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35]
原来孔子是这么的勤奋好学,无怪乎能成为集大成之先师。不惟如此,为了追求真理,甚至可以:
朝闻道,夕死可矣。[36]
这是多么坚韧不拔的一种精神。如果解脱之道的修学上能有这样的毅力和宏愿,怎么能不得佛法三昧呢!所以,孔子告诉弟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37]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38]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39]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也。[40]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4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42]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真正求学的人不应该注重于衣食住行这些份外的小事;真正求学的人不应该惧怕得不到应有的名誉地位,而应该担心自己是否真有才学实力。
那么,在对待求知的态度上,就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3] 这是说不要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真正的“知”应该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另外,好学还应该是建立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44]的快乐心态上。而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5]
(二)、教学的方法
孔子教诲学生,不是盲目和灌输式的,而是根据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分别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1、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思想、个性、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做到全面发展,避免片面性。
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是要会观察,善于观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46]
又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焉。[47]
由观其心,知其所行;由察其朋党,知其所为,然后再予以相当的教育。这就是孔子的高明之处,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之先决条件。
因材施教的例子有: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故退之。”[48]
又如: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49]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50]
子夏为吕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1]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52]
因为孔子善用因材施教之法,所以弟子们是各有所长,各尽所能。犹如百花齐发,争芳斗妍。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 [53]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庙,可使与宾客。[54]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字:子游、子夏。[55]
2、因机施教
因机施教是指因着不同的时间机会,而给予不同的指导。
例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6]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57]
孔子在川上就以水为喻,不但给学生说明了时光如水容易流逝的宝贵,而且还教导弟子闪要如水般有本有源,作事不要苟且塞责。这是因地对机进行的教导。孔子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58]
这也就是说把握时机,适时教导很重要,比如、有一次、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要违背礼节)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59]
这就是很好的因机而教的例子。
还有一次,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在旁闻言道:“子行三军,则谁与?”子路向来以勇敢著称,满以为此言也可得到赞扬。哪知孔子却说:“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60] 这里给子路的训诲也是当机对教。
有时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时间发问孔子会给予不同的答复。比如子路问怎样才能做到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子路又问。曰:“修己以安人。”再问,则曰:“修己以安百姓。”[61] 这里虽是同一问题,可是每次回答都是一次意义的加深。
3、善巧方便
孔子在教育中所使用的善巧方便的办法也不少。
(1)、譬喻
《礼记》云:“能博喻,然后能为师”。[62]这说明譬喻在教育之中是很重要的。孔子常常使用比喻的方法,将一些道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地表达出来。试举几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63]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64]
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6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67]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68]
其实,不但孔子善用譬喻,就是他的弟子,由于受其影响,也很会使用这一方法了。比如:子贡为引出老师对入仕的看法,说:“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者而沽诸?”孔子听后连忙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贾者也。”[69]
(2)、讨论
相互之间的研究和讨论有时也是一种促进交流和进步的好办法。
颜渊和子路陪侍孔子的时候,子曰:“曷各言志尔?”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而后子路反问孔子,他就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70] 这是多么融洽和乐的一种学习气氛。
(3)、赏罚分明
所谓赏者,就是赞叹鼓励;罚者就是批评训诲。赏罚使用得当,就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宰予在大白天睡懒觉。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子予与何诛?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71] 因为宰予的昼睡,孔子连看待人的观点都改变了,真是严厉的批评。
子路质朴,颜渊好学,孔子总会不时地示以赞美。
子曰:衣敝蕴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72]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73]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4]
(4)、身教与不教之教
孔子在教导学生的时候,最伟大的方法就是以身言教。他凡是要求学生实行的,必定自己先以身躬行。不论是诗书技艺的学习或是做人处事的道理。
但有时,也会用一些不教之教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羞耻心和上进心。比如: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75]
孔子以病推脱不见孺悲,却又在其临走之际鼓瑟故意令其听见,这就是一种不教之教的巧妙方法。
(5)、启发诱思
孔子主张学思要结合,只有这样才有良好的学习效果。相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经验告诉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76]
所以,他启发学生采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7] 的方式。不知道思考就不启发他;不到欲言而不能不去开发他;不能推此及彼则不再教别的。这也是很不错的办法。
4、活泼的学风与中庸的道路
《论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78] 就是说孔子从来不对任何事物凭空揣测,全部肯定,拘泥固执和自以为是。他自己也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i)也,无莫也,义之与比(bi)。”[79] 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说一定要怎样或不怎样,应该是怎么合理怎么做。还说:“当仁,不让于师。”[80]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学习与做人上是主张自由活泼,反对拘泥定法和形式主义的。这与佛陀的教育方法是有异曲同工之微妙的。
不过活泼不是过激、更不能是放荡。学风要活泼,做人与人生追求还是要用中庸之道。如《论语》云: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81]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82]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又问:“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83]
凡事偏频其过如上,所以,要以中庸为标准。
(三)、教育的内容
《论语》中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84]
杨伯峻解释说这四种内容为: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这四者基本上就是孔子教育内容的反映。由于忠信都是德行一类的,所以这四个内容可以用德行、文学、政事三类概括。具体内容如下:
1、德行
孔子认为:
君子怀德。[85]
德不孤,必有邻。[86]
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87]
所以他对学生的德行教育非常注重。他的德行教育以“仁”为核心,包含义…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