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教育科学(释印盛)

  佛教与教育科学

  释印盛

  前言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个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许多研究课题已慢慢接近成果与佛法理论非常吻合或相对接近, 相信今后科学的发展与佛法相契合的地方必将日益增多。

  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者追求的目标都是要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真理,而二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则大不相同。佛法是向内心世界探求,注重消除人的种种烦恼,开发自性本具的智慧功能。科学则多是向外部世界去探求。因此两者所得的结论也不同。为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佛陀的智慧去揭示去探索大千世界的真谛。

  自然科学主要以人的感官观察和仪器测试,探索到仪器所不能继续探索下去的那一步,这一步便是科学家们所发现的最先进的成果。这个成果对研究结果是个贡献,但是,这个结果是会变化的,因为当仪器改进了,探索的结果就会变化,这说明,感观和仪器只能触及现象的表面现象,而佛陀的智慧远远高出于这些最最先进的仪器所及。

  教育科学主要是使人类在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时,逐渐创立的庞大教育学科体系,它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它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一,也是佛教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对世界空间,时间和物质分布进行了描述,佛陀讲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有许许多多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样的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三个小千世界又构成了一个中千世界,三个中千世界又构成了一个大千世界。而法界中有无数个大千世界。正如佛陀在《华严经》1阐述的“一尘中有尘数刹。”在一个微观的尘埃之中又有无数的大千世界,那里的每一粒微尘中又有无数大千世界,这样无穷嵌套下去。而今天,我们借助天文望远镜,证实了佛陀对宇宙的描述:太空中确实存在许多像地球一样的行星,许多太阳系又组成了银河系,许多星系又组成星系团,星系团再组成超星系团,而且每个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都有其诞生、壮大、保持、衰落、灭亡的过程。这便和“一尘中有尘数刹”而相应。因此佛陀是彻底明了这个世界的本质面目,彻悟了宇宙的终极真理,达到无上的智慧。

  要了解这无上智慧,就要从佛陀的教育着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教育科学

   以及学位与果位究竟有什么区别?

  第一章 概念简述

  第一节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什么呢?佛教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和恢复自性本能的教育。

  佛教是智慧的教育

  佛教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佛教教学的目的是求智慧,换句话说,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它求的是智慧。在佛经里有一个术语,梵文音译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它的意义即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佛教是恢复自性本能的教育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 大家本来就是完全平等的.全知全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为什么呢

   因为那是自性本能。在无数劫轮回中我们的本能丧失了,怎么失掉的

  是迷失掉的,并不是真正失掉的,比如天空中的太阳,在没有乌云遮盖情况下,我门能看见太阳,而乌云遮盖时,我们就看不见太阳,但是,太阳本身是存在的,只因被云遮盖我们的肉眼看不见而已.换句话说,只要你不迷,你的自性本能就能恢复,所以佛法是恢复自性本能的教育.如果我们恢复“究竟圆满的智慧”,有了智慧,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能离苦得乐。因为苦的因是迷,乐的因是悟,就是觉悟。

  佛陀是最伟大的教育家

  佛陀是最伟大的教育家,是我们的根本的老师(本师),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

  第二节 什么是科学

  20世纪以来,人类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力量。人们对于“科学”概念有多种理解 。在这里,让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对于科学的概念通常有哪些说法。

  -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2

  -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是精神文明中的重要因素。”3

  -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4

  - “科学是依靠观测和基于观测的推理,试图首先发现关于世界的各种特殊事实,然后发现把各种事实互联起来的规律,这种规律(在幸运的情况下)使人们能够预言将来发生的事物。”5

  - “科学是以我们能看到、听到、触到……的东西为基础的。科学是客观的。科学知识是可靠的知识,因为它是在客观上被证明了的知识。”6

  综合以上关于“科学”概念的理解,我们不难从中辨析出这样几项要义:

  - 科学是一组关于自然、社会乃至思维的知识

  - 科学是一种方法,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 科学是一种积累知识系统

  - 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力主要的因素

  - 科学是一种观念的重要来源

  - 科学知识来自观察和实践

  - 科学知识有助于预言尚未发生的事物

  总之,“科学就是系统化的实证知识”这更加概括精练了的定义长期以来广为流传,直至今天依然为许多人所接受。

  第三节 什么是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科学的由来

  -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他的《大教学论》。后人认为,这是系统论述全面教育问题的第一部教育学专着,并且标志着其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在科学的殿堂里赢得了独立的地位。

  - 此后的近300 年时间里,教育学几乎占尽了教育科学的全部地盘。20世纪起,情况有了变化。1901年,法国教育家卢西安·塞乐利埃(Lucien Cellerier)发表了《教育科学概要》一书。

  - 1912年,日内瓦成立了教育科学学院。不久,大学也有了相应的教育科学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研究队伍的扩展,研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使教育学逐渐与其它有关学科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学科;另一方面,又致使其本身逐渐分化为许多相互联系的不同教育学科。作为结合与分化的结果,构成了越来越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 在一门教育学不足以解释教育现象全部,各种交叉或分支学科竞相建立起来的时候,“教育科学”这个术语便诞生了,并且因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来越高的使用频率.

  教育科学概念的理解

  -“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在教育科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研究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又出现了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教育科学就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总称。”7

  - “人类在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时,逐渐创立了众多的教育学科,既有反映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又有研究教育领域内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构成了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教育科学就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8

  - “教育科学由各门教育学科的整体所构成。这些学科所作的研究是:各种教育事实和教育状况的存在、运行和变迁的种种成因和条件。”9

  - 教育科学有别于教学科学(les sciences pédagogiques),“教学科学是教学实践的科学基础,教育科学涵义则更加广泛,它往往不直接指向应用,而是由研究教育及其过程为主的各门基础学科所组成。

  - 教育科学是关于教育世界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理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理由教育研究活动而获得、而发展,他们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实践,从而转化为直接改造教育世界的实践力量。”10

  由上可见,无论是国内最正式、最权威辞书中的定义,还是国外知名学者着述中的见解,一般都以几乎相同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观点: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很明显,“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总称”的教育科学观与“科学即知识体系”的科学观,其实质是很接近的。

  第二章 学位与果位的比较

  第一节 学士、硕士、博士

  什么是学位

  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 经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学习和研究,考试合格后,由有关部门授授予并得到国家社会承认的专业知识学习资历。起源于欧洲中世纪。

  学位一般分为学士、硕士 、博士3个等级1.学士学位

  通常由高等学校授予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学士学位的条件是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者。

  2.硕士学位

  通常在获得最初一级学士学位后,再修读1~3年方可获得。一些国家把硕士学位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一种过渡学位。中国学位条例把硕士列为独立的一级学位,既要求读课程,又要求作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硕士学位的条件是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历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

《佛教与教育科学(释印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