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教育科學(釋印盛)▪P3

  ..續本文上一頁更有末那識阿賴耶識二者,末那之義爲我執。謂執持我之見者。即此識也。阿賴耶者。即末那識所執以爲我者也。其義爲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雲神識性靈,皆指此。

  l 從著名物理學家菲列茲倫敦博士所說的:“馮紐曼的精微量子學說顯示出物質上的實物只不過是人類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實體是思想意念。” ,我們可看到此語與佛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及“相由心生”等不謀而合。這也正接近了佛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及“有相皆妄”的境界,也正證明了佛經內對于宇宙奧秘早有精微細致的認識了!對照佛經來多看這些大科學家的論著,越來越感覺到佛經是超越太空時代的科學文獻!

  第二節 我從哪裏來

  六祖壇經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能生萬法就是講宇宙、生命,講我從哪裏來。在沒有迷悟的狀況之下,自性就是“大光明藏”,這裏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這是自性,這是本體。起心宇宙就現前了,動念生命就現前了,我就現前了。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什麼?正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善,依報就善。

  生命從哪裏來的?即我從哪裏來

  六祖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性是什麼樣子?他說出第一個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第二個“本不生滅”,第叁個“本自具足”,前面兩句是講性體,第叁句是講性德。本自具足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就是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沒有絲毫欠缺。見性統統現前了,沒有見性它不現前,覺悟它就現出來,不覺悟的時候它就不現起,不是沒有,統統具足的,沒有絲毫差別的。因此,從佛陀的智慧了解到,原來並沒有一個實有的我,我們所執著的“我”都是妄想分別的結果。

  佛教認爲構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構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所謂永恒,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

  佛教講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于“業力”所轉的結果。業力是指有情衆生使每一樁善或惡的行爲,像各種的顔色一樣,繼續不斷地熏染到生命的主體——“識”中,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爲業力的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作的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因此, 本文上面所提到的我們執著的那個“我”是隨業而轉,隨業而來的。

  第叁節 我到哪裏去

  任何事情都有開始和結束,有了生就必然會有死。我們要知道這個身體是怎麼來到這個世間,怎麼産生的?死了之後又到哪裏去?我們來這個世間,又要離開這個世間,就像自家房子的大門,你要進進出出,不管怎麼進進出出都是你,這個門是你自家的門,這個門也就是生死門。12所以,弄明白究竟生從何來,就會明白死到哪裏去。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種種的變化是我們的因果變化。往往人們把身體當作每個人的自己.這個自己就是“我相”13.佛陀所說的:“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蓮花生大師14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世,看一看你現在的情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世,看看你目前的行爲。”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消除煩惱、了脫生死。我們獲得了世間的學位(學士或碩士或博士)只能證明有了相關知識和相對能力,但並不能斷煩惱,只有獲得了佛教學位(果位)才能消除煩惱、了脫生死,才能到阿彌陀佛那裏去,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如何了脫生死?那就要獲得了佛教學位(果位),如何獲得果位?佛陀告訴了我們一系列的修學方法,這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比如:四聖谛、八證道、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禅淨密律、等等。

  綜上所述,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科學的進步,社會的和諧需要內心的和平,內心和平了才能實現世界和平。內心和平離不開佛陀的智慧教育,有了智慧的教育,人生才能達到至善,至美,至真,才能恢複自性本能。

  要恢複自性本能,需要清楚的認識自己。由于世間的人,向來都不認識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常住的真“心”,本來是清淨光明的。平常都被妄想所支配,在生死海中輪轉不休。

  要終止輪回,需要獲取佛教的果位,有了果位才能真正斷叁毒15,了脫生死。讓我們用佛陀智慧明燈點亮我們的心燈,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爲世界和平、衆生安樂多做貢獻。

  文/釋印盛

  注釋:

  1.《華嚴經》(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略名。大方廣爲所證之法,佛爲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爲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

  2.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對科學的釋義。

  3.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簡明社會科學詞典》,對科學的定義。

  4. 《現代漢語詞典》對科學的定義。

  5.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羅素在其所著的《宗教與科學》解釋。

  6. 查爾默斯所著《科學究竟是什麼》,第 10頁說明。

  7. 1985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的釋義。

  8.1990年出版的《成人教育辭典》對教育科學的定義。

  9.20世紀90年代初,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的法國學者埃裏克·帕萊桑斯的認爲。

  10.《教育科學學引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9頁 。

  11.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神識就是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

  12.《觀生死即涅槃》靈鹫山文教出版社2007年再版。

  1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我相”即實我之相。四相之一。金剛經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14.[中華佛典寶庫] 蓮花生印度僧人也。于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邢穢及魔障,並建立甯瑪派傳承,爲藏傳佛教之祖師。15.陳義孝《佛教常用辭彙》術語貪、嗔、癡。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因貪嗔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叁毒。

  參考資料:

  1.《教育科學學引論》,江西教育出版社。

  2.《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教育出版社。

  3.《佛教》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4.《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5.丁福保編寫的《佛學大詞典》。

  6.陳義孝編寫的《佛學常見詞彙》。

  7.明一如等編寫的《叁藏法教》。

  8.《佛學精要辭典》宗教文化出版社。

  9.《宗教與科學》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羅素著。

  10.《科學究竟是什麼》,查爾默斯著。

  11.《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12.《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13.《觀生死既涅槃》靈鹫山文教出版社2007再版2007年8月再版。

  14.索達.吉堪布《佛教科學論》網絡版 自“中華佛典寶庫”網站http://www.fodian.net

  15.佛教經典《六祖壇經》、華嚴經、金剛經等。

  注釋:

  1 <華嚴經>(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略名。大方廣爲所證之法,佛爲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爲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

  2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對科學的釋義。

  3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簡明社會科學詞典》,對科學的定義。

  4 《現代漢語詞典》對科學的定義。

  5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羅素在其所著的《宗教與科學》解釋。

  6 查爾默斯所著《科學究竟是什麼》,第10頁說明。

  71985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的釋義。

  81990年出版的《成人教育辭典》對教育科學的定義。

  920世紀90年代初,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的法國學者埃裏克·帕萊桑斯的認爲。

  10《教育科學學引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9頁。

  11神識就是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

  12 <觀生死即涅槃> 靈鹫山文教出版社2007再版。

  13“我相”實我之相。四相之一。金剛經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14 本印度僧人。于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邢穢及魔障,並建立甯瑪派傳承,爲藏傳佛教之祖師。

  15貪、嗔、癡。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因貪嗔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叁毒。

  

《佛教與教育科學(釋印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