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禮、忠、恕、直、勇、孝等多個方面,可謂非常詳細完善。孔子所開創的儒學能在後世獨樹一幟,發揚光大,影響中華文化直到今日,這與他注重道德的教育是分不開的。衆所周知,佛教有著許多的戒律清規,這都屬于道德的規範。那麼在重視道德教育這一方面,二者可謂不謀而合。
(1)、仁義
近代學者王恩洋解釋此二字說:“仁者,慈憫而無貪求之心志行爲也”。“義者,吾人立身製行,應事接物恰當其宜之謂也。”[88]因此“仁義”是很重要的人生規範。儒學經典之中保存的有關孔子“仁義”之言論甚多。如關于“仁”的有: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89]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爲仁。[90]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91]
君子無終食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92]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93]
苟志于仁,無惡也。[94]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身)以成仁。[9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96]
關于“義”的有: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97]
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98]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99]
(2)、忠恕孝慈
忠恕是孔子的一貫之道,是爲人之要旨。《論語》雲: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100]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1]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02]
孔子還特別注重孝慈,他認爲“孝慈則忠”。孝是立人處事之根本,小孝則敬養父母師長,大孝是忠于國家,報效民衆。故儒典中言:
孝弟(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103]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104]
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105]
孝有叁: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匮。[106]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07]
由此可見,“孝慈”與“忠恕”之道于今日之個人、社會,仍然是具有其重要的意義。
(3)、誠信正直
“誠信”多指身語言行要表裏一致;“正直”就是善惡是非分明。誠信正直是維持人與人,人與社會良好關系與秩序的保證。關于這些的言論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08]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109
子貢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曰:“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之。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110]
鄉願,德之賊也。[111]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叁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11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113]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114]
(4)、禮智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說:
古時所謂禮之義極廣,除現在“禮”字所有的意義之外,古時所謂禮,兼指一切風俗習慣,政治社會製度。子産謂:“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莊子•天下篇》謂:“禮以道行”。蓋凡關于人之行爲規範,皆所謂禮也。孔子爲周禮之擁護者,故其教育弟子,除教以知識外,並以禮約束之。[115]
有關于“禮”的言論有:
先王之製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116]
夫禮也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117]
禮之所興,衆之所治也;禮之所廢,衆之所亂也。[118]
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119]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20]
世人常形容有修養、有知識、有學問的人爲“溫文儒雅”,在接受真正的儒家禮學教導下的人應該會達到這樣之形象的。
有關“智”者:“樊遲問知(智)。子曰:知人。”[121] 又:“ 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22] 可見“智”既是智慧才學又是修養道德。所以:“知(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知(智)者動,仁者靜;知(智)者樂,仁者壽。”[123] 孔子認爲,“智”者的境界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他謙說自己都做不到。子曰:“君子之道者叁,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124]
2、文學
以六藝教一般人,使六藝民衆化,就是從孔子開始的。他所謂的“文”實際就是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和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有關禮的內容已在前節敘述,所以這裏僅列舉有關詩、書、射、禦、數等內容的一些例子。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126]
又曰: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127]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128]
這是孔子有關樂的評述。其中所言“關雎”、“韶”、“武”都是當時的一些樂曲和歌舞的名稱。從孔子評介這些歌舞的勝劣,以及說樂不僅僅是只指鍾鼓這些樂器,這些言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學生學樂舞,不是爲了飽耳目之欲,不是爲了貪色聲之享受,而是爲了從中體驗真、善、美的韻味,從而陶冶情操,化導身心。所以《禮記》才說“大樂與天地同和”。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129]
子曰:《詩》叁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130]
子謂伯魚曰:女(汝)爲《周南》,《召南》乎?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131]
這是有關孔子勸弟子們學“詩”的言論。有人說:“在心爲情,發言爲詩”,詩是可以表達人的感情的。善的、美的情感所凝結而成的詩,不但可以抒發人的情感,而且還能起到激勵人上進,勸導人向善的作用。古代詩人的名詩名句,流傳幾千年,至今仍深深爲許多人所喜愛,爲許多人所吟頌,就是這個緣故。當然,通過詩一定是還可學到草木鳥獸之類的自然知識。所以孔子說不學詩就像正對一面牆而站立,那是什麼也看不見的。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132] 易書的奧妙同樣可以給人帶來知識和心靈上的改變,所以孔子說若五十學易就可以無大過了。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133]
(孔子)與門人習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焉。[134]
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135]
這是有關孔子參與射禦的描述和其評論射禦的一些言論。射禦既是當時的生存技術同時也是兩項優良的運動,所以孔子不但主張弟子們去學習,就是自己也親自參加這樣的活動。
3、政事
在《論語》中,保存許多孔子與弟子及當時一些當政者進行論政的言論事迹。孔子雖然一生仕途不順,可是他卻一點兒也不反對入仕。相反,他鼓勵學生學習政事,效力國家。只不過他所主張的政治理論都是以廣大民衆爲重,以聖王之道爲准。如:
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136]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37]
哀公問曰:“何爲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措)諸枉則民服,舉枉錯(措)諸直則民不服”。[138]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39]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140]
總的來說,孔子的教育內容是有體系的,是豐富的,是完善的。這各部分內容之間既相互關聯,又各有側重。如《論語》雲: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141]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42]
(四)、教育的目的
孔子思想的主要核心有兩點:一是以人爲本,二是經世致用。因此孔子教育的對象與最終目的不外人及爲人服務。《論語》雲:
子不語:怪、力、亂、神。[143]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44]
樊遲問知(智)。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智)矣。[145]
孔子認爲怪力亂神之事,與人事而言是無益的,現實人世間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完,哪裏有時間去研究死後的鬼事,所以務民之事要敬鬼神而遠之。這些話都明顯表露出孔子以人爲本的思想。既然是以人爲本,那麼做人當然也就是以人事爲主,以人間事業的成就爲主要目的。如: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146]
又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147]
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148]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149]
正是由于孔子主張追求正當的功名富貴,認爲君子應心系天下,士人弘毅任重道遠,所以孔子對在事業功名有…
《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體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