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歐陽竟無《孔佛》,出黃夏年主編《歐陽竟無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3、張晉國《孔子思想與佛學》,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0冊。
4、梁隱盦《儒佛兩家思想的異同》,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0冊。
5、朱維煥《儒佛教義的生活領導》,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0冊。
6、陳伯達《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之比較》,臺灣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3年1月版。
7、李遠傑《近現代以佛攝儒研究》,巴蜀書社2002年4月版。
四、其它:
1、陳榮富《比較宗教學》中國文化書院出版。
2、方立天著《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
3、洪修平等編著《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河北省佛學院2000年12月印行。
4、陳兵、鄧子美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5、賴永海、王月清著《宗教與道德勸善》,江蘇古迹出版社2002年4月版。
--------------------------------------------------------------------------------
[1] 《論語·子罕篇》第六章,此處引文采用楊伯峻《論語譯注》的篇章劃分;以下凡引《論語》句子例此。
[2] 《論語·爲政篇》第四章。
[3]《孔子世家》,司馬遷《史記·世家二》1906頁,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2版。
[4] 《孔子世家》,司馬遷《史記·世家二》1914頁。
[5] 《論語·微子篇》第七章。
[6] 《孔子世家》,司馬遷《史記·世家二》1914頁。
[7] 楊伯峻《論語譯注》序言第8頁,中華書局1958年6月版。
[8] 關于佛陀生滅紀年,有多種不同說法,本文采用“阿育王即位說”之紀年。有關佛陀紀年具體的各種說法可見傳印法師《關于佛陀紀年》一文,《法源》2002年總第20期。
[9]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T3,626c。
[10] 《佛所行贊》卷一,T4,8c。
[11]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T10,588a。
[12] 《論語·陽貨篇》第二章。
[13] 《論語·述而篇》第二十二章。
[14] 《論語·裏仁篇》第十七章。
[15] 《論語·季氏篇》第四章。
[16] 《論語·子罕篇》第二十五章。
[17] 《論語·季氏篇》第五章。
[18] 《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
[19] 《論語·述而篇》第二十八章。
[20] 吾敬東等著〈〈中國哲學思想史〉〉212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1] 《論語·裏仁篇》第四章。
[22] 《論語·子罕篇》第二十六章。
[2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第45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4] 《論語·述而篇》第七章。
[25] 《論語·雍也篇》第六章。
[26] 《論語·先進篇》第十八章。
[27] 《論語·述而篇》第二十九章。
[28] 《論語·季氏篇》第十叁章。
[29] 《荀子》法行篇第叁十,《諸子集成》第二冊252頁,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版。
[30] 《論語·述而篇》第二章。
[31] 《論語·述而篇》第叁十四章。
[32] 楊伯峻《論語詞典》統計數字,該詞典附于其1958年版《論語譯注》後面。
[3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第44頁。
[34] 《論語·泰伯篇》第十七章。
[35] 《論語·述而篇》第十九章。
[36] 《論語·裏仁篇》第八章。
[37] 《論語·學而篇》第四章。
[38] 《論語·子張篇》第五章。
[39] 《論語·泰伯篇》第十二章。
[40] 《論語·裏仁篇》第十四章。
[41]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九章。
[42] 《論語·憲問篇》第叁十章。
[43] 《論語·爲政篇》第十七章。
[44] 《論語·學而篇》第一章。
[45] 《論語·爲政篇》第十一章。
[46] 《論語·爲政篇》第十章。
[47] 《論語·裏仁篇》第七章。
[48]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章。
[49] 《論語·子路篇》第一章。
[50] 《論語·子路篇》第二章。
[51] 《論語·子路篇》第十叁章。
[52] 《論語·顔淵篇》第十四章。
[53] 《論語·公治長篇》第四章。
[54] 《論語·公治長篇》第八章。
[55] 《論語·先進篇》第叁章。
[56] 《論語·子罕篇》第十七章。
[57] 《孟子·離婁下》第十八章。
[58] 《論語·衛靈公篇》第八章。
[59] 《論語·爲政篇》第五章。
[60] 《論語·述而篇》第十一章。
[61] 《論語·憲問篇》第四十二章。
[62] 《禮記·學記第十八》,《四書五經》中冊第201頁,中國書店1985年12月第2版。
[63] 《論語·爲政篇》第一章。
[64] 《論語·子罕篇》第二十二章。
[65] 《論語·子罕篇》第二十八章。
[66] 《論語·述而篇》第十六章。
[67] 《論語·爲政篇》第二十二章。
[68] 《論語·爲政篇》第七章。
[69] 《論語·子罕篇》第十叁章。
[70] 《論語·公治長篇》第二十六章。
[71] 《論語·公治長篇》第十章。
[72] 《論語·子罕篇》第二十七章。
[73] 《論語·爲政篇》第九章。
[74] 《論語·雍也篇》第十一章。
[75] 《論語·陽貨篇》第二十章。
[76] 《論語·衛靈公篇》第叁十一章。
[77]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
[78] 《論語·子罕篇》第四章。
[79] 《論語·子罕篇》第十章。
[80] 《論語·衛靈公篇》第叁十六章。
[81] 《論語·雍也篇》第十八章。
[82] 《論語·子路篇》第二十一章。
[83] 《論語·先進篇》第十六章。
[84] 《論語·述而篇》第二十五章。
[85] 《論語·裏仁篇》第十一章。
[86] 《論語·裏仁篇》第二十五章。
[87] 《中庸》第二十七章。
[88] 《王恩洋先生論著集》第五卷139、144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89] 《論語·學而篇》第叁章。
[90] 《論語·顔淵篇》第一章。
[91] 《論語·顔淵篇》第二十二章。
[92] 《論語·裏仁篇》第五章。
[93] 《論語·裏仁篇》第叁章。
[94] 《論語·裏仁篇》第四章。
[95] 《論語·衛靈公篇》第九章。
[96] 《論語·泰伯篇》第七章。
[97] 《論語·裏仁篇》第十六章。
[98]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八章。
[99]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七章。
[100] 《論語·裏仁篇》第十五章。
[101] 《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
[102] 《論語·雍也篇》第叁十章。
[103] 《論語·學而篇》第二章。
[104] 《論語·學而篇》第六章。
[105] 《論語·裏仁篇》第十八章。
[106] 《禮記·祭義第二十四》,《四書五經》中冊第263頁。
[107]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108] 《論語·雍也篇》第十九章。
[109 《論語·公治長篇》第二十五章。
[110] 《論語·子路篇》第二十四章。
[111] 《論語·陽貨篇》第十叁章。
[112] 《論語·顔淵篇》第七章。
[113] 《論語·爲政篇》第二十二章。
[114] 《論語·子路篇》第二十章。
[11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59頁。
[116] 《禮記·樂記第十九》,《四書五經》中冊第206頁。
[117] 《禮記·曲禮第一》,《四書五經》中冊第1頁。
[118] 《禮記·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四書五經》中冊第281頁。
[119] 《論語·堯曰篇》第叁章。
[120] 《論語·顔淵篇》第一章。
[121] 《論語·顔淵篇》第二十二章。
[122] 《論語·衛靈公篇》第八章。
[123] 《論語·雍也篇》第二十叁章。
[124] 《論語·憲問篇》第二十八章。
[125] 《論語·八佾篇》第二十章。
[126] 《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五章。
[127] 《論語·陽貨篇》第十一章。
[128] 《禮記·樂記第十九》,《四書五經》中冊第207頁。
[129] 《論語·陽貨篇》第九章。
[130] 《論語·爲政篇》第二章。
[131] 《論語·陽貨篇》第十章。
[132] 《論語·述而篇》第十七章。
[133] 《論語·八佾篇》第七章。
[134] 《孔子家語·觀鄉射》第二十八。
[135] 《論語·子罕篇》第二章。
[136] 《論語·顔淵篇》第十七章。
[137] 《論語·爲政篇》第叁章。
[138] 《論語·爲政篇》第十九章。
[139] 《論語·顔淵篇》第十一章。
[140] 《論語·子路篇》第十章。
[141] 《論語·述而篇》第六章。
[142] 《論語·泰伯篇》第八章。
[143] 《論語·述而篇》第二十一章。
[1…
《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體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