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P80] 空故不起著于相,就是無相叁昧;無相故于未來生死相續,無所愛染願求,就是無願叁昧。空叁昧中具足了無相、無願叁昧,所以是王叁昧。這偏重在觀察空義上,與『雜阿含』各說明了一邊。
二、無相心叁昧。無相叁昧與空叁昧略有不同。『雜阿含』中的修行過程,是由厭患不爲境縛,而離欲證解脫。空叁昧重在對外界不染,是情意的厭離。厭患離欲,本即可以不取相;不過有的人特別喜歡取著于相,爲對治它,而說這無相心叁昧。這無相定在所識的一一法,以破壞遣除其相,欲色一切相都遣離不取;因爲不取,可以達到離欲證解脫。『雜阿含』五五九經,有一比丘問阿難:如何對外境法不起所緣相?阿難答他有兩種:一、有想不覺知,修的是有想定,只因定力強,不起覺知。二、無想不覺知,不取外所緣相,且連內心的能緣想念也不生起,這是無心定。阿難爲諸比丘尼說(雜五五七經):
「若無相心叁昧,……是智果智功德。」 在定境中,這是比較深刻的,須有真實慧厭患離欲,觀察無常無我者,方可獲得 [P81] ,不是外道專門修定者所能得到。
『雜阿含』二七二經,佛陀曾爲對治一般比丘的貪欲瞋恚親裏等惡覺惡想,而起诤競故,爲說無相定:
「于四念處系心,住無相叁昧,修習多修習,惡不善法從是而滅,無余永盡。……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世間頗有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思惟已,都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我若取色,即有罪過;若取受想行識,則有罪過。作是知已,于諸世間則無所取,無所取著,自覺涅槃。」 觀察世間一切法,不見有一法是真實可取的;取,就有煩惱不清淨──罪過。經中說:就是善法功德,也如熱金丸,好看,還是取不得,何況五欲染汙法呢!「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這個道理。如是觀色等相不可取,能取心亦不起,就能自覺涅槃。無相心叁昧,是在一切上不著,與大乘空最近;如『般若經』的無所受叁昧,即此無相叁昧的深化。總之,于一切相不著,不念一切相,念無相界(涅槃),就是無相叁昧。這叁昧,在『雜阿含』常常談到的,如: [P82] 「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般涅槃。」 這,在四叁、四四、二二六、二二七等經中都同樣說到,實爲佛教比丘現證涅槃寂滅的無上境地。就是佛教迦旃延所修的真實禅,也是此無相心叁昧的別名。大梵天王遍尋不得,因爲不知他禅心所依的境界。在中國,大耳叁藏以他心通知道忠國師內心的所緣,忠國師另入深禅,不住一切相,他心通也就觀察不到。這些所修的都是無相心叁昧。佛說這無相心叁昧,是不依地水火風,不依受想行識,遣其能相所相,入真實禅而見真實。但如何遣相呢?這要觀察一切法唯是名言,沒有實性,假名無實故,即能于法不起所緣相,進而能緣心想也不可得,就得入此叁昧。空義,在空叁昧中不明顯,而這無相叁昧中卻明白可見。『雜含』五五九經說:
「一切想不憶念,無想心叁昧身作證具足住。」
這經先說四禅及前叁無色定是有相行定,在無所有定之上說這無相心叁昧是無想行定(地位與非想非非想定相當),是一切定的最高深的,是無漏智所得的 [P83] 。這直證涅槃空寂的深禅,是契入無相界的。
叁、無所有叁昧。這叁昧在『雜阿含』中,有兩個地方提到,但都沒有單獨的說明。『中阿含』則說它就是無所有處定。『雜含』雖對這叁昧沒有詳盡明確的解說,不過古來說「叁叁昧」,都提到它的名字,似與叁解脫門中的無願叁昧有關。
現在將叁種叁昧作綜合的觀察:『雜阿含』八十經(勝法印知見清淨經)佛告阿難說:
「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爲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複有正思惟叁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複有正思惟叁昧,觀察貪相斷,瞋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 [P84] 離慢,知見清淨。」 此經對叁種叁昧,有不同的看法。空叁昧是由觀無常義,不起染著,心得清淨解脫──心厭有漏雜染,而傾向于離染的清淨解脫。這空定的境界並不很高,近于平常所謂「看得破」,只是心不外馳而求清淨解脫而已。無相叁昧,是斷除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的定。沒有貪、瞋、癡叁毐煩惱,叫做無所有叁昧。叁者有其淺深次第:以空叁昧的不隨境轉爲基礎;進而無相叁昧不見外六塵境;最後則無所有叁昧內心的欲貪等不生起。這都還不是徹底的斷除,只是由定力的執持,在定境中暫伏,外不見六塵、內不起叁毒而已。所以都還「不能離慢知見清淨」。要知見清淨,必須另起增上,修習以無我爲出發的叁昧。經雲:
「複有正思惟叁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雲何有常?無常者,是有爲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P85] 由此可見到:在定境中不受外境所系的暫時過程,還不是究竟;必須要徹底的遣除我我所,通達無自性之法法歸滅,見滅法不可量,平等寂靜不可得,即見到了涅槃寂滅理,才能離我慢而得知見清淨。見滅而得無我,因此而得解脫,也見于『雜含』一二六六經。如雲:
「于眼眼識及色,……見滅知滅;故見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空等叁叁昧是不夠的,必須要體證到法法歸滅,不可得,才能我慢畢竟斷,得真正的知見清淨。所以,「空、無相、無願」叁者叫做「解脫門」,它是解脫之門,本身尚未究竟,必須進一步體知我我所之爲因緣假合,無常不可得而否定之,始能達到解脫。空,在這裏,是最前面的基本,而最後歸結所證達的也還是它(終歸于空)。此聖法印經有兩種異譯本,西晉竺法護譯的意義與『雜含』同;趙宋施護譯的則已改爲修行叁解脫門的次第;但同謂此叁叁昧還有慢在,未得究竟。故以空爲出發,經無相、無所有(或無願),再觀無我我所而涅槃寂滅;這過 [P86] 程是完全一致的。此空無相無所有叁叁昧,與叁解脫門的關系,也更可顯見其合一。此經名「聖法印」,『雜阿含』雖處處說到無常、無我等義,但並未名之曰法印;這要到『增一阿含』才見明說。那麼這經的「法印」,究竟是什麼?不是叁法印或四法印,應該是證入解脫涅槃之門的叁解脫門。
在『雜阿含』五六七經中,質多羅長者答那伽達多所問,除空、無相、無所有叁叁昧外,又加一無量心叁昧。後代說四無量心定,純是世俗的,不能體驗真理;但此經所說的無量,與叁叁昧也有同義,同以無煩惱來建立(有煩惱是有相、有量、有所有;無煩惱是無相、無量、無所有)。特在空叁昧上加遣常恒性不可得空。同在離煩惱證真理上說明,與後代所說的叁解脫門同緣實相的意義相同。
此空、無相、無所有叁個名辭,含義也還可以說有不同,這與『中阿含』所說相近,我們留待次一項來討論它。 [P87]
第叁項 空義之次第禅定化
這是以『中阿含』的思想爲對象而觀察空義的。先拿『小空經』說。經中,佛在鹿子母講堂,給阿難舉個譬喻:如說鹿子母講堂空,是說堂中空無牛羊,並不是說連講堂也沒有。而後合法說:
「若此中無者,以此我見是空;若此有作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玄奘譯作「彼則是空,此實是有」)。 經文的意思說:要不顛倒的認識真實空,不但空其所空,還要有其所有,把握那不空的。在此法上(有),遣離于彼(空),叫做空,不是此法也沒有;這才叫做善取空相。後來的大乘瑜伽學者(重于禅定的),就強調這思想:謂依他圓成本身不空,依圓上的遍計所執空,所以說依他圓成空。如果純粹以這思想來判斷,中觀家所說的空義,就不能成立,墮于惡取空中。不過,『中阿含』的本義,是在禅觀的遣離次第上安立的;那種漸離漸淨的方法,在『楞伽經』的七種空中 [P88] ,是最低下而應該離去的。它既不是說明法空深理,在抉擇空義上,似乎不應該引用『小空經』的定義。『小空經』遣離的次第是這樣:第一:
「空于村想,空于人(人群雜鬧)想;然有不空,唯一無事(阿蘭若處)想。」 村落人群空,寄心于僻靜的阿蘭若處,作阿蘭若處之想,阿蘭若處不空;這是一空一不空。其次:
「空于人想,空無事(阿蘭若)想;然有不空,唯一地想。」 阿蘭若還有小屋;蘭若外還有叢林荊棘、猛獸毒蛇等,這不應該思惟,還須空去;寄心于一地平如掌無諸雜穢的清淨地,此地想不空。又是一空一不空。再進一步,觀察地想亦空,只有無量空處不空。又進觀察如虛空相之空處亦空,只有無量識處不空。如是乃至「無所有處」也空,而這「無想定心」不空。更進一步,觀察這無想心叁昧,還是思願所成,有爲無常的,于是引發無漏慧。如經雲:
「空欲漏,空有漏,空無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處命存。」 [P89] 最後還是一空一不空。這經有很多啓發處。四無色處,並非說天上,是約定境說的。這定境最先離村落人群,空去有情世間;其次對器世間起清淨想,空其雜穢,後世的淨土觀,應該與此有關。再次超物質(有色界)而系念于虛空;再則舍外境的虛空相,專注系念于內識;進而境相識相不起的無所有;更進,連心識想念也不起。在定境的次第上,從境到心,從有到無;最後空諸有漏煩惱,得大解脫。轉過來看,六處的身體還是不空。如將禅境爲天境,可說即從人間到天上,從天上轉回到人間來,依舊還是一個人,還是照樣乞衣乞食維持生存。但已經過一番改變,到底不同了:煩惱不起,無我解脫而教化人間。從此可…
《性空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