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35]
原來孔子是這麼的勤奮好學,無怪乎能成爲集大成之先師。不惟如此,爲了追求真理,甚至可以:
朝聞道,夕死可矣。[36]
這是多麼堅韌不拔的一種精神。如果解脫之道的修學上能有這樣的毅力和宏願,怎麼能不得佛法叁昧呢!所以,孔子告訴弟子: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37]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38]
叁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39]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也。[40]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4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42]
這些話的意思是說真正求學的人不應該注重于衣食住行這些份外的小事;真正求學的人不應該懼怕得不到應有的名譽地位,而應該擔心自己是否真有才學實力。
那麼,在對待求知的態度上,就應該:“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43] 這是說不要不懂裝懂,弄虛作假;真正的“知”應該是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另外,好學還應該是建立在“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44]的快樂心態上。而且,“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45]
(二)、教學的方法
孔子教誨學生,不是盲目和灌輸式的,而是根據不同的環境與不同的人,分別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
1、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思想、個性、特長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做到全面發展,避免片面性。
因材施教的先決條件是要會觀察,善于觀察。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46]
又曰:
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焉。[47]
由觀其心,知其所行;由察其朋黨,知其所爲,然後再予以相當的教育。這就是孔子的高明之處,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之先決條件。
因材施教的例子有: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諸?”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諸!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故退之。”[48]
又如: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49]
仲弓爲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50]
子夏爲呂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51]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52]
因爲孔子善用因材施教之法,所以弟子們是各有所長,各盡所能。猶如百花齊發,爭芳鬥妍。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 [53]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爲之宰也。赤也,束帶立于廟,可使與賓客。[54]
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字:子遊、子夏。[55]
2、因機施教
因機施教是指因著不同的時間機會,而給予不同的指導。
例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56]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爲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57]
孔子在川上就以水爲喻,不但給學生說明了時光如水容易流逝的寶貴,而且還教導弟子閃要如水般有本有源,作事不要苟且塞責。這是因地對機進行的教導。孔子說: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58]
這也就是說把握時機,適時教導很重要,比如、有一次、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不要違背禮節)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59]
這就是很好的因機而教的例子。
還有一次,孔子對顔淵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在旁聞言道:“子行叁軍,則誰與?”子路向來以勇敢著稱,滿以爲此言也可得到贊揚。哪知孔子卻說:“暴虎憑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60] 這裏給子路的訓誨也是當機對教。
有時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時間發問孔子會給予不同的答複。比如子路問怎樣才能做到君子?孔子說:“修己以敬”。子路又問。曰:“修己以安人。”再問,則曰:“修己以安百姓。”[61] 這裏雖是同一問題,可是每次回答都是一次意義的加深。
3、善巧方便
孔子在教育中所使用的善巧方便的辦法也不少。
(1)、譬喻
《禮記》雲:“能博喻,然後能爲師”。[62]這說明譬喻在教育之中是很重要的。孔子常常使用比喻的方法,將一些道理深入淺出、耐人尋味地表達出來。試舉幾例:
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63]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64]
歲寒知松柏之後凋也。[65]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66]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67]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68]
其實,不但孔子善用譬喻,就是他的弟子,由于受其影響,也很會使用這一方法了。比如:子貢爲引出老師對入仕的看法,說:“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諸?求善者而沽諸?”孔子聽後連忙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賈者也。”[69]
(2)、討論
相互之間的研究和討論有時也是一種促進交流和進步的好辦法。
顔淵和子路陪侍孔子的時候,子曰:“曷各言志爾?”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而後子路反問孔子,他就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70] 這是多麼融洽和樂的一種學習氣氛。
(3)、賞罰分明
所謂賞者,就是贊歎鼓勵;罰者就是批評訓誨。賞罰使用得當,就會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宰予在大白天睡懶覺。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子予與何誅?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71] 因爲宰予的晝睡,孔子連看待人的觀點都改變了,真是嚴厲的批評。
子路質樸,顔淵好學,孔子總會不時地示以贊美。
子曰:衣敝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72]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73]
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74]
(4)、身教與不教之教
孔子在教導學生的時候,最偉大的方法就是以身言教。他凡是要求學生實行的,必定自己先以身躬行。不論是詩書技藝的學習或是做人處事的道理。
但有時,也會用一些不教之教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羞恥心和上進心。比如: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75]
孔子以病推脫不見孺悲,卻又在其臨走之際鼓瑟故意令其聽見,這就是一種不教之教的巧妙方法。
(5)、啓發誘思
孔子主張學思要結合,只有這樣才有良好的學習效果。相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他用自己的親身實踐經驗告訴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76]
所以,他啓發學生采取“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叁隅反,則不複也”[77] 的方式。不知道思考就不啓發他;不到欲言而不能不去開發他;不能推此及彼則不再教別的。這也是很不錯的辦法。
4、活潑的學風與中庸的道路
《論語》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78] 就是說孔子從來不對任何事物憑空揣測,全部肯定,拘泥固執和自以爲是。他自己也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di)也,無莫也,義之與比(bi)。”[79] 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說一定要怎樣或不怎樣,應該是怎麼合理怎麼做。還說:“當仁,不讓于師。”[80] 從這裏可以看出孔子在學習與做人上是主張自由活潑,反對拘泥定法和形式主義的。這與佛陀的教育方法是有異曲同工之微妙的。
不過活潑不是過激、更不能是放蕩。學風要活潑,做人與人生追求還是要用中庸之道。如《論語》雲: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81]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82]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又問:“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83]
凡事偏頻其過如上,所以,要以中庸爲標准。
(叁)、教育的內容
《論語》中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84]
楊伯峻解釋說這四種內容爲:曆代文獻、社會生活的實踐、對待別人的忠心,與人交際的信實。這四者基本上就是孔子教育內容的反映。由于忠信都是德行一類的,所以這四個內容可以用德行、文學、政事叁類概括。具體內容如下:
1、德行
孔子認爲:
君子懷德。[85]
德不孤,必有鄰。[86]
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87]
所以他對學生的德行教育非常注重。他的德行教育以“仁”爲核心,包含義…
《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體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