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礼、忠、恕、直、勇、孝等多个方面,可谓非常详细完善。孔子所开创的儒学能在后世独树一帜,发扬光大,影响中华文化直到今日,这与他注重道德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佛教有着许多的戒律清规,这都属于道德的规范。那么在重视道德教育这一方面,二者可谓不谋而合。
(1)、仁义
近代学者王恩洋解释此二字说:“仁者,慈悯而无贪求之心志行为也”。“义者,吾人立身制行,应事接物恰当其宜之谓也。”[88]因此“仁义”是很重要的人生规范。儒学经典之中保存的有关孔子“仁义”之言论甚多。如关于“仁”的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89]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90]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91]
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92]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93]
苟志于仁,无恶也。[9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身)以成仁。[9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96]
关于“义”的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97]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98]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99]
(2)、忠恕孝慈
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为人之要旨。《论语》云: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100]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1]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2]
孔子还特别注重孝慈,他认为“孝慈则忠”。孝是立人处事之根本,小孝则敬养父母师长,大孝是忠于国家,报效民众。故儒典中言:
孝弟(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03]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04]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05]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106]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07]
由此可见,“孝慈”与“忠恕”之道于今日之个人、社会,仍然是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3)、诚信正直
“诚信”多指身语言行要表里一致;“正直”就是善恶是非分明。诚信正直是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良好关系与秩序的保证。关于这些的言论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08]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109
子贡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之。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10]
乡愿,德之贼也。[11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13]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114]
(4)、礼智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
古时所谓礼之义极广,除现在“礼”字所有的意义之外,古时所谓礼,兼指一切风俗习惯,政治社会制度。子产谓:“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庄子•天下篇》谓:“礼以道行”。盖凡关于人之行为规范,皆所谓礼也。孔子为周礼之拥护者,故其教育弟子,除教以知识外,并以礼约束之。[115]
有关于“礼”的言论有: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16]
夫礼也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117]
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118]
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119]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0]
世人常形容有修养、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为“温文儒雅”,在接受真正的儒家礼学教导下的人应该会达到这样之形象的。
有关“智”者:“樊迟问知(智)。子曰:知人。”[121] 又:“ 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22] 可见“智”既是智慧才学又是修养道德。所以:“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123] 孔子认为,“智”者的境界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他谦说自己都做不到。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124]
2、文学
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就是从孔子开始的。他所谓的“文”实际就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有关礼的内容已在前节叙述,所以这里仅列举有关诗、书、射、御、数等内容的一些例子。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126]
又曰: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27]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128]
这是孔子有关乐的评述。其中所言“关雎”、“韶”、“武”都是当时的一些乐曲和歌舞的名称。从孔子评介这些歌舞的胜劣,以及说乐不仅仅是只指钟鼓这些乐器,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孔子教学生学乐舞,不是为了饱耳目之欲,不是为了贪色声之享受,而是为了从中体验真、善、美的韵味,从而陶冶情操,化导身心。所以《礼记》才说“大乐与天地同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129]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30]
子谓伯鱼曰:女(汝)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131]
这是有关孔子劝弟子们学“诗”的言论。有人说:“在心为情,发言为诗”,诗是可以表达人的感情的。善的、美的情感所凝结而成的诗,不但可以抒发人的情感,而且还能起到激励人上进,劝导人向善的作用。古代诗人的名诗名句,流传几千年,至今仍深深为许多人所喜爱,为许多人所吟颂,就是这个缘故。当然,通过诗一定是还可学到草木鸟兽之类的自然知识。所以孔子说不学诗就像正对一面墙而站立,那是什么也看不见的。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32] 易书的奥妙同样可以给人带来知识和心灵上的改变,所以孔子说若五十学易就可以无大过了。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133]
(孔子)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134]
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135]
这是有关孔子参与射御的描述和其评论射御的一些言论。射御既是当时的生存技术同时也是两项优良的运动,所以孔子不但主张弟子们去学习,就是自己也亲自参加这样的活动。
3、政事
在《论语》中,保存许多孔子与弟子及当时一些当政者进行论政的言论事迹。孔子虽然一生仕途不顺,可是他却一点儿也不反对入仕。相反,他鼓励学生学习政事,效力国家。只不过他所主张的政治理论都是以广大民众为重,以圣王之道为准。如:
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136]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37]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138]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39]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140]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内容是有体系的,是丰富的,是完善的。这各部分内容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如《论语》云: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4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42]
(四)、教育的目的
孔子思想的主要核心有两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经世致用。因此孔子教育的对象与最终目的不外人及为人服务。《论语》云:
子不语:怪、力、乱、神。[143]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44]
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145]
孔子认为怪力乱神之事,与人事而言是无益的,现实人世间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完,哪里有时间去研究死后的鬼事,所以务民之事要敬鬼神而远之。这些话都明显表露出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既然是以人为本,那么做人当然也就是以人事为主,以人间事业的成就为主要目的。如: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46]
又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147]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148]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49]
正是由于孔子主张追求正当的功名富贵,认为君子应心系天下,士人弘毅任重道远,所以孔子对在事业功名有…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