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 │ │觀色 │脫 │ │ │ │有處│想處│知│脫│
│ │ │ │內無色│ │ │ │ │ │ │滅│ │
│ │ │ │觀色 │ │ │ │ │ │ │ │ │
├───┼──┼──┼───┼──┼──┼──┼──┼──┼──┼─┼─┤
│中大空│ │ │ │ │ │內空│ │ │ │ │ │
│經 │ │ │ │ │ │、外│ │ │ │ │ │
│ │ │ │ │ │ │空、│ │ │ │ │ │
│ │ │ │ │ │ │內外│ │ │ │ │ │
│ │ │ │ │ │ │空、│ │ │ │ │ │
│ │ │ │ │ │ │不動│ │ │ │ │ │
├───┼──┼──┼───┼──┼──┼──┼──┼──┼──┼─┼─┤
│中第一│ │ │內有色│青黃│ │ │ │ │ │ │ │
│得經 │ │ │想外觀│赤白│ │ │ │ │ │ │ │
│ │ │ │色多,│ │ │ │ │ │ │ │ │
│ │ │ │外觀色│ │ │ │ │ │ │ │ │
│ │ │ │少。內│ │ │ │ │ │ │ │ │
│ │ │ │無色想│ │ │ │ │ │ │ │ │
│ │ │ │外觀色│ │ │ │ │ │ │ │ │
│ │ │ │多,外│ │ │ │ │ │ │ │ │
│ │ │ │觀色少01。│ │ │ │ │ │ │ │ │
├───┼──┼──┼───┼──┼──┼──┼──┼──┼──┼─┼─┤
│中第一│ │ │地水火│青黃│ │空處│識處│ │ │ │ │
│得經 │ │ │風 │赤白│ │ │ │ │ │ │ │
└───┴──┴──┴───┴──┴──┴──┴──┴──┴──┴─┴─┘
世尊以四禅爲正定,『雜阿含經』有明文。以空、無相、無所有叁叁昧的無 [P96] 色化,組成叁界次第,這是顯然無疑的。『雜』四五六經的光界、淨界,與二禅(少光、無量光、光音)、叁禅(少淨、無量淨、遍淨)相當。光界是定中生光而見色,『中阿含經』中阿那律對此特爲著重。淨界,成實論主解作空觀,不如一切有部的觀清淨色爲是。八解脫的前叁解脫,八勝處與十遍處中的前八遍處,都只是光中見色與淨色的禅定。稱歎世尊的妙法時,常說「天、魔、梵」所不及,這本是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天是不脫生死的欲天;魔是生死的統治者;再進就是婆羅門教的梵我界了。佛教認爲梵也未脫生死,是修四無量而到達的。外道的梵,本稱歎爲光、爲淨,佛教也就組爲前叁禅;除了無量心叁昧(下、中、上叁品)的修證外,與光中見色及淨色觀的禅定相合。佛法也常歎叁禅爲樂之極點,但「聖說能舍」,雖叁禅中都有解脫的可能(『雜含』中歎四無量心中可得解脫),而佛陀與聖者的一切功德,主要是在第四禅中開發的。與解脫相應的第四禅,「除斷苦樂,憂苦先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爲佛教目標所在,大概是第一期的思想了。 [P97]
以空、無相、無所有叁叁昧的熏修,其未能引發無漏即生解脫者,理應生于此空、無相、無所有處;無色界的組識,因此成立。空處以上有識處,這是定心空外境而存內心,也就是境空心有的過程,與十遍處、四空處、識處的次第相合。境空心有,進而不念境空,不念心有,即是無所有;等到心境並寂,即是無相心定。瑜伽者的禅觀過程,顯然與四無色的次第相合。『雜含』空、無相、無所有的次第,『中含』轉而爲不動、無所有、無想,實有深切注意的必要。『雜含』五六七經,『中含』『支離彌梨經』,僅立一無相心定,這是第二期佛教者的目標了。但此無相心定,如『雜含』四八五經、『中含』『一切智經』,開爲無想定(非想非非想處)與滅受想定二者;『雜含』四五六經,開爲非想非非想界與滅界,『中含』『淨不動道經』、『小空經』,開爲非想非非想處(無想處)及解脫二者;而『雜含』四七四經、『中含』『真人經』、『大因經』(巴利藏見長含),又開爲非想非非想、滅受想定、及解脫叁者。到此,無相心定,不再說它是智果智功德,被視爲有念與出定計我了。空觀的化爲四無色次第,豈不是 [P98] 顯然可見的嗎!
阿含之空義,姑止于此。[P99]
第叁章 阿毗昙之空
第一節 總說
第一項 學派之分流與毗昙
學派分流與毗昙論的發達,我在「印度之佛教」中,已有較詳盡的說明;現在只將與這裏有關的略提一提。
釋尊滅後百年時的七百結集,佛教開始有學派的分裂;初分爲大衆與上座二部,形成恒河東西的兩大系。到阿恕迦王時,政治中心在華氏城;在迦王的倡護下,佛教就有以此地爲中心,出自上座部而折衷兩系的分別說系,成爲一切有、分別說、大衆叁系鼎立之勢。古傳優婆離後律分五部,與阿恕迦王所派的傳教師,都與部派的分裂有關。而律分五部中的昙無德、彌沙塞、迦葉遺,與傳教大德 [P100] 中摩哂陀等,都是分別說系的。所以雖說是叁大系,而當時的分別說系,先就已分有若幹小部派了。在西北方的、有說一切有與犢子兩系的分裂,形成四大派;也是當時傳教師的深入西北迦濕彌羅等,與偏在東面雪山麓的地域不同,有以促成的。
圖片
┌──犢 子 部
┌──上 座 系 ──┤
┌──聖上座部─┤ └──說一切有部
一味之佛教─┤ └──上座分別說系───── 分 別 說部
└──聖大衆部────大 衆 系───── 大 衆 部
所分裂的部派,雖有叁系、四派,或十八部、二十部等,但主要的是上座、大衆二大系。其中有是上座而傾向于大衆的,分別說系就是上座部中最先接受大衆思想,予二者以折衷而成立的一大系。犢子系的「我法俱有」,本與大衆的距離最遠,但如補特伽羅及隨眠是心不相應等思想,都與大衆相近。佛滅叁百年間,東方迦濕彌羅有迦旃延尼子造『發智論』;西方即有起而與之相颉頑的經部譬 [P101] 喻師,這又是一個思想傾向大衆分別說系的。這些傾向大衆的學派,多少有些接近空的思想。而大衆系中傾向上座的,反可以主張一切有。所以,大體上可說:大衆主空,上座主有;這是上座、大衆二大系的分流。其中,大衆系及上座中傾向大衆的分別說系,承認有雜藏,後來就從之流出摩诃衍藏,所以這上座、大衆二大系的分化,也可以說是大乘、小乘分裂的先驅。大衆、分別說系的思想,有很多融化在大乘經中;大乘的空,別處將有專章討論。這裏對于大衆、分別說系的空義,只就共認爲小乘論典中所談到的,提出來研究。同時,這裏只能以論題爲中心,指出各派的不同說法,也不能一派派的詳敘,不過大概都是分爲兩大陣營的(不一定是上座與大衆的對立)。各派之中,也有著此彼前後的不同,現在也不能多談,只依現存的典籍,作個大勢的鳥瞰。
毗昙,即阿毗達磨,是釋尊對「法」的稱歎,形容法的精確高深(無比法)。不過,梵文毗字含有明了抉擇的意義,故解說爲「分別法」,「抉擇法」,成爲對于「法」的思辨或直觀的意思。佛陀所宣說的是法──達磨,弟子爲之解釋 [P102] 闡發,演爲論典,這論典就通稱曰阿毗昙(阿毗達磨)。毗昙一名,本是佛教所共同的,現在專指聲聞藏的論典。這中間又有廣狹的叁種意義:一、只要是佛弟子對法(達磨)的解釋,都可叫阿毗昙,所以『大智度論』卷一,名論藏曰阿毗昙;那麼,『!8句勒』等也可包括于中了。這是廣義的。二、有一部分學者特重于論議,如有部的一身六足,大陸分別說系的舍利弗毗昙,海南分別說系的七部毗昙等,都是在特重論議之下,發展爲一類專以「毗昙」爲名的佛典,這是狹義的。叁、有更狹的,如一切有部說:只有他…
《性空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