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性空学探源▪P11

  ..续本文上一页见:后来佛教所谓的无色界,是在佛弟子的禅定境界上安立的。因佛教共认:修某种定,如不因之得解脱,将来可以感得某种定境的天报。佛弟子们既得此定,若不解脱,死后必定生到报得有这种定境的天上;定境有浅深,所生的天也就组识成四空处的高下次第了。其实,禅定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示我们,于修行过程中,在日常见色闻声中,六根清净不为境界所转而解脱。经中说阿罗汉得「六恒住」;六 [P90] 根门头解脱自在,确是佛弟子的本分事。『杂阿含』说空三昧时,佛也开示舍利弗要于境(色等)无有爱念染着。总之,这『小空经』所说的空,只是在修行过程中摄心渐除于想说的,与我法二空之深义不同。瑜伽学者是以禅定为中心而组织了全部佛法,所以他们特别重视它,以此为真空的定义,这难怪要与中观者相诤。

  再说『中阿含』的『大空经』。在一次安居将要解夏的时候,众比丘聚于一堂制迦絺那衣,彼此戏论诤竞,佛为令众弟子于日常往来出入语默动静之间,不为境转,六根清净,就说这『大空经』。经中说有四种空: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这四者,也是有先后次第的。因修行未得相应,则先观内空;又不得相应,则观外空;如是乃至观不移动。再不相应,则修习多修习。一旦相应成功,不但不移动,前三者皆可得成就了。后来的大小经论,都有这四个名字。内空,是观六根,遣除其相而空;外空,是观六尘,遣除其相而空;内外空,即遣除根境综合相而空。如是修习,得到内心安住不动,是「不移动」。本经说: [P91] 「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这可见外空、内空等,是超越色想的,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相当。不动,有解说为第四禅,因为到了四禅,不为三灾所动。但依『中阿含』的『大空经』与『净不动道经』看来,不动是合于空无边处定的。单修这些定,没有无漏慧,都还谈不上解脱。

  『净不动道经』所说有四种定:不动,无所有,无相,解脱。与空义相关更切,而是更有意义的。一、净不动道,经说:

  「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如是观「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亦复如是)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若现世想及后世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得不动想。」 这观欲观色皆是无常苦而超脱之,甚至连后世之欲色想也超脱了;离欲离色,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同。 [P92]

  二、净无所有道,经说:

  「……及不动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得无所有处。 ……空于神、神所有,空有常,空有恒,空常存,空不变易。……我非为他而有所为,亦非自为而有所为。」 这与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定同。但分析其内容,觉得它包含三解脱门思想在内。观欲色相,欲色想,不动想无所有,是无相的;观常恒我我所的不可得,是空的;观不为自不为他而有所作为,是无作(无愿)的。虽包含三义,但特重在无所作为,所以称之为无所有道。

  三、净无想道,经说:

  「……及无所有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是苦、是灭;彼于尔时,而得无想。」 这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定,重心在不起想念。佛教通常说的无想有两种:一在无色界的第四定,叫非想非非想定。一在色界最高处(除五净居),是外道住的无想天。不过,这两种分别为『杂含』所无,出于『中阿含』『大缘经』与『 [P93] 长阿含』『大本缘经』。校勘巴利藏的『中阿含』并没有这『大缘经』,『长阿含』才有;这可见是比较更后起的。从『中阿含』各处看,无想都在无色界的无所有定之上,与非想非非想定的性质相当。这里的无想道,就是一个实例。所以,从不动而无所有,而无想,只缺一个识无边处定,其余的次第,全与无色界定的次第符合。四、解脱,经说:

  「……无所有处想,无想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苦法,灭法;是谓自己有;自己有者是生是老是病是死。若有此法一切尽灭无余不复有者,彼则无生老病死。……如是见必得解脱。」

  本经对前三道的说明,是:

  「或以为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彼处。」 这说修前三种道,如果不能得无漏智现生解脱,可由「本意」生于彼三种天。前三道是立足在禅上,于是就建立起无色定的层次组识了。在三道以上,再建立解脱。拿这经的三种定与『杂含』五六七经所说的三种定比较一下,名义是大致相 [P94] 同的。净不动道与空三昧同,净无所有道与无所有三昧同,净无想道与无相心三昧同。但『杂阿含』由观无常苦厌离,而外无六尘相,内无贪瞋痴所有,而得解脱;从空而无相而无所有的次第,完全是建立在观慧的所观义上,并不以此为浅深的无色定。但『中阿含』不动道同空三昧,而将无想与无所有倒置过来,这才与四无色定的次第,完全吻合。很明显的,佛教所说观空的禅定,在演变中,渐次的与三界的次第符合。所以我敢说:三界中无色界的次第,全是后代佛弟子们修定的过程,在「身坏命终由本意故得至彼处」的理论下,组识安立成功的。

  现在,先将『杂』『中』二阿含中关于禅定次第的说法,表列如下:

  图片

   ┌───┬──┬──┬───┬──┬──┬──┬──┬──┬──────┐

   │杂五六│ │初禅│二禅 │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 无想心定 │

   │七经 │ │ │ │ │ │ │ │有处│ │

   ├───┼──┼──┼───┼──┼──┼──┼──┼──┼──────┤

   │中支离│ │初禅│二禅 │三禅│四禅│ │ │ │ 无想心定 │

   │弥梨经│ │ │ │ │ │ │ │ │ │

   ├───┼──┼──┼───┼──┼──┼──┼──┼──┼────┬─┤

   │杂四八│ │初禅│二禅 │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非非 │想│

   │五经 │ │ │ │ │ │ │ │有处│想处 │受│

   │ │ │ │ │ │ │ │ │ │ │灭│

   ├───┼──┼──┼───┼──┼──┼──┼──┼──┼────┼─┤

   │中一切│ │ │ │ │ │不动│&, nbsp; │无所│无想 │想│

   │智经 │ │ │ │ │ │定 │ │有定│定 │知│

   │ │ │ │ │ │ │ │ │ │ │灭│

   │ │ │ │ │ │ │ │ │ │ │定│

   ├───┼──┼──┼───┼──┼──┼──┼──┼──┼──┬─┼─┤

  [P95]

   │杂四五│ │ │光界 │净界│ │空处│识处│无所│非非│ │灭│

   │六经 │ │ │ │ │ │界 │界 │有处│想处│ │界│

   │ │ │ │ │ │ │ │ │界 │界 │ │ │

   ├───┼──┼──┼───┼──┼──┼──┼──┼──┼──┴─┼─┤

   │中净不│ │ │ │ │ │不动│ │无所│无想心定│解│

   │动道经│ │ │ │ │ │ │ │有 │ │脱│

   ├───┼──┼──┼───┼──┼──┼──┼──┼──┼──┬─┼─┤

   │中小空│村人│ │ │ │ │空处│识处│无所│无想│ │解│

   │经 │地 │ │ │ │ │ │ │有处│处 │ │脱│

   ├───┼──┼──┼───┼──┼──┼──┼──┼──┼──┼─┼─┤

   │杂四七│ │初禅│二禅 │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非非│灭│解│

   │四经 │ │ │ │ │ │ │ │有处│想处│尽│ │

   │ │ │ │ │ │ │ │ │ │ │定│脱│

   ├───┼──┼──┼───┼──┼──┼──┼──┼──┼──┼─┼─┤

   │中真人│ │初禅│二禅 │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无想│想│解│

   │经 │ │ │ │ │ │ │ │有处│处 │知│脱│

   │ │ │ │ │ │ │ │ │ │ │灭│ │

   ├───┼──┼──┼───┼──┼──┼──┼──┼──┼──┼─┼─┤

   │中大因│ │ │内有色│净解│ │空处│识处│无所│非非│想│解│

   │经 …

《性空学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