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者。
3.博士学位
通常是最高一级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博士学位的条件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学位研究生,或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者,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 ,达到下述学术水平,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者。
第二节 阿罗汉、菩萨、佛
关于佛教的学位(果位)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佛在许多的经论中,常常讲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教教育科学的总目标,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说明:“正觉”、“正等正觉”和“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人对于宇宙人生也有觉悟,只是觉悟不圆满。像科学家、哲学家等对于世间事理他确实知道许多,但是在佛教来看不能算“正觉”。为什么不称他为正觉呢?因为他虽觉悟,但是他的烦恼没有断,他还有贪、嗔、疑、慢,还有是非、人我。换句话说,他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所以不能称为正觉。如果是贪、嗔、痴都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佛就承认这个人是“正觉”,他得到了“正觉”的学位,佛教里面称他为“阿罗汉”。阿罗汉以上的学位称为“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但还没有成佛,菩萨就是修到正等正觉,而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阿罗汉好比是学士,菩萨好比是硕士,佛好比是博士。
阿罗汉
罗汉(梵文Arhat的音译),亦称阿罗汉,为小乘佛教最高果位。阿罗汉有四
果,它们分别是:
1.须陀洹果 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能悟出初果者已正式踏入佛门修行的正途,不变畜生恶鬼。
2.斯陀含果又称为“一来果”。此果因为对欲界烦恼尚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历劫一次,所以获此果后只转生一次。
3.阿那含果 获此果后不再回欲界受生而生天界,然后在天界修成正果。
4.阿罗汉果(断尽一切见思二惑,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能无生无灭,永住涅槃,飞升至佛界。
菩萨
菩提萨埵Bodhisattva,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求道求大觉之人,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法华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法华经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
佛
英文叫Buddha。是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
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
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
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佛”是通称,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人独称;任何人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真心圆证,就称之为佛。是佛教最高果位。佛所证得的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等等。总之,佛是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也是佛教教学的目标。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第三节 学位与果位比较图
1.从智慧上比较
2.从德能(能力)和福报上比较
3.从断烦恼与否比较
4.从了脱生死上比较
5 从自然学科数学上的点,线,平面,立体来比较
第三章 认识自己
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我们也清楚,科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对人类精神方面的探讨研究很少。一些科研人员在他们一生中孜孜不倦的探索真理并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他们偶尔反观自己时,产生出“我是谁?”“究竟什么是我?”“心的本体是什么?”等这一类问题,便往往一片茫然。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那里去
这些问题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实际上“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千古以来人类试图探讨却不得其解的谜。然而二千多年前释迦穆尼佛证悟成道,佛陀所证悟的,正是解开这些谜的真理。
佛陀不但自己了悟人生的真谛而证悟成佛,并且留下千经万论,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一切生命的发生与演化,无不被含摄在内,帮助我们解开生死之谜,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皆是缘起而生,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消失则灭(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其因,进而指导我们如何安住身心、去除烦恼、超越轮回,获得一个无畏、充实和自在的人生。
所以,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其实就是一部指导我们人生方向的生活宝典。信仰佛教可以获得面对人生的力量与智慧。佛教的律仪、义理可以帮助我们规范生活、认识自己、透视人生的真相。尤其生活中有了佛法作慈航,可以帮助我们圆满完善自己。
第一节 我是谁
生命之真谛,在于觉性之开启。欲开启觉性,应先洞见万法之本质。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吾等若不知苦、空、无常、无我乃诸法之定理,便无由体悟缘起性空之真义,自在解脱亦终成画饼。
我是谁?
这是个使很多人迷茫而又要探索的问题。科学和佛教有各自的讲法。
如今,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些世界上顶尖科学家已经开始求证心力比光速
更快。他们已经逐渐步趋佛经的真理。很多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被佛教的真理及禅定所解放的潜能所折服。因在“超级导性”上的先进发现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白赖恩约瑟芬博士,就是一位认真研习佛教经论和坐禅的科学家,他每天都坐禅以求进一步进入客观的真正内明的状况。这位剑桥大学的着名教授得过很多着名的科学奖,包括着名的“菲列兹伦敦科学发明奖”,那是奖贺他的初次引起科学界注意的量子物理学的内涵精神,即“心力”与“识我灵魂”。
将佛学与科学同参互证的科学家为数不少。西方着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菱说:“古老的佛教典籍《华严经》中所叙,与现代物理学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事统一场论等尖端科学项目研究的日本着名科学家松下真一,发现佛学中的许多精义与现代一些科学实验所证实的结果极为一致,为此他着有《法华经与核子物理学》一书,其论述令人惊叹!此外,佛教宇宙观中对宇宙的一些定量,宇宙中心说、时空相对观,观测宇宙的四维或多维空间、天文观等,与现代科学的内容及结论极相近似,令人叹服,真是不可思议!正是因为佛法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才使西方各国开始重视沸法,重新认识来自东方的智慧和真理。
从科学方面来看“我”
“我”就是“灵魂”和肉体组成人生命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部份,即使人的肉体死亡了,其“灵魂”依然存在。自古以来,人们无不坚信灵魂的存在和不灭.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学家们也正在用他们的科学实验探索灵魂的奥秘。1963年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教授在他的获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它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英国另一位着名科学家柏颇博士经过实验研究后,完全同意艾克理教授的结论。柏颇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独创的“科学正统的辩证系统”理论,至今仍为世界科学家们所采用。
英国医生山姆·帕尼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实验证明“灵魂”真实存在的人。他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如果病人死后“灵魂”能飘起来,还能看到自己的身体,看到医生们在抢救他的身体,看到天花板上的灯,那么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块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体(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么物体,别人不知道),那么“灵魂”就应该能看到这些小物体。如果这个病人能被抢救过来,能够说出板上的小物体是什么,那么就能区分出“灵魂”到底是虚无缥渺的想象呢,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山姆对100多个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7个被抢救过来的病人醒来后能说出自己“灵魂”离体时看到的景象,特别是板上的小物体,说的全都对。山姆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从佛教方面来看“我”
l佛教讲缘起性空法,讲因缘法,不承认有一个实有的“我”。
佛教不讲“灵魂”而是讲“神识”。11
l 佛教认为我们的本体,就是自心本性。宇宙万有都是自心本性的显现。华严经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人生山河大地都是心识所变现的,佛法有讲一切唯心造“一切法由心所生”。
根据佛教讲的“八识”,我们可以了解到, 法相宗谓耳目鼻舌身意六识之外。…
《佛教与教育科学(释印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