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教育科學(釋印盛)

  佛教與教育科學

  釋印盛

  前言

  二十世紀以來,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各個研究領域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許多研究課題已慢慢接近成果與佛法理論非常吻合或相對接近, 相信今後科學的發展與佛法相契合的地方必將日益增多。

  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兩者追求的目標都是要揭示這個世界的本質真理,而二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則大不相同。佛法是向內心世界探求,注重消除人的種種煩惱,開發自性本具的智慧功能。科學則多是向外部世界去探求。因此兩者所得的結論也不同。爲什麼

   這就需要我們運用佛陀的智慧去揭示去探索大千世界的真谛。

  自然科學主要以人的感官觀察和儀器測試,探索到儀器所不能繼續探索下去的那一步,這一步便是科學家們所發現的最先進的成果。這個成果對研究結果是個貢獻,但是,這個結果是會變化的,因爲當儀器改進了,探索的結果就會變化,這說明,感觀和儀器只能觸及現象的表面現象,而佛陀的智慧遠遠高出于這些最最先進的儀器所及。

  教育科學主要是使人類在認識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時,逐漸創立的龐大教育學科體系,它是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它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也是佛教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對世界空間,時間和物質分布進行了描述,佛陀講叁千大千世界,就是說有許許多多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一樣的世界構成一個小千世界,叁個小千世界又構成了一個中千世界,叁個中千世界又構成了一個大千世界。而法界中有無數個大千世界。正如佛陀在《華嚴經》1闡述的“一塵中有塵數刹。”在一個微觀的塵埃之中又有無數的大千世界,那裏的每一粒微塵中又有無數大千世界,這樣無窮嵌套下去。而今天,我們借助天文望遠鏡,證實了佛陀對宇宙的描述:太空中確實存在許多像地球一樣的行星,許多太陽系又組成了銀河系,許多星系又組成星系團,星系團再組成超星系團,而且每個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團都有其誕生、壯大、保持、衰落、滅亡的過程。這便和“一塵中有塵數刹”而相應。因此佛陀是徹底明了這個世界的本質面目,徹悟了宇宙的終極真理,達到無上的智慧。

  要了解這無上智慧,就要從佛陀的教育著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什麼是佛教

   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教育科學

   以及學位與果位究竟有什麼區別?

  第一章 概念簡述

  第一節 什麼是佛教

  佛教是什麼呢?佛教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和恢複自性本能的教育。

  佛教是智慧的教育

  佛教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裏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佛教教學的目的是求智慧,換句話說,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它求的是智慧。在佛經裏有一個術語,梵文音譯稱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成中文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如果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它的意義即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佛教是恢複自性本能的教育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 大家本來就是完全平等的.全知全能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爲什麼呢

   因爲那是自性本能。在無數劫輪回中我們的本能喪失了,怎麼失掉的

  是迷失掉的,並不是真正失掉的,比如天空中的太陽,在沒有烏雲遮蓋情況下,我門能看見太陽,而烏雲遮蓋時,我們就看不見太陽,但是,太陽本身是存在的,只因被雲遮蓋我們的肉眼看不見而已.換句話說,只要你不迷,你的自性本能就能恢複,所以佛法是恢複自性本能的教育.如果我們恢複“究竟圓滿的智慧”,有了智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就能離苦得樂。因爲苦的因是迷,樂的因是悟,就是覺悟。

  佛陀是最偉大的教育家

  佛陀是最偉大的教育家,是我們的根本的老師(本師),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系——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

  第二節 什麼是科學

  20世紀以來,人類比任何時候都強烈地感受到科學的偉大力量。人們對于“科學”概念有多種理解 。在這裏,讓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看對于科學的概念通常有哪些說法。

  - “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實踐經驗的結晶。”2

  - “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並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是精神文明中的重要因素。”3

  - “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4

  - “科學是依靠觀測和基于觀測的推理,試圖首先發現關于世界的各種特殊事實,然後發現把各種事實互聯起來的規律,這種規律(在幸運的情況下)使人們能夠預言將來發生的事物。”5

  - “科學是以我們能看到、聽到、觸到……的東西爲基礎的。科學是客觀的。科學知識是可靠的知識,因爲它是在客觀上被證明了的知識。”6

  綜合以上關于“科學”概念的理解,我們不難從中辨析出這樣幾項要義:

  - 科學是一組關于自然、社會乃至思維的知識

  - 科學是一種方法,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 科學是一種積累知識系統

  - 科學是一種維持和發展生産力主要的因素

  - 科學是一種觀念的重要來源

  - 科學知識來自觀察和實踐

  - 科學知識有助于預言尚未發生的事物

  總之,“科學就是系統化的實證知識”這更加概括精練了的定義長期以來廣爲流傳,直至今天依然爲許多人所接受。

  第叁節 什麼是教育科學

  教育科學是以教育現象和教育規律爲共同研究對象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是若幹個教育類學科構成的學科總體。

  教育科學的由來

  - 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出版了他的《大教學論》。後人認爲,這是系統論述全面教育問題的第一部教育學專著,並且標志著其作爲一門學科開始在科學的殿堂裏贏得了獨立的地位。

  - 此後的近300 年時間裏,教育學幾乎占盡了教育科學的全部地盤。20世紀起,情況有了變化。1901年,法國教育家盧西安·塞樂利埃(Lucien Cellerier)發表了《教育科學概要》一書。

  - 1912年,日內瓦成立了教育科學學院。不久,大學也有了相應的教育科學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教育。研究隊伍的擴展,研究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使教育學逐漸與其它有關學科相結合,産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學科;另一方面,又致使其本身逐漸分化爲許多相互聯系的不同教育學科。作爲結合與分化的結果,構成了越來越龐大的教育科學體系。

  - 在一門教育學不足以解釋教育現象全部,各種交叉或分支學科競相建立起來的時候,“教育科學”這個術語便誕生了,並且因其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越來越高的使用頻率.

  教育科學概念的理解

  -“教育科學是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在教育科學的孕育、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既出現了研究教育一般規律的教育學,又出現了研究教育領域某一方面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教育科學就是所有這些學科的總稱。”7

  - “人類在認識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時,逐漸創立了衆多的教育學科,既有反映教育一般規律的基礎性學科,又有研究教育領域內某一方面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構成了龐大的教育科學體系。教育科學就是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8

  - “教育科學由各門教育學科的整體所構成。這些學科所作的研究是:各種教育事實和教育狀況的存在、運行和變遷的種種成因和條件。”9

  - 教育科學有別于教學科學(les sciences pédagogiques),“教學科學是教學實踐的科學基礎,教育科學涵義則更加廣泛,它往往不直接指向應用,而是由研究教育及其過程爲主的各門基礎學科所組成。

  - 教育科學是關于教育世界本質聯系的客觀真理的動態體系,這些客觀真理由教育研究活動而獲得、而發展,他們被廣泛地應用于教育實踐,從而轉化爲直接改造教育世界的實踐力量。”10

  由上可見,無論是國內最正式、最權威辭書中的定義,還是國外知名學者著述中的見解,一般都以幾乎相同的語言表達了一個具有核心意義的觀點:教育科學是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很明顯,“教育科學是各門教育學科總稱”的教育科學觀與“科學即知識體系”的科學觀,其實質是很接近的。

  第二章 學位與果位的比較

  第一節 學士、碩士、博士

  什麼是學位

  學位是標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學術水平達到規定標准的學術稱號. 經在高等學校或科學研究部門學習和研究,考試合格後,由有關部門授授予並得到國家社會承認的專業知識學習資曆。起源于歐洲中世紀。

  學位一般分爲學士、碩士 、博士3個等級1.學士學位

  通常由高等學校授予大學本科畢業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規定,學士學位的條件是高等學校本科學生完成教學計劃的各項要求,經審核准予畢業,其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或其他畢業實踐環節)的成績,表明確已較好地掌握了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者。

  2.碩士學位

  通常在獲得最初一級學士學位後,再修讀1~3年方可獲得。一些國家把碩士學位作爲獲得博士學位的一種過渡學位。中國學位條例把碩士列爲獨立的一級學位,既要求讀課程,又要求作論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規定,碩士學位的條件是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同等學曆的人員,通過碩士學位的課…

《佛教與教育科學(釋印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