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知識
《法句經》雲:
賢人、智者、博學者、忍辱者、持戒者、聖人,依附這樣的善慧者,如月順從星道。[180]
《華嚴經》中佛雲:
菩薩,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樂聞法,心無厭足,隨聽隨得,如理思惟。[181]
這都是告訴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要向一切善知識 廣參博學,要認真聽聞思惟。
佛陀是非常注重善知識的親近與學習的。因爲人的心性是無記的,如果經常接近的是惡法,那麼時久天長,人一定會有許多壞的染習。相反,如果接近的都是清淨良善之法,那麼人也就少去造作惡業了。比如《增-阿含經》雲:
莫親惡知識,亦莫愚從事;當近善知識,人中最勝者。人本無有惡,習近惡知識,後必種惡報,永在暗中行。[182]
又《佛本行集經》雲:
猶如在于魚鋪上,以手執取一把茅,其人即同魚臭,親近惡知識亦如是。若人手執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複然。[183]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能接近惡人。償若真的誰都不去接近惡人,那麼怎麼渡化他們呢?所以佛認爲,那些定力深厚通達佛法妙旨的菩薩是可以接近惡人的。他們不但不會近墨而黑,反而會因此而增進道業,自利利他。如《優婆塞戒經》卷一雲:
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提道莊嚴伴。何以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爲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爲道伴,惡友及業亦複如是。[184]
《維摩诘經•佛國品》雲:
譬如不下巨誨,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185]
(二)、教育的方法
佛陀的教育對象包括九法界的無數衆生,所以佛陀的教法之多難以勝數。我們可以看到,經書上常常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形容,這其實也只是一個概數。《璎珞本業經》中稱佛陀爲“大用無方法王”,意思就是說佛陀是“教育效果宏偉而沒有固定教學方式的大導師”。[186]因此,本文中所言的教育方法只是對佛陀教育技巧的總的分類概括而已,而不能面面俱到。
1、因材施教
佛陀是一位慈悲仁智的導師,他對于每一個弟子的根器、天資、性情、興趣、受好及理解接受知識道理的能力……都是非常的清楚。因此,他能夠針對不同的弟子施以不同類型的教育。比如,對于智慧較高的人,佛陀就對他講直入真心,明心見性,當下即悟的道理;對于智慧較低的人,佛陀就教他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去修學;對于熱衷于名聞利養的人,佛陀就對他講萬法皆空的道理;而對于那些認爲人生沒有意義,消極悲觀的人,佛陀就告訴他人身難得、生命寶貴,人可以藉此身而獲得幸福和快樂。如《華嚴經》雲:
于諸衆生隨其所應而爲說法。所謂知其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欲樂。貪欲多者,爲說不淨;嗔恚多者,爲說大慈;愚癡多者,教勤觀察;叁毒等者,爲說成就勝智法門;樂生死者,爲說叁苦;若著處所,說處所寂;心懈怠者,說大精進;懷我慢者,說法平等;多谄狂者,爲說菩薩其心質直;樂寂靜者,廣爲說法令其成就……[187]
就是因爲佛陀善于因材施教,所以不論什麼樣根器的人,無論什麼樣秉性的人,都能契入佛法。佛陀最有名的十大弟子之中,性情與成就各不一樣。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健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教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迦葉頭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阿難多聞第一,羅侯羅密行第一。
其實,佛陀因材施教的教法,不僅讓當世的常隨弟子受益匪淺,就是後世的佛弟子也深受其恩惠。細想來,中國佛教的禅、淨、臺、賢、律、密各宗,哪種修法不是佛陀因材施教的反映呢?
2、觀機逗教
《雜阿含經》雲:
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爲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己,當來更不發動……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療衆生病,亦複如是。[188]
這裏是說佛陀像大醫王一樣善于發現衆生之病,並善于因病與藥,觀機逗教,調禦療治衆生之病患。
佛陀確實是這樣。他的一代教法本來只有一乘,但爲了衆生需要化一乘爲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等。對于那些禀賦和習性適合于人乘的就教以五戒和爲人的道理;對于適合天乘的就教以十善和升天的道理;對于適合聽道自度的就教以解脫證果的四聖谛之理;而對于無佛之時自修的則教以十二因緣的生滅法則;對于那些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上乘根機者,則教以四攝六度的大乘菩薩行法。
天臺宗對佛陀一生教法所劃的“五時教”的分別,其實也是佛陀觀機逗教的體現。如:
(佛陀)于初成道時,見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遂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因二乘在座,不見不聞,乃但就四谛十二因緣等,說《阿含經》,以自利有馀,利他不足;複爲彈偏斥小,說《方等》諸經;又以我執雖破,法執仍在,則爲說諸品般若,淘汰有情;最後乃以小乘根熟,可授大法,因而開權顯實,說《法華》、《涅槃》經。[189]
另外,佛陀在弘法度衆的過程之中,針對不同職業的人,還能因其職業而進行調教。如:
佛陀爲長者說法,就舉出“長者十德”;爲兒童說法,提出“四不可輕”;說朋友法,則說友有四品;說夫妻法,則譬喻夫妻如“共命鳥”。又佛陀向商人說法,則說經營之道;對農夫則說耕種之道;對政治家,則說治國之道;對于愚笨的周利槃陀迦,則教以“掃除塵垢”;對于琴師出身的二百億耳,則譬喻修行如彈琴;對于失去愛子的婦人,則以“吉祥草”善巧渡化她。[190]
由此而看,佛號稱“大醫王”和“調禦丈夫”真是名符其實啊。
3、權巧方便
佛陀是具足了一切神通和智慧通達了的聖人。《佛地論》雲:“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覺醒,如蓮花,故名佛也”。所以佛陀具足善巧度化的無量方便。
(1)、譬喻
美妙的譬喻可以使聽學者心曠神怡,恰當的譬喻可以將深澀的佛法生動體現。所以,佛陀最善使用譬喻的方式教育弟子。
譬喻的方法幾乎可以見諸佛所說的每一部經。如在《觀佛叁昧經》中,佛用六個譬喻明念佛叁昧之優點;在《如來藏經》中,佛陀以五個比喻來說明一切衆生有佛性;在《般若經》中,佛以十喻明萬法緣起無自性;《法華經》中的法華六喻更是廣爲人知;甚至有如《百喻經》者,整部經都是由譬喻組成。還有許多,這裏不再列舉。今僅從諸經中摘取幾句譬喻的句子以爲例證。如:
譬如百草藥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長,如是種種善法,皆依不放逸爲本。[191]
治水者疏導水,矢師矯正箭,木工調整木,善行者製禦自身。[192]
少壯時不修淨行,又不獲得財物,如老了的白鹭,在無魚的池沼死滅。[193]
人若作了罪惡,以善覆滅,如月出雲翳,照耀這世間。[194]
如人鍛煉,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195]
佛言:財色之于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196]
佛言:人隨情欲求華名,譬如燒香衆人聞其香,然香以熏自燒。愚者貪流俗之名譽,不守道真,華名危己之禍。[197]
汝等比丘,當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198]
(2)、批評與鼓勵
佛陀在講法的過程中,每當弟子們領會了佛陀的意旨,或者提出了適時、恰當的問題,他都會給予和藹的鼓勵和贊歎。比如在《法華經中》,迦葉等佛的大弟子們聞佛說一乘微妙之法,心生歡喜,就以“窮子喻”來向佛陀表達自己的感受。佛陀聽後:
告摩诃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199]
這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贊賞與鼓勵。還有,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智光比丘請佛講說出家菩薩雲何修無垢之業,“爾時,世尊贊歎智光比丘等,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爲未來一切衆生問于如來如是大事!”[200]相反,若弟子們犯了錯誤,佛陀也會毫不客氣地加以批評和規勸,並且往往因此而製訂了戒律。比如,比丘耶舍在佛還未曾製戒之時犯不淨行,引起世人對比丘的譏諷。佛陀聞知,诃責耶舍:
耶舍,汝常不聞我無數方便诃責淫欲?欲爲迷醉,欲如大火,燒人善根,欲爲大患。我常種種方便,稱歎離欲、斷欲、度欲,汝今雲何作是不善!耶舍,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以是長養善法。 [201]
並且因此開始了第一條戒律的製訂。再如,比丘優陀夷與舊知婆羅門女違反律法在屏處共坐,又不聽居士勸谏,結果佛陀聞知就批評他說:
汝愚癡人,俗人尚知出家宜法應行不應行,汝出家人而更不知坐起言語,應與不應與。汝常不聞世尊種種因緣呵責隨順淫欲贊歎離欲耶?汝今雲何作此惡事?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202]
(3)、以身示教與不教之教
古代聖賢最偉大的地方就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偉大的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別人。佛陀就是這樣。如《金剛經》開頭雲: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己,還至本處,飲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203]
衆所周知,《金剛經》講的是甚深微妙的般若之理。佛陀貴爲人天至尊,而又是要講這樣一部重要的經文。可是佛陀在食至之時,卻也如普通比丘一樣,“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用食之後,“收衣缽、洗足、敷坐”。他不但不給自己絲毫特殊照顧與特權享受,而且還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苟地起著表率的作用。下面兩則例…
《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體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