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性空學探源▪P11

  ..續本文上一頁見:後來佛教所謂的無色界,是在佛弟子的禅定境界上安立的。因佛教共認:修某種定,如不因之得解脫,將來可以感得某種定境的天報。佛弟子們既得此定,若不解脫,死後必定生到報得有這種定境的天上;定境有淺深,所生的天也就組識成四空處的高下次第了。其實,禅定的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開示我們,于修行過程中,在日常見色聞聲中,六根清淨不爲境界所轉而解脫。經中說阿羅漢得「六恒住」;六 [P90] 根門頭解脫自在,確是佛弟子的本分事。『雜阿含』說空叁昧時,佛也開示舍利弗要于境(色等)無有愛念染著。總之,這『小空經』所說的空,只是在修行過程中攝心漸除于想說的,與我法二空之深義不同。瑜伽學者是以禅定爲中心而組織了全部佛法,所以他們特別重視它,以此爲真空的定義,這難怪要與中觀者相诤。

  再說『中阿含』的『大空經』。在一次安居將要解夏的時候,衆比丘聚于一堂製迦絺那衣,彼此戲論诤競,佛爲令衆弟子于日常往來出入語默動靜之間,不爲境轉,六根清淨,就說這『大空經』。經中說有四種空:內空,外空,內外空,不移動。這四者,也是有先後次第的。因修行未得相應,則先觀內空;又不得相應,則觀外空;如是乃至觀不移動。再不相應,則修習多修習。一旦相應成功,不但不移動,前叁者皆可得成就了。後來的大小經論,都有這四個名字。內空,是觀六根,遣除其相而空;外空,是觀六塵,遣除其相而空;內外空,即遣除根境綜合相而空。如是修習,得到內心安住不動,是「不移動」。本經說: [P91] 「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這可見外空、內空等,是超越色想的,與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相當。不動,有解說爲第四禅,因爲到了四禅,不爲叁災所動。但依『中阿含』的『大空經』與『淨不動道經』看來,不動是合于空無邊處定的。單修這些定,沒有無漏慧,都還談不上解脫。

  『淨不動道經』所說有四種定:不動,無所有,無相,解脫。與空義相關更切,而是更有意義的。一、淨不動道,經說:

  「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如是觀「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亦複如是)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若現世想及後世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彼于爾時,得不動想。」 這觀欲觀色皆是無常苦而超脫之,甚至連後世之欲色想也超脫了;離欲離色,與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同。 [P92]

  二、淨無所有道,經說:

  「……及不動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彼于爾時得無所有處。 ……空于神、神所有,空有常,空有恒,空常存,空不變易。……我非爲他而有所爲,亦非自爲而有所爲。」 這與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定同。但分析其內容,覺得它包含叁解脫門思想在內。觀欲色相,欲色想,不動想無所有,是無相的;觀常恒我我所的不可得,是空的;觀不爲自不爲他而有所作爲,是無作(無願)的。雖包含叁義,但特重在無所作爲,所以稱之爲無所有道。

  叁、淨無想道,經說:

  「……及無所有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是苦、是滅;彼于爾時,而得無想。」 這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重心在不起想念。佛教通常說的無想有兩種:一在無色界的第四定,叫非想非非想定。一在色界最高處(除五淨居),是外道住的無想天。不過,這兩種分別爲『雜含』所無,出于『中阿含』『大緣經』與『 [P93] 長阿含』『大本緣經』。校勘巴利藏的『中阿含』並沒有這『大緣經』,『長阿含』才有;這可見是比較更後起的。從『中阿含』各處看,無想都在無色界的無所有定之上,與非想非非想定的性質相當。這裏的無想道,就是一個實例。所以,從不動而無所有,而無想,只缺一個識無邊處定,其余的次第,全與無色界定的次第符合。四、解脫,經說:

  「……無所有處想,無想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苦法,滅法;是謂自己有;自己有者是生是老是病是死。若有此法一切盡滅無余不複有者,彼則無生老病死。……如是見必得解脫。」

  本經對前叁道的說明,是:

  「或以爲慧爲解,彼于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彼處。」 這說修前叁種道,如果不能得無漏智現生解脫,可由「本意」生于彼叁種天。前叁道是立足在禅上,于是就建立起無色定的層次組識了。在叁道以上,再建立解脫。拿這經的叁種定與『雜含』五六七經所說的叁種定比較一下,名義是大致相 [P94] 同的。淨不動道與空叁昧同,淨無所有道與無所有叁昧同,淨無想道與無相心叁昧同。但『雜阿含』由觀無常苦厭離,而外無六塵相,內無貪瞋癡所有,而得解脫;從空而無相而無所有的次第,完全是建立在觀慧的所觀義上,並不以此爲淺深的無色定。但『中阿含』不動道同空叁昧,而將無想與無所有倒置過來,這才與四無色定的次第,完全吻合。很明顯的,佛教所說觀空的禅定,在演變中,漸次的與叁界的次第符合。所以我敢說:叁界中無色界的次第,全是後代佛弟子們修定的過程,在「身壞命終由本意故得至彼處」的理論下,組識安立成功的。

  現在,先將『雜』『中』二阿含中關于禅定次第的說法,表列如下:

  圖片

   ┌───┬──┬──┬───┬──┬──┬──┬──┬──┬──────┐

   │雜五六│ │初禅│二禅 │叁禅│四禅│空處│識處│無所│ 無想心定 │

   │七經 │ │ │ │ │ │ │ │有處│ │

   ├───┼──┼──┼───┼──┼──┼──┼──┼──┼──────┤

   │中支離│ │初禅│二禅 │叁禅│四禅│ │ │ │ 無想心定 │

   │彌梨經│ │ │ │ │ │ │ │ │ │

   ├───┼──┼──┼───┼──┼──┼──┼──┼──┼────┬─┤

   │雜四八│ │初禅│二禅 │叁禅│四禅│空處│識處│無所│非非 │想│

   │五經 │ │ │ │ │ │ │ │有處│想處 │受│

   │ │ │ │ │ │ │ │ │ │ │滅│

   ├───┼──┼──┼───┼──┼──┼──┼──┼──┼────┼─┤

   │中一切│ │ │ │ │ │不動│&, nbsp; │無所│無想 │想│

   │智經 │ │ │ │ │ │定 │ │有定│定 │知│

   │ │ │ │ │ │ │ │ │ │ │滅│

   │ │ │ │ │ │ │ │ │ │ │定│

   ├───┼──┼──┼───┼──┼──┼──┼──┼──┼──┬─┼─┤

  [P95]

   │雜四五│ │ │光界 │淨界│ │空處│識處│無所│非非│ │滅│

   │六經 │ │ │ │ │ │界 │界 │有處│想處│ │界│

   │ │ │ │ │ │ │ │ │界 │界 │ │ │

   ├───┼──┼──┼───┼──┼──┼──┼──┼──┼──┴─┼─┤

   │中淨不│ │ │ │ │ │不動│ │無所│無想心定│解│

   │動道經│ │ │ │ │ │ │ │有 │ │脫│

   ├───┼──┼──┼───┼──┼──┼──┼──┼──┼──┬─┼─┤

   │中小空│村人│ │ │ │ │空處│識處│無所│無想│ │解│

   │經 │地 │ │ │ │ │ │ │有處│處 │ │脫│

   ├───┼──┼──┼───┼──┼──┼──┼──┼──┼──┼─┼─┤

   │雜四七│ │初禅│二禅 │叁禅│四禅│空處│識處│無所│非非│滅│解│

   │四經 │ │ │ │ │ │ │ │有處│想處│盡│ │

   │ │ │ │ │ │ │ │ │ │ │定│脫│

   ├───┼──┼──┼───┼──┼──┼──┼──┼──┼──┼─┼─┤

   │中真人│ │初禅│二禅 │叁禅│四禅│空處│識處│無所│無想│想│解│

   │經 │ │ │ │ │ │ │ │有處│處 │知│脫│

   │ │ │ │ │ │ │ │ │ │ │滅│ │

   ├───┼──┼──┼───┼──┼──┼──┼──┼──┼──┼─┼─┤

   │中大因│ │ │內有色│淨解│ │空處│識處│無所│非非│想│解│

   │經 …

《性空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