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更見佛陀之細行:
世尊經行見地不淨……即自執篲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幹(健)連大迦攝(葉)波(及)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篲共掃園林。[204]
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205]
當初,佛陀所開創的佛教能在婆羅門教根深蒂固的古印大地迅速發展壯大,這恐怕與佛陀偉大人格的魅力影響不會沒有關系。
有關不教之教,《雜阿含》卷叁十四載:
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邊,白佛言:“雲何,瞿昙!爲有我耶?”爾時,世尊默然不答。如是再叁,爾時世尊亦再叁不答。……(阿難不解,問佛何故不答)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206]
原來,世尊的不回答也是一種回答。世尊是既不想增加弟子的癡惑,又不想對這些于人生無益的戲論多費口舌。類似這樣的例子經典中還有多處。
(4)、啓發與思考
佛陀也非常善于使用啓發的方式誘導弟子們去進行思考。在《中阿含·木積喻經》中:佛陀了爲不令比丘“學沙門失沙門道”,當他“忽見一處有大木積,洞燃俱熾”,就告諸比丘“汝等見彼有大木積洞燃俱熾耶?”接著他又問:“于汝意雲何?謂大木積洞燃俱熾,若抱、若坐、若臥;謂刹利女、梵志、居士、工師女,年在盛時,沐浴香薰,若明淨衣、華幔、璎珞嚴飾其身,若抱、若坐、若臥,何者爲樂?”
諸比丘這時依實回答說前者是“甚苦”,後者是“甚樂”。于是佛陀就開示他們說:“汝欲成就無上梵行者,甯抱積洞燃俱熾,若坐、若臥,彼雖因此受苦或死,然不以是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207] 這樣令諸比丘明白了貪欲造成的輪回之苦勝過大所燒的痛苦,唯有離欲才能得真安樂。
然後,佛陀用同樣的辦法講出了貪戀衣服、飲食、臥具等等諸色聲香味觸的外塵的害處,誘導比丘們知道趨利避害。
(叁)、教育的內容
近代學者胡適博士曾做過統計,藏經之中單經律論叁藏的內容就有四千叁百一十二多萬字。[208]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說明了佛陀教育內容之豐富。這些內容涵蓋了宇宙人生之中的各種現象和事理,本文由于篇幅所限,這裏就只從其教育的科目與基本內容這兩點作以簡略論述。
1、教育的綱領—戒定慧叁學
戒定慧叁學者,爲佛道之至要,是佛教實踐之綱領,是一切學佛者的必修之路,一切法門盡攝于此。其中、戒可修善,並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定可攝散澄神,摒除雜念而見性悟道;慧能顯發本性,見諸佛實相。叁者關系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慧的引發反過來更能增強定力的增長與持戒的信心。所以叁者是一鼎叁足,相輔相成的。由戒定慧的修學可以斷除一切煩惱而獲得究竟解脫,所以叁字又被稱爲叁無漏學。如《解脫道論》中雲:
戒定慧,曰解脫之道。戒者威儀之義,定者不亂之義,慧者覺知之義。解脫者,離束縛之意也。 [209]
戒學的主要內容可分爲兩類九種:
一、在家戒
有叁歸、五戒、八戒和在家菩薩戒四種。
二、出家戒
有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菩薩戒共五種。
這九種戒中,叁歸戒是進入佛教門戶的最基本的條件。五戒——殺、盜、淫、妄、酒——是一切戒的基礎,五戒之中前四戒爲“性重戒”。八戒、十戒及比丘、比丘尼戒,基本都由五戒開出,擴大詳細而成。比丘、比丘尼戒稱爲具足戒。
佛陀非常重視戒律的建立,他說:
戒是一切善法之梯蹬,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也。[210]
佛陀之所以爲比丘製定戒律是因爲:
以十利故,爲諸比丘結戒。何等爲十?所謂僧和合故、攝僧故、調伏惡人故、慚愧者得安樂故、斷現世漏故、滅後世漏故、令未信者信故、已信者令增廣故、法久住故、分別毗尼梵行久住故。[211]
正是由于戒律有這樣大的利益,所以佛陀特別重視戒律的存在與守持。他甚至在臨入滅之前,還一再向諸比丘叮囑,要以戒爲師,唯戒律才能使佛法住世。如《長阿含經》卷四雲:
阿難,汝謂佛滅度後,無複覆護,失所持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212]
又如《善見律毗婆沙》卷一雲:
我涅槃後,所說法戒,即汝大師。[213]
再如《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雲:
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214]
定學主要是禅定的修學。禅定有世間和出世間定的區別。佛所教誡的定學,以出世間的上善禅定爲根本目標。慧學即智慧的開發。一切經典中的佛法皆屬慧學之列。有智慧才能覺悟諸法實相,有智慧才能解脫生死。定學、慧學同樣很重要,同樣受到佛的重視。如《佛遺教經》中雲: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進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爲智慧水故,若修禅定令不漏失。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215]
2、基本內容
這裏所要敘述的基本內容是四聖谛,八正道和六度。
(1)、四聖谛
四聖谛是佛陀的基本教義。谛者,梵語satya,乃審實不虛之義。所謂四谛者,即: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聖谛四種正確無誤之真理。《中論疏》說:“四谛是迷悟之本,迷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叁乘賢聖。”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谛,便是聖者,因此稱爲“四聖谛”。
一、苦谛:是以智慧觀察世間事物,情與無情悉皆爲苦。根據經典的說法,苦有二苦、叁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無量無邊諸苦。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的關系不調和。
二、集谛:是以智慧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集谛是說衆生由于無明、貪愛、嗔恚等煩惱的驅使,而積集種種惡業,由此種種惡業而招致種種苦果。
叁、滅谛:透過智慧,證得涅槃,究竟解脫生死煩惱爲滅谛。
四、道谛: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一般是指佛初轉*輪所開示的八正道。
四聖谛若依因果的順序來說,應該是集、苦、滅、道。其主要目的是使衆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四聖谛的內容如治病的過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滅、如病已痊愈;道、如治病的藥方。
四谛是宇宙間顛撲不破的真理,其與緣起,叁法印是構成佛陀基本教義的叁大綱領。緣起論的主要內容是十二緣起,叁法印是緣起論的思想基礎,四聖谛是緣起論的具體形態,叁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稱爲根本佛法。四聖谛是佛陀初轉*輪時所說,而在他臨入滅之前又再叁的咛囑弟子們,對不明之處要趕快提出來問。可見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對四聖谛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所以佛說: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是故久流轉生死大海,若能見四谛,則斷生死。[216]
(2)八正道
八正道,梵語aryastanika-marga,是佛陀在成道之初,爲衆生開示的八種轉凡成聖,通向涅槃解脫的八種正確的修學方法,所以稱爲八正道。
所謂八正道者,即:
一、正見:正確的見解與觀念。即見四聖谛,知有善惡業,有善惡報、有因有果,自覺自證能成就。所以正見就是明慧。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覺、正分別。就是不貪欲、不嗔恚、不愚癡,遠離邪妄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別。
叁、正語:又作谛語、順理語。也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遠離一切不實之語。
四、正業:又作正行、谛行,指正當的身業。即行爲舉止正當,身口意叁業清淨,遠離一切邪念。
五、正命:即正當的經濟生活和謀生方式。
六、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治等。精是不離,進是不退,即朝真理的道路勇猛邁進不退離。
七、正念:又作谛意,就是清淨的意念,即不生邪念。
八、正定:即以正確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使散亂的身心專注一境。
此八正道中,以正見爲首。因爲有了正見的智慧,對于是非、善惡、真僞才能做正確的思維判斷,發諸于身口意才有正確的行爲,而不至于造下叁塗之因,自然免受輪回之苦。如《雜阿含》卷二十八雲: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複百千生,終不墮惡趣。[217]
八正道可大分爲八,實爲一體,因爲其中任何一項的實踐,必然使其馀七項伴隨同時圓滿成就。如《大毗婆沙論》雲:
由正見故,起正思維 ;由正思維故,得正語;由正語故,複得正業;由正業故,複得正命;由正命故,發起正勤;由正勤故,便得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218]
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然而每一法門都不能背離八正道,由此可見八正道之重要性。
(3)、六度
六度,梵語sad-paramitasat-paramita,即六波羅蜜。“度”者謂渡迷到悟,度邪到正,度苦到樂,度此到彼之意。六度就是菩薩欲成就佛道所實踐的六種德目。
一、布施度:乃是無相布施的無悭心。必須要能將財施、法施、無畏施與叁輪體空相應,才是菩薩的布施。
二、持戒度:實際就是尊重有情的無犯心。必須攝律儀,攝善法及饒益有情兼行,才是菩薩持戒。
叁、忍辱度:就是難行能行的平等心。爲一切道法而修習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觀察法忍的忍辱法門,必…
《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體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