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P6

  ..续本文上一页子更见佛陀之细行:

  世尊经行见地不净……即自执篲欲扫林中。时舍利子大目干(健)连大迦摄(叶)波(及)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篲共扫园林。[204]

  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205]

  当初,佛陀所开创的佛教能在婆罗门教根深蒂固的古印大地迅速发展壮大,这恐怕与佛陀伟大人格的魅力影响不会没有关系。

  有关不教之教,《杂阿含》卷三十四载:

  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合掌问讯。问讯已,退坐一边,白佛言:“云何,瞿昙!为有我耶?”尔时,世尊默然不答。如是再三,尔时世尊亦再三不答。……(阿难不解,问佛何故不答)佛告阿难: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206]

  原来,世尊的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世尊是既不想增加弟子的痴惑,又不想对这些于人生无益的戏论多费口舌。类似这样的例子经典中还有多处。

  (4)、启发与思考

  佛陀也非常善于使用启发的方式诱导弟子们去进行思考。在《中阿含·木积喻经》中:佛陀了为不令比丘“学沙门失沙门道”,当他“忽见一处有大木积,洞燃俱炽”,就告诸比丘“汝等见彼有大木积洞燃俱炽耶?”接着他又问:“于汝意云何?谓大木积洞燃俱炽,若抱、若坐、若卧;谓刹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年在盛时,沐浴香薰,若明净衣、华幔、璎珞严饰其身,若抱、若坐、若卧,何者为乐?”

  诸比丘这时依实回答说前者是“甚苦”,后者是“甚乐”。于是佛陀就开示他们说:“汝欲成就无上梵行者,宁抱积洞燃俱炽,若坐、若卧,彼虽因此受苦或死,然不以是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207] 这样令诸比丘明白了贪欲造成的轮回之苦胜过大所烧的痛苦,唯有离欲才能得真安乐。

  然后,佛陀用同样的办法讲出了贪恋衣服、饮食、卧具等等诸色声香味触的外尘的害处,诱导比丘们知道趋利避害。

  (三)、教育的内容

  近代学者胡适博士曾做过统计,藏经之中单经律论三藏的内容就有四千三百一十二多万字。[208]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说明了佛陀教育内容之丰富。这些内容涵盖了宇宙人生之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理,本文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只从其教育的科目与基本内容这两点作以简略论述。

  1、教育的纲领—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三学者,为佛道之至要,是佛教实践之纲领,是一切学佛者的必修之路,一切法门尽摄于此。其中、戒可修善,并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而见性悟道;慧能显发本性,见诸佛实相。三者关系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慧的引发反过来更能增强定力的增长与持戒的信心。所以三者是一鼎三足,相辅相成的。由戒定慧的修学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而获得究竟解脱,所以三字又被称为三无漏学。如《解脱道论》中云:

  戒定慧,曰解脱之道。戒者威仪之义,定者不乱之义,慧者觉知之义。解脱者,离束缚之意也。 [209]

  戒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类九种:

  一、在家戒

  有三归、五戒、八戒和在家菩萨戒四种。

  二、出家戒

  有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菩萨戒共五种。

  这九种戒中,三归戒是进入佛教门户的最基本的条件。五戒——杀、盗、淫、妄、酒——是一切戒的基础,五戒之中前四戒为“性重戒”。八戒、十戒及比丘、比丘尼戒,基本都由五戒开出,扩大详细而成。比丘、比丘尼戒称为具足戒。

  佛陀非常重视戒律的建立,他说:

  戒是一切善法之梯蹬,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如地,悉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也。[210]

  佛陀之所以为比丘制定戒律是因为:

  以十利故,为诸比丘结戒。何等为十?所谓僧和合故、摄僧故、调伏恶人故、惭愧者得安乐故、断现世漏故、灭后世漏故、令未信者信故、已信者令增广故、法久住故、分别毗尼梵行久住故。[211]

  正是由于戒律有这样大的利益,所以佛陀特别重视戒律的存在与守持。他甚至在临入灭之前,还一再向诸比丘叮嘱,要以戒为师,唯戒律才能使佛法住世。如《长阿含经》卷四云:

  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212]

  又如《善见律毗婆沙》卷一云:

  我涅槃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213]

  再如《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云: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214]

  定学主要是禅定的修学。禅定有世间和出世间定的区别。佛所教诫的定学,以出世间的上善禅定为根本目标。慧学即智慧的开发。一切经典中的佛法皆属慧学之列。有智慧才能觉悟诸法实相,有智慧才能解脱生死。定学、慧学同样很重要,同样受到佛的重视。如《佛遗教经》中云: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进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若修禅定令不漏失。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215]

  2、基本内容

  这里所要叙述的基本内容是四圣谛,八正道和六度。

  (1)、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陀的基本教义。谛者,梵语satya,乃审实不虚之义。所谓四谛者,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

  一、苦谛:是以智慧观察世间事物,情与无情悉皆为苦。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无边诸苦。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

  二、集谛:是以智慧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集谛是说众生由于无明、贪爱、嗔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由此种种恶业而招致种种苦果。

  三、灭谛:透过智慧,证得涅槃,究竟解脱生死烦恼为灭谛。

  四、道谛:达到究竟涅槃的方法。一般是指佛初转*轮所开示的八正道。

  四圣谛若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应该是集、苦、灭、道。其主要目的是使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四圣谛的内容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灭、如病已痊愈;道、如治病的药方。

  四谛是宇宙间颠扑不破的真理,其与缘起,三法印是构成佛陀基本教义的三大纲领。缘起论的主要内容是十二缘起,三法印是缘起论的思想基础,四圣谛是缘起论的具体形态,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称为根本佛法。四圣谛是佛陀初转*轮时所说,而在他临入灭之前又再三的咛嘱弟子们,对不明之处要赶快提出来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圣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所以佛说:

  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海,若能见四谛,则断生死。[216]

  (2)八正道

  八正道,梵语aryastanika-marga,是佛陀在成道之初,为众生开示的八种转凡成圣,通向涅槃解脱的八种正确的修学方法,所以称为八正道。

  所谓八正道者,即:

  一、正见:正确的见解与观念。即见四圣谛,知有善恶业,有善恶报、有因有果,自觉自证能成就。所以正见就是明慧。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觉、正分别。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别。

  三、正语:又作谛语、顺理语。也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远离一切不实之语。

  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指正当的身业。即行为举止正当,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一切邪念。

  五、正命:即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

  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治等。精是不离,进是不退,即朝真理的道路勇猛迈进不退离。

  七、正念:又作谛意,就是清净的意念,即不生邪念。

  八、正定:即以正确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使散乱的身心专注一境。

  此八正道中,以正见为首。因为有了正见的智慧,对于是非、善恶、真伪才能做正确的思维判断,发诸于身口意才有正确的行为,而不至于造下三涂之因,自然免受轮回之苦。如《杂阿含》卷二十八云:

  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217]

  八正道可大分为八,实为一体,因为其中任何一项的实践,必然使其馀七项伴随同时圆满成就。如《大毗婆沙论》云:

  由正见故,起正思维 ;由正思维故,得正语;由正语故,复得正业;由正业故,复得正命;由正命故,发起正勤;由正勤故,便得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218]

  佛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每一法门都不能背离八正道,由此可见八正道之重要性。

  (3)、六度

  六度,梵语sad-paramitasat-paramita,即六波罗蜜。“度”者谓渡迷到悟,度邪到正,度苦到乐,度此到彼之意。六度就是菩萨欲成就佛道所实践的六种德目。

  一、布施度:乃是无相布施的无悭心。必须要能将财施、法施、无畏施与三轮体空相应,才是菩萨的布施。

  二、持戒度:实际就是尊重有情的无犯心。必须摄律仪,摄善法及饶益有情兼行,才是菩萨持戒。

  三、忍辱度:就是难行能行的平等心。为一切道法而修习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观察法忍的忍辱法门,必…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