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
體恒
內容提要: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之比較。文中首先對孔子的教育思想從其態度、方法、內容和目的四方面予以分析論述;然後依此體例對佛陀的教育思想進行分析論述;接著將二者的教育思想進行簡單的綜合比較,分析其不同與相通之處;最後由此比較的結果從不同角度總結出儒佛關系密切,儒學可輔學佛的意義,由此提醒我們學佛者要重視傳統基礎文化的修學。
關鍵詞:孔子 佛陀 教育思想 比較
引 言
孔子是中國的一位大思想家,尤其是最早的一位大教育家。他名丘,字仲尼,是魯昌平鄉陬邑人,出生于周靈王二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前479年),大至和佛陀同一個時代。
孔子父名叔梁纥,母名顔征在。叔梁纥曾爲陬邑宰,孔子叁歲時叔梁纥死。孔子少年時“貧且賤”,很早時就開始爲人作事,養家糊口。所以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1]孔子自小就勤奮上進,“十有五而志于學”。[2]他不但博學,而且好禮。《史記•孔子世家》雲:“孔子爲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3]
孔子之時,正是周室衰微,禮樂敗壞的春秋時期。他看到“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4]不合自己“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5]的思想,因而不願出仕。于是就周遊列國,聚衆講學,廣興教育。經過幾十年的遊曆與授學生涯,取得很大成就,學生遍布天下。其中,“弟子叁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6]
中國的教育,孔子以前是學在官府。“自孔子以後,才有私人講學的風氣;自孔子以後,文化才不是貴族的專利品”[7]所以說他是最早的一位大教育家。
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聖者。本文之佛陀指的是世尊釋迦牟尼佛。
釋迦世尊原爲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姓瞿昙(即釋迦),名悉達多,父母是淨飯王和摩耶夫人。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入滅于前486年。[8]
釋迦世尊由于出生于王家貴族,得以接受良好教育。他很小就通達了五明、四吠陀和騎射等文化與技藝,所以很小就被稱許爲“若當出家,成一切種智;若在家者,成轉輪王”。[9]
釋迦世尊天生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又善于思考。少年時,“路旁見耕人,其心生悲恻,痛俞刺貫心。又見彼農夫,勤苦形枯悴,蓬發而流汗,塵土岔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極生憐憫心”。[10] 由此感悟人生是苦。青年時,出城遊玩,于四門見到老病死等各種苦患,更深覺世事無常。富裕優越的貴族生活不能滿足他解決宇宙人生問題的願望。爲了尋找人生真谛,于是二十九歲時他便離家別國,開始了斷惱離苦的修道生涯。
太子出家之後,曾多方遊學參訪,還曾經在雪山六年苦行。後來在菩提樹下結座立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甯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11]進行禅觀思惟。終于睹明星升起而超越一切障礙,覺悟正法,成就佛陀之果。
覺悟後的佛陀,爲令一切衆生脫離苦惱,于余生四十五年間,足迹踏遍恒河兩岸,講經叁百余會。既建立了人人平等,法味同嘗,財味共享的僧團,又度化無數世俗弟子,從而開創了以教育爲本的偉大佛教。
孔子創立了中國古代的儒家學說,佛陀創立了當今世界叁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他們二者的學說都是世界文明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和佛陀在講學和弘化的過程中,各自都創造出了一套獨特的教育方法,各自都有完善的教育思想。佛教産生于印度,能在中國有很大的發展,這與中國具有儒學不無關系。作爲一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學佛者,了解他們二者教育思想的同異對我們今天的修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下面首先論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接著論述佛陀的,然後進行比較,最後敘述比較之意義。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研討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從其教育的態度、方法、內容和目的四個方面予以論述。
(一)、教育的態度
1、教育的功能與限度
孔子認爲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原本無有善惡之分,只是由于習染的不同,才便有了善惡智愚的差別。所以其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12] 這與佛學中“阿賴耶識”的非善非惡之說很有點相近。因爲基于這樣的認識,孔子認爲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人明理知禮,向善遠惡。如其言:
叁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13]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14]
益者叁友,損者叁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15]
因此,“毋友不如己者”。[16] “樂多賢友,益矣”。[17]
同樣,知識的來源並非是先天帶來的,而是多聞、多思,努力求學,善于分別取舍而得到的。如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8]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19]
正是因爲如此,孔子特別強調立志。人無志而不行,他認爲“要做一個真正的人或成爲理想的人格,立志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一個堅定的意志,要成爲理想的人格是不可能的。”[20]
故言:
苟志于仁,無惡也。[21]
叁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22]
2、對教之態度
(1)、有教無類
孔子生活在一個階級分明的時代。那時不但在政治上有階級之分,就是教育也帶有階級性。當時原本只有貴族才有資格接受教育,而孔子卻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大規模接受平民的教育,這可稱爲是他最偉大的首創。所以說“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使學術民衆化的,以教育爲職業的,教授老儒”。[23]
所謂“有教無類”就是說,人的身份雖然有貴賤之分,但是同樣都有接受適當教育的權利和資格。所以,孔子接受弟子,只要稍盡一些禮節,就可以成爲他的學生。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24]
修者幹肉,“束修”即是十條幹肉。這麼菲薄的一點禮物,孔子就會把原本只有貴族才能享有的知識傳授出去,他的思想多麼偉大。
孔子對于出身貴賤不同的學生,一律一視同仁地平等對待,給予熱心的教育。仲弓的父親是一個身份很卑賤的人,孔子不但沒有不接受他,而且爲避免一般的學生因其父的出身而輕視他,還特別關照地說:
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25]
耕牛所生的牛子長得不夠標准,雖不能做爲祭祀來使用,但是山川大地卻沒有舍棄它。同樣,仲弓怎麼能因其父的貧賤而就沒有資質和前途呢?
孔子招收學生,不論他們天資如何,只要願意學就可以。他曾評價自己的四個學生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26]這幾個學生,一個愚笨、一個遲鈍、一個偏激、一個魯莽,可是孔子卻把他們全部教育成才了。
互鄉那個地方的人非常鄙陋,一般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所以很多人不屑和那兒的人講話。一次有個互鄉的青年來拜見孔子,孔子沒有不接見他。門人很是不理解,孔子就說: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住也。[27]
孔子的意思是說要贊成他的進步而不是退步。別人潔淨而來,我們就應該只看到好的一面,而不應該記著不好的一面,人不能把事情做得太過。這種既往不咎,與人爲善的精神真是可貴。
孔子的平等,就是自己的兒子都不會給予特別的照顧。有一次: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庭而過。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叁: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28]
陳亢想知道孔鯉是否得到了父親特別的教育,豈料因疑問反而知道了孔子是連自己兒子都不偏愛的真君子。
這些都是孔子有教育無類的思想的表現。
南郭惠子曾問子貢:“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回答說:“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括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 [29] 真的不假。
(2)、誨人不倦
如果說有教無類體現的是孔子大教育家的精神,那麼誨人不倦則就是體現他的爲人師者的優良品質。
一般的人教育別人,一遍兩遍還可以,再多就會不耐煩了。而孔子對待學生則是熱心無比,往往是不知疲倦地教導訓誨。他自己就說: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0]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31]
這裏前兩句話是孔子對自己的評介,後句話是孔子的自謙之詞,雖然只是平實的兩句話,但真切地體現出了他對學生諄諄教導,不知勞苦的高尚師格。
孔子教導學生要爲“善”,知“禮”,他的一部《論語》總共只有一萬二千七百字,可是單這兩個字就分別出現了叁十六、七十四次,[32]這不就是他誨人不倦的直接體現嗎?
3、對學之態度
《說文》雲:“儒、柔也,術士之稱”。而且,“儒本爲有知識材藝者之通稱”。[33]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既然“儒”是有知識與才藝之人的通稱,那麼可見他是有很高的才學技藝的。孔子時期,中國尚無有完善的典籍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孔子是怎樣取得這樣大的學術成就呢?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34]
做學問好像在追逐什麼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怕再失去。
又:
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體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