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下述學術水平: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者。
3.博士學位
通常是最高一級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規定,博士學位的條件是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博士學位研究生,或具有博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曆者,通過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 ,達到下述學術水平,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者。
第二節 阿羅漢、菩薩、佛
關于佛教的學位(果位)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佛在許多的經論中,常常講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佛教教育科學的總目標,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可以將它分爲叁個階段說明:“正覺”、“正等正覺”和“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人對于宇宙人生也有覺悟,只是覺悟不圓滿。像科學家、哲學家等對于世間事理他確實知道許多,但是在佛教來看不能算“正覺”。爲什麼不稱他爲正覺呢?因爲他雖覺悟,但是他的煩惱沒有斷,他還有貪、嗔、疑、慢,還有是非、人我。換句話說,他還是凡夫,不是聖人,所以不能稱爲正覺。如果是貪、嗔、癡都斷盡了,沒有煩惱了,佛就承認這個人是“正覺”,他得到了“正覺”的學位,佛教裏面稱他爲“阿羅漢”。阿羅漢以上的學位稱爲“正等正覺”,“等”是等于佛,但還沒有成佛,菩薩就是修到正等正覺,而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阿羅漢好比是學士,菩薩好比是碩士,佛好比是博士。
阿羅漢
羅漢(梵文Arhat的音譯),亦稱阿羅漢,爲小乘佛教最高果位。阿羅漢有四
果,它們分別是:
1.須陀洹果 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能悟出初果者已正式踏入佛門修行的正途,不變畜生惡鬼。
2.斯陀含果又稱爲“一來果”。此果因爲對欲界煩惱尚未完全斷除,還必須曆劫一次,所以獲此果後只轉生一次。
3.阿那含果 獲此果後不再回欲界受生而生天界,然後在天界修成正果。
4.阿羅漢果(斷盡一切見思二惑,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能無生無滅,永住涅槃,飛升至佛界。
菩薩
菩提薩埵Bodhisattva,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求道求大覺之人,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法華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法華經嘉祥疏一曰:“菩提雲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薩埵言衆生,爲求果道故名道衆生也。”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此人發大心爲衆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
佛
英文叫Buddha。是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爲害,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複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爲佛。
佛地論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
智度論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爲覺,于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爲覺。”
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爲其害,故名爲覺。
涅槃雲:如人覺賊,賊無能爲,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爲覺。既能自覺,複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爲佛。
仁王經上曰:“一切衆生,斷叁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爲佛。”
“佛”是通稱,不是釋迦牟尼佛一人獨稱;任何人智慧達到究竟圓滿,就是真心圓證,就稱之爲佛。是佛教最高果位。佛所證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菩薩、阿羅漢是佛教學位的名稱,大乘佛教認爲,叁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恒河之沙。過去有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等等。總之,佛是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擁有究竟圓滿的智慧,這也是佛教教學的目標。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第叁節 學位與果位比較圖
1.從智慧上比較
2.從德能(能力)和福報上比較
3.從斷煩惱與否比較
4.從了脫生死上比較
5 從自然學科數學上的點,線,平面,立體來比較
第叁章 認識自己
我們知道,科技的發展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諸多便利。然而我們也清楚,科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物質,對人類精神方面的探討研究很少。一些科研人員在他們一生中孜孜不倦的探索真理並對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當他們偶爾反觀自己時,産生出“我是誰?”“究竟什麼是我?”“心的本體是什麼?”等這一類問題,便往往一片茫然。
我是誰
我從哪裏來
我要到那裏去
這些問題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實際上“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是千古以來人類試圖探討卻不得其解的謎。然而二千多年前釋迦穆尼佛證悟成道,佛陀所證悟的,正是解開這些謎的真理。
佛陀不但自己了悟人生的真谛而證悟成佛,並且留下千經萬論,告訴我們生命是什麼,從生到死,從死到生,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一切生命的發生與演化,無不被含攝在內,幫助我們解開生死之謎,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皆是緣起而生,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消失則滅(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其因,進而指導我們如何安住身心、去除煩惱、超越輪回,獲得一個無畏、充實和自在的人生。
所以,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經,其實就是一部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生活寶典。信仰佛教可以獲得面對人生的力量與智慧。佛教的律儀、義理可以幫助我們規範生活、認識自己、透視人生的真相。尤其生活中有了佛法作慈航,可以幫助我們圓滿完善自己。
第一節 我是誰
生命之真谛,在于覺性之開啓。欲開啓覺性,應先洞見萬法之本質。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吾等若不知苦、空、無常、無我乃諸法之定理,便無由體悟緣起性空之真義,自在解脫亦終成畫餅。
我是誰?
這是個使很多人迷茫而又要探索的問題。科學和佛教有各自的講法。
如今,我們很欣喜地看到,這些世界上頂尖科學家已經開始求證心力比光速
更快。他們已經逐漸步趨佛經的真理。很多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被佛教的真理及禅定所解放的潛能所折服。因在“超級導性”上的先進發現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的白賴恩約瑟芬博士,就是一位認真研習佛教經論和坐禅的科學家,他每天都坐禅以求進一步進入客觀的真正內明的狀況。這位劍橋大學的著名教授得過很多著名的科學獎,包括著名的“菲列茲倫敦科學發明獎”,那是獎賀他的初次引起科學界注意的量子物理學的內涵精神,即“心力”與“識我靈魂”。
將佛學與科學同參互證的科學家爲數不少。西方著名物理學家F卡普拉菱說:“古老的佛教典籍《華嚴經》中所敘,與現代物理學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從事統一場論等尖端科學項目研究的日本著名科學家松下真一,發現佛學中的許多精義與現代一些科學實驗所證實的結果極爲一致,爲此他著有《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一書,其論述令人驚歎!此外,佛教宇宙觀中對宇宙的一些定量,宇宙中心說、時空相對觀,觀測宇宙的四維或多維空間、天文觀等,與現代科學的內容及結論極相近似,令人歎服,真是不可思議!正是因爲佛法的科學性和現實性,才使西方各國開始重視沸法,重新認識來自東方的智慧和真理。
從科學方面來看“我”
“我”就是“靈魂”和肉體組成人生命的兩個缺一不可的部份,即使人的肉體死亡了,其“靈魂”依然存在。自古以來,人們無不堅信靈魂的存在和不滅.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學家們也正在用他們的科學實驗探索靈魂的奧秘。1963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理教授在他的獲獎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溝通物質,這就是靈魂的構成。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我”,它控製著大腦,就好比人腦指揮電腦,它使大腦內的腦神經細胞發動工作,這種非物質的“識我”,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英國另一位著名科學家柏頗博士經過實驗研究後,完全同意艾克理教授的結論。柏頗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獨創的“科學正統的辯證系統”理論,至今仍爲世界科學家們所采用。
英國醫生山姆·帕尼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實驗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他的實驗設計是這樣的:如果病人死後“靈魂”能飄起來,還能看到自己的身體,看到醫生們在搶救他的身體,看到天花板上的燈,那麼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塊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體(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麼物體,別人不知道),那麼“靈魂”就應該能看到這些小物體。如果這個病人能被搶救過來,能夠說出板上的小物體是什麼,那麼就能區分出“靈魂”到底是虛無缥渺的想象呢,還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山姆對100多個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有7個被搶救過來的病人醒來後能說出自己“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特別是板上的小物體,說的全都對。山姆的實驗獲得了成功。
從佛教方面來看“我”
l佛教講緣起性空法,講因緣法,不承認有一個實有的“我”。
佛教不講“靈魂”而是講“神識”。11
l 佛教認爲我們的本體,就是自心本性。宇宙萬有都是自心本性的顯現。華嚴經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人生山河大地都是心識所變現的,佛法有講一切唯心造“一切法由心所生”。
根據佛教講的“八識”,我們可以了解到, 法相宗謂耳目鼻舌身意六識之外。…
《佛教與教育科學(釋印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