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P4

  ..续本文上一页所成就,为民众做出了贡献的人是非常赞叹,对以天下为己任的行为非常赞赏。例如: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50]

  孔子的意思是说管仲背叛原主相于桓公,并不是不义的行为,相反是以天下苍生为大任的正确的做为,是一般庸者所不能理解的。

  又如: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51]

  孔子认为能给人民带来利益的就是仁人,也就是说追求福泽天下的大业就是仁人之事业,就是学人所应追求的事业。

  不过,《大学》还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52]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养成理想人格的方法在于使人们固有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革除人们的旧习气,达到至善的境界。大学之道在于追求至善的境界,这似乎和孔子追求功名的思想相悖行一样。其实,这不但与孔子的思想并不矛盾,而且正是孔子主张在人生修养上所要求达到的最高境界。比如,孔子曾特别强调: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地,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

  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54]

  那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孔子的理想人格,那就是“内圣外王”。

  因为如此,太虚大师曾经赞叹孔子说:“孔子高尚精神,别有寄托,非现世为限。孔子一生修养功纯,其高尚之精神,实超越寻常人生世界之上。”[155]

  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学生,深得孔子心传。那么最后就以颜渊的一段话来结束这部分的内容。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156]

  

  二、佛陀的教育思想

  佛陀的教育思想,非常的博大,佛陀所留下的典籍,百倍于孔子。所以探讨佛陀的教育思想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为了便于二者的比较,这里也将佛陀的教育思想分为态度、方法、内容、目的四部分,简略予以分别论述。

  (一)、教育的态度

  1、教育的功能与限度

  佛陀在成等正觉,证得实相之后的第一句话是:“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157]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可成就佛道的佛性,而之所以不能觉悟,是因为执着于贪欲妄想等烦恼而不愿舍弃。佛陀类似的言论还有:

  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158]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159]

  此中所言“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与“如来之藏”实际也就是众生之佛性。

  佛陀认为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因为烦恼障蔽而不能显现。那么拂去众生心性上的尘垢,显发众生自性的光明;令一切众生远离污秽垢浊,令一切众生皆得安祥自在。这就是佛陀的教育功能。

  不过,虽然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也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是由于环境及自身条件限制等原因,“佛是以人身而实现正觉解脱的圣者”,那么,“究竟成佛,不是天神,也不在天上,惟有在人间”。[160]天神尚且不能,其它道的众生当然就更不容易了。故经云: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之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161]

  又:

  世尊告曰:可用人间之食用饭如来,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162]

  所以说:“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如是一切圣贤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163]这就是说,学佛,成佛还是要在人间,以人身为主。那么,佛所教化的主要对象也就是人了。

  2、对教之态度

  (1)、有教无类

  佛陀教诫弟子,要具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就是说人不但要对跟自己有关的人慈受,而且还要对与我不相往的宇宙之间的一切众生慈爱,把它们看作与自己休戚与共的一个整体。这与儒家所主张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具有着同样的性质。可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正是基于这一精神,生于贵族的佛却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特权和种姓制度。

  根据佛教,种姓或肤色不能阻止一个人成为佛陀的信奉者,或出家成为由圣修者组成的高尚僧团中的一员。渔夫,拾荒者,妓女与武士和婆罗门一道,自由地被加入僧团,并给予相同的地位。

  理发匠优婆离先于其他僧人,被指定为持戒第一的大弟子;深受国王和贵族尊敬的阿罗汉输泥陀,他原是一个胆小如鼠的拾荒者;富有哲学思想的莎提原是一个渔民的儿子;妓女阿帕般利加入僧团后,证得阿罗汉果;罗玖摩罗曾是一位女佣,当她要自杀时,佛陀渡化了她;普玛也是一个女佣,佛陀没有接受她主人给孤独富翁的邀请,而优先前往她里渡过安居期;输婆是一铁匠的女儿;闍跋是一猎鹿者的女儿。这样的事例在佛经中举不胜举。这充分显示了佛教的大门向大家敞开着,没有任何分别。[164]

  这就是佛陀的有教无类,这是真正的有教无类。所以经云:

  舍一切善根一阐提,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165]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无想,若有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166]

  (2)、诲人不倦

  《长阿含经》云:“师长应以五事敬事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受不吝。”[167] 佛陀就是以这种精神来给弟子们讲法论教,对弟子进行谆谆教导的。

  佛陀坚信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即使是性情鄙恶,邪见深重,刚强而难以调伏的众生,也不能被抛却舍弃;他教化众生不知疲倦和劳苦,甚至不惜身体性命。比如《华严经》云

  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嗔浊,难可调伏,便即舍弃……不以众生数起过患,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168]

  又云:

  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普令众生皆得安乐。[169]

  又云:

  教化众生永不厌倦,随其心之所乐而为现身说法。[170]

  《僧伽吒经》卷三亦云:

  如来为诸众生,令得安稳,不惜身命,拔诸系缚,令得解脱。[171]

  同样的话语与描述经典之中还有很多,但这样的事例更多。在《毗婆沙论》卷七十九之中就有这样一则事例:有四个国王来向佛陀请教佛法,佛先用摩竭陀的俗语为他们把四谛之理讲了一遍,只有两位国王领会;佛又用南印度之边国的毗陀罗语来讲了一遍,仍然有一位没能领会;于是佛又用弥离车语讲了一遍,他们这才全部明白。由此之一斑便可知佛陀教化之耐心与细心。

  佛陀不但自己诲人不倦,就是弟子们,他也告诉他们不要吝惜知识道法,不管遇上什么人请教都应该给予热心解答。否则,还是一种违反戒律的行为呢![172]

  3、对学之态度

  (1)、博学精进

  根据《大智度论》卷一及其它一些经典记载: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就已经非常努力地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艺。他很小之时就精通了四吠陀、五明及武术等,结果连教他的老师都自称不如他了。

  佛陀在出家求道之后,更是精进异常,先后跟多位老师参学。为了觉悟诸法的实相,在林中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并且一住就是六年,瘦得皮骨连立。正是由于这股勇猛精进的精神,佛陀最终才排除了各种艰难险阻而成就无上大道。佛以自身的行动告诉世人,世上没有不经过努力就能得到的好处;佛以亲身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就终会有成功的时候。所以,经典之中有大量的有关佛陀告诉弟子们要努力上进,要珍惜身命光阴的言论。比如《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云:

  昼则好睡眠,夜觉多悕望,独昏无善友,不能修家务。朝夕不肯作,寒暑复懈惰,所为事不究,亦复毁成功。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至终无忧患。[173]

  《法句经》云:

  若人虽然生长百岁,不如生长一日,坚毅励行努力。若人虽然生长百岁,不见最高的真理,不如生长一日,得见最高的真理。[174]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第三十三云

  求善知识,身心勿生疲倦;见善知识,勿惮劳苦;亲善知识,勿退转;供养善知识,勿有间断。[175]

  《大集经》云:

  若能精进,系念不散,则休息烦恼,不久得成无上菩提。[176]

  《遗教经》云:

  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若行者之心,数数懈怠,譬如钻火,未熟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177]

  因此,我们应当时常警醒,如《法句经•无常品》所言: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生命如是,逝者不还。[178]

  是日已过,命亦遂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179]

  其实,佛陀勤学苦修的事迹不惟今世有,就是过往之世亦有许多。如《涅槃经》中讲述有佛陀前世在雪山修行时,为了求得半句诗偈,而舍身得正法的事迹。《心地观经》中有他和弥勒菩萨同在弗沙佛处学道,因为他比较用功,而得以比弥勒早成佛道的事迹。

  (2)、近…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