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體恒)▪P4

  ..續本文上一頁所成就,爲民衆做出了貢獻的人是非常贊歎,對以天下爲己任的行爲非常贊賞。例如: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150]

  孔子的意思是說管仲背叛原主相于桓公,並不是不義的行爲,相反是以天下蒼生爲大任的正確的做爲,是一般庸者所不能理解的。

  又如: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51]

  孔子認爲能給人民帶來利益的就是仁人,也就是說追求福澤天下的大業就是仁人之事業,就是學人所應追求的事業。

  不過,《大學》還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52]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養成理想人格的方法在于使人們固有的美德得以顯明,在于革除人們的舊習氣,達到至善的境界。大學之道在于追求至善的境界,這似乎和孔子追求功名的思想相悖行一樣。其實,這不但與孔子的思想並不矛盾,而且正是孔子主張在人生修養上所要求達到的最高境界。比如,孔子曾特別強調: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地,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153]

  子謂子夏曰:女(汝)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154]

  那麼,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孔子的理想人格,那就是“內聖外王”。

  因爲如此,太虛大師曾經贊歎孔子說:“孔子高尚精神,別有寄托,非現世爲限。孔子一生修養功純,其高尚之精神,實超越尋常人生世界之上。”[155]

  顔淵是孔子最爲欣賞的學生,深得孔子心傳。那麼最後就以顔淵的一段話來結束這部分的內容。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156]

  

  二、佛陀的教育思想

  佛陀的教育思想,非常的博大,佛陀所留下的典籍,百倍于孔子。所以探討佛陀的教育思想是件比較困難的事。但是爲了便于二者的比較,這裏也將佛陀的教育思想分爲態度、方法、內容、目的四部分,簡略予以分別論述。

  (一)、教育的態度

  1、教育的功能與限度

  佛陀在成等正覺,證得實相之後的第一句話是:“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157]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切衆生本來都具有可成就佛道的佛性,而之所以不能覺悟,是因爲執著于貪欲妄想等煩惱而不願舍棄。佛陀類似的言論還有:

  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俨然不動。[158]

  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衆生煩惱覆故。[159]

  此中所言“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與“如來之藏”實際也就是衆生之佛性。

  佛陀認爲既然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只是因爲煩惱障蔽而不能顯現。那麼拂去衆生心性上的塵垢,顯發衆生自性的光明;令一切衆生遠離汙穢垢濁,令一切衆生皆得安祥自在。這就是佛陀的教育功能。

  不過,雖然說一切衆生皆具佛性,也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是由于環境及自身條件限製等原因,“佛是以人身而實現正覺解脫的聖者”,那麼,“究竟成佛,不是天神,也不在天上,惟有在人間”。[160]天神尚且不能,其它道的衆生當然就更不容易了。故經雲:

  比丘當知:叁十叁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間爲善趣,于如來法得出家爲善利而得之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161]

  又:

  世尊告曰:可用人間之食用飯如來,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得佛。[162]

  所以說:“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果故。……如是一切聖賢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證。”[163]這就是說,學佛,成佛還是要在人間,以人身爲主。那麼,佛所教化的主要對象也就是人了。

  2、對教之態度

  (1)、有教無類

  佛陀教誡弟子,要具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就是說人不但要對跟自己有關的人慈受,而且還要對與我不相往的宇宙之間的一切衆生慈愛,把它們看作與自己休戚與共的一個整體。這與儒家所主張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獨親其親,子其子”具有著同樣的性質。可謂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正是基于這一精神,生于貴族的佛卻主張“衆生平等”,反對特權和種姓製度。

  根據佛教,種姓或膚色不能阻止一個人成爲佛陀的信奉者,或出家成爲由聖修者組成的高尚僧團中的一員。漁夫,拾荒者,妓女與武士和婆羅門一道,自由地被加入僧團,並給予相同的地位。

  理發匠優婆離先于其他僧人,被指定爲持戒第一的大弟子;深受國王和貴族尊敬的阿羅漢輸泥陀,他原是一個膽小如鼠的拾荒者;富有哲學思想的莎提原是一個漁民的兒子;妓女阿帕般利加入僧團後,證得阿羅漢果;羅玖摩羅曾是一位女傭,當她要自殺時,佛陀渡化了她;普瑪也是一個女傭,佛陀沒有接受她主人給孤獨富翁的邀請,而優先前往她裏渡過安居期;輸婆是一鐵匠的女兒;闍跋是一獵鹿者的女兒。這樣的事例在佛經中舉不勝舉。這充分顯示了佛教的大門向大家敞開著,沒有任何分別。[164]

  這就是佛陀的有教無類,這是真正的有教無類。所以經雲:

  舍一切善根一闡提,複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舍一切衆生故。[165]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無想,若有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馀涅槃而滅度之。[166]

  (2)、誨人不倦

  《長阿含經》雲:“師長應以五事敬事弟子。雲何爲五?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未聞,叁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受不吝。”[167] 佛陀就是以這種精神來給弟子們講法論教,對弟子進行諄諄教導的。

  佛陀堅信一切衆生皆可以成佛,即使是性情鄙惡,邪見深重,剛強而難以調伏的衆生,也不能被抛卻舍棄;他教化衆生不知疲倦和勞苦,甚至不惜身體性命。比如《華嚴經》雲

  不以衆生,其性弊惡,邪見嗔濁,難可調伏,便即舍棄……不以衆生數起過患,難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厭心。[168]

  又雲:

  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衆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舍誓願……普令衆生皆得安樂。[169]

  又雲:

  教化衆生永不厭倦,隨其心之所樂而爲現身說法。[170]

  《僧伽吒經》卷叁亦雲:

  如來爲諸衆生,令得安穩,不惜身命,拔諸系縛,令得解脫。[171]

  同樣的話語與描述經典之中還有很多,但這樣的事例更多。在《毗婆沙論》卷七十九之中就有這樣一則事例:有四個國王來向佛陀請教佛法,佛先用摩竭陀的俗語爲他們把四谛之理講了一遍,只有兩位國王領會;佛又用南印度之邊國的毗陀羅語來講了一遍,仍然有一位沒能領會;于是佛又用彌離車語講了一遍,他們這才全部明白。由此之一斑便可知佛陀教化之耐心與細心。

  佛陀不但自己誨人不倦,就是弟子們,他也告訴他們不要吝惜知識道法,不管遇上什麼人請教都應該給予熱心解答。否則,還是一種違反戒律的行爲呢![172]

  3、對學之態度

  (1)、博學精進

  根據《大智度論》卷一及其它一些經典記載:佛陀在還沒有出家之前,就已經非常努力地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技藝。他很小之時就精通了四吠陀、五明及武術等,結果連教他的老師都自稱不如他了。

  佛陀在出家求道之後,更是精進異常,先後跟多位老師參學。爲了覺悟諸法的實相,在林中苦行,日食一麻一麥,並且一住就是六年,瘦得皮骨連立。正是由于這股勇猛精進的精神,佛陀最終才排除了各種艱難險阻而成就無上大道。佛以自身的行動告訴世人,世上沒有不經過努力就能得到的好處;佛以親身的實踐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地追求,就終會有成功的時候。所以,經典之中有大量的有關佛陀告訴弟子們要努力上進,要珍惜身命光陰的言論。比如《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雲:

  晝則好睡眠,夜覺多悕望,獨昏無善友,不能修家務。朝夕不肯作,寒暑複懈惰,所爲事不究,亦複毀成功。若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至終無憂患。[173]

  《法句經》雲:

  若人雖然生長百歲,不如生長一日,堅毅勵行努力。若人雖然生長百歲,不見最高的真理,不如生長一日,得見最高的真理。[174]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叁十叁雲

  求善知識,身心勿生疲倦;見善知識,勿憚勞苦;親善知識,勿退轉;供養善知識,勿有間斷。[175]

  《大集經》雲:

  若能精進,系念不散,則休息煩惱,不久得成無上菩提。[176]

  《遺教經》雲:

  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若行者之心,數數懈怠,譬如鑽火,未熟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177]

  因此,我們應當時常警醒,如《法句經•無常品》所言: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生命如是,逝者不還。[178]

  是日已過,命亦遂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179]

  其實,佛陀勤學苦修的事迹不惟今世有,就是過往之世亦有許多。如《涅槃經》中講述有佛陀前世在雪山修行時,爲了求得半句詩偈,而舍身得正法的事迹。《心地觀經》中有他和彌勒菩薩同在弗沙佛處學道,因爲他比較用功,而得以比彌勒早成佛道的事迹。

  (2)、近…

《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體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