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者,末那之义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即此识也。阿赖耶者。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义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
l 从着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博士所说的:“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物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我们可看到此语与佛经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及“相由心生”等不谋而合。这也正接近了佛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及“有相皆妄”的境界,也正证明了佛经内对于宇宙奥秘早有精微细致的认识了!对照佛经来多看这些大科学家的论着,越来越感觉到佛经是超越太空时代的科学文献!
第二节 我从哪里来
六祖坛经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能生万法就是讲宇宙、生命,讲我从哪里来。在没有迷悟的状况之下,自性就是“大光明藏”,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这是自性,这是本体。起心宇宙就现前了,动念生命就现前了,我就现前了。佛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环境,正报是什么?正报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的念头善,依报就善。
生命从哪里来的?即我从哪里来
六祖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性是什么样子?他说出第一个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第二个“本不生灭”,第三个“本自具足”,前面两句是讲性体,第三句是讲性德。本自具足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就是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相好,没有丝毫欠缺。见性统统现前了,没有见性它不现前,觉悟它就现出来,不觉悟的时候它就不现起,不是没有,统统具足的,没有丝毫差别的。因此,从佛陀的智慧了解到,原来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我,我们所执着的“我”都是妄想分别的结果。
佛教认为构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构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
佛教讲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业力”所转的结果。业力是指有情众生使每一桩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熏染到生命的主体——“识”中,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因此, 本文上面所提到的我们执着的那个“我”是随业而转,随业而来的。
第三节 我到哪里去
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有了生就必然会有死。我们要知道这个身体是怎么来到这个世间,怎么产生的?死了之后又到哪里去?我们来这个世间,又要离开这个世间,就像自家房子的大门,你要进进出出,不管怎么进进出出都是你,这个门是你自家的门,这个门也就是生死门。12所以,弄明白究竟生从何来,就会明白死到哪里去。佛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种种的变化是我们的因果变化。往往人们把身体当作每个人的自己.这个自己就是“我相”13.佛陀所说的:“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莲花生大师14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消除烦恼、了脱生死。我们获得了世间的学位(学士或硕士或博士)只能证明有了相关知识和相对能力,但并不能断烦恼,只有获得了佛教学位(果位)才能消除烦恼、了脱生死,才能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如何了脱生死?那就要获得了佛教学位(果位),如何获得果位?佛陀告诉了我们一系列的修学方法,这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比如:四圣谛、八证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禅净密律、等等。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和谐需要内心的和平,内心和平了才能实现世界和平。内心和平离不开佛陀的智慧教育,有了智慧的教育,人生才能达到至善,至美,至真,才能恢复自性本能。
要恢复自性本能,需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由于世间的人,向来都不认识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灭的常住的真“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平常都被妄想所支配,在生死海中轮转不休。
要终止轮回,需要获取佛教的果位,有了果位才能真正断三毒15,了脱生死。让我们用佛陀智慧明灯点亮我们的心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为世界和平、众生安乐多做贡献。
文/释印盛
注释:
1.《华严经》(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略名。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
2.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科学的释义。
3.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对科学的定义。
4. 《现代汉语词典》对科学的定义。
5. 英国着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罗素在其所着的《宗教与科学》解释。
6. 查尔默斯所着《科学究竟是什么》,第 10页说明。
7. 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释义。
8.1990年出版的《成人教育辞典》对教育科学的定义。
9.20世纪90年代初,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法国学者埃里克·帕莱桑斯的认为。
10.《教育科学学引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9页 。
11.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神识就是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
12.《观生死即涅槃》灵鹫山文教出版社2007年再版。
1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我相”即实我之相。四相之一。金刚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14.[中华佛典宝库] 莲花生印度僧人也。于第九世纪应邀至西藏,降服邢秽及魔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为藏传佛教之祖师。15.陈义孝《佛教常用辞汇》术语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参考资料:
1.《教育科学学引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出版社。
3.《佛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5.丁福保编写的《佛学大词典》。
6.陈义孝编写的《佛学常见词汇》。
7.明一如等编写的《三藏法教》。
8.《佛学精要辞典》宗教文化出版社。
9.《宗教与科学》英国着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罗素着。
10.《科学究竟是什么》,查尔默斯着。
1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2.《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3.《观生死既涅槃》灵鹫山文教出版社2007再版2007年8月再版。
14.索达.吉堪布《佛教科学论》网络版 自“中华佛典宝库”网站http://www.fodian.net
15.佛教经典《六祖坛经》、华严经、金刚经等。
注释:
1 <华严经>(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略名。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
2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科学的释义。
3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对科学的定义。
4 《现代汉语词典》对科学的定义。
5 英国着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罗素在其所着的《宗教与科学》解释。
6 查尔默斯所着《科学究竟是什么》,第10页说明。
7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释义。
81990年出版的《成人教育辞典》对教育科学的定义。
920世纪90年代初,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法国学者埃里克·帕莱桑斯的认为。
10《教育科学学引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9页。
11神识就是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
12 <观生死即涅槃> 灵鹫山文教出版社2007再版。
13“我相”实我之相。四相之一。金刚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14 本印度僧人。于第九世纪应邀至西藏,降服邢秽及魔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为藏传佛教之祖师。
15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佛教与教育科学(释印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