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性空學探源▪P30

  ..續本文上一頁,以廣觀無我。」 這先對蘊處界諸法,作無常苦無我的廣泛觀察,是很接近根本佛教的。其次,他對無常等下了這樣的定義:

  「于行色無常,以滅義;以苦,怖義;無我,不實義。」 對蘊處界一切法,依無常苦無我的廣泛觀察,就能夠對治常樂我倒見,內心安住于無相無願空界叁者之中。他把無常苦無我叁與無相無願空界叁,配合起來說:無常義是無相,苦義故無願,無我義就是空界。這種觀察,叫「分別智」。進一 [P260] 步起「諸行分別智」,觀緣起的起滅,側重在無常義。緣起是指有情生死流轉的當體,經中說緣起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都是重視起滅無常義。論說:

  「一切諸行,以起初邊成分別,以滅後邊成分別;以起初邊成寂,以滅後邊成寂。以起從起無初,以滅從滅無後,是故起滅智,成諸行分別智。」 對于緣起起滅,分別觀察,得到了善巧時,從流轉門,見到「識」由「行」而來,因而了知「識」是無常苦無我,當下是寂滅的。在還滅門,由「行」滅則「識」滅,更可見得識是寂滅的。所以,不論是緣起的生門或滅門,都可以觀察通達它的寂滅。同時,法從緣生,沒有本有的初相;法法歸滅,沒有常住的後相。這些,都是發揮勝義空經的思想。從廣泛無常苦無我的觀察,縮小範圍來專門觀察起滅無際,這是第二步的觀察。更進一步,如論說:

  「不作意觀生,唯見滅。」 這時候,不觀生起相,而專觀于滅。一面觀諸法都必歸于滅;一面觀察那些雖還 [P261] 沒有滅的諸法,起無所起,住無所住,不是自體能起能住,如閃電般地剎那剎那當體都是歸于滅的。這如論雲:

  「第一義中無去來;未來無聚唯轉生,住如芥子生諸法,彼法滅已是其初,世間以法初不離,不見去來不見生,諸法不起如虛空,猶如電起須臾滅。」 一切法皆歸于滅;滅的當體就是空。這是如來根本教中從無常觀空的方式。這論中叫它做「觀滅智」。由此觀滅智,對于諸法的終當歸滅,生起了恐怖、厭患,而欣求解脫。從觀無常苦無我,而達于正性離生,真見滅谛,剎那而頓了四谛,證得了初果。這依生滅緣起,泛觀無常苦無我,而歸到見滅得道,與『雜阿含』所說的證道次第,大體相順。見道位中就是見的涅槃空寂,所以也就是見空得道。化地部的「四谛一時現觀」,也有這個見解;所以,見空得道,可說是分別說系的共義。

  其次,對于『成實論』所主張的「見滅得道」「一時見谛」,這裏也略加介紹。『成實論』是依四谛組織的;在卷十一說明滅谛的時候,討論到這問題。如 [P262] 雲:

  「滅叁種心,名爲滅谛。謂假名心、法心、空心。」 滅叁心,就是指出認識上如何的認識應該遣除,而予消滅。單離一種心,不能見道;要叁心都滅了,才能夠見滅得道。怎樣滅呢?論說:

  「假名心,或以多聞因緣智滅,或以思惟因緣智滅。法心,在暖等法中以空智滅。空心,入滅盡定滅,若入無余泥洹斷相續時滅。」 這裏的滅叁心,就是大乘所說的「我空」「法空」「空空」。有人說:『成實論』既明空空,可見是大乘的論典。有的說:他雖不是大乘論典,他說的空空卻是從大乘中采取去的。其實,阿含經中已經有了重空叁昧;盡管有部學者說重空叁昧是有漏心;「空空」這名字是聲聞教中本有的,卻不成問題。『成實論』的叁種空是依次悟入的,如楔出楔,是漸入法門;所以他說空的道理,與大乘的氣象迥然有別,如他說的自性空,只是推理說明的,不是在緣起法當下體認出來,所以他的空是隔別的。『成實論』是聲聞佛法中空義講得最進步的,如此而已;說 [P263] 他就是大乘論典,當然是錯誤的。第一、「假名空」義,如論雲:

  「如輪軸和合故名爲車,諸陰和合故名爲人。」 這只是在和合下說明的空,與薩婆多部的假名無實,意義相同。『成實論』在第一重二谛上,說假名是超越四種論的,以爲常人的認識,都是不離假名的,所以不能通達真象;須用聞思慧,作析空觀,見真實的色法心法,見法不見假名,而破假名,得到法有我無的空。如論卷十五說:

  「一切凡夫,心不破假名,故常隨我相,終不相離;雖見色,亦不離瓶等相,故凡夫心不緣實義。」 凡夫流轉中不見實相,就是假名相的障礙;要免流轉,第一步就要用析空觀;如觀察色法,唯見色香味觸,而不見四微和合的假名相;破世俗假名而見勝義真實有,就是『成實論』所說的「假名空」;與大乘的假名空,相差得遠了。其次,「滅法心」得法空,如論雲:

  「有實五蘊心名法心,善修空智,見五陰空,法心則滅。」 [P264] 破假名時,分析慧所得的諸法實相,認識雖不錯,但還不能得道;所以進一步說,見五蘊法的法心,也應該要舍離,而見五蘊空,法相不起,是爲「滅法心」。論說:

  「行者斷有爲緣心,得無爲緣心,是故行者不見五陰,但見陰滅。」 不起有爲緣心,得法空智無爲緣心,是在四加行時候的事情。論中這裏引證一段契經雲:

  「知色性滅,受想行識性滅,是名無我,無我即無性。」 『成實論』雖有諸行如幻不實之談,但從無常門的法法歸滅,以證入一切法空寂,是與銅鍱部一樣的。涅槃雖已滅了法心,但還有見空相心存在,所以論雲:

  「若緣泥洹,是名空心。……是心緣無所有。」 這空心,還是應該滅的。怎樣滅呢?論說:

  「無心定中,以緣滅故滅。斷相續時,以業盡故滅。」 滅空心有兩種,一是在入無余依涅槃時,斷相續滅。一是在入滅盡定時滅。滅盡 [P265] 定有二,一在八解脫裏的,一在九次第定裏的。斷煩惱的滅定,必須是八解脫的;滅空心的滅定,兩種都可以。叁心漸次滅了,最後要以無心定才能圓滿體驗得涅槃,這是與銅鍱者共的;不過,『成實論』謂這滅定是無爲的,銅鍱者謂是非有爲非無爲的。在滅盡定中,一切法寂滅,空相也寂滅了,正如大乘所說的能所雙泯的境界。見滅谛得道後,接下去就頓見四谛,就是大乘所說的真見道後的相見道。

  見法滅才能得道,本是『雜阿含』早有的思想,不過,經過了大衆分別說者理論上的詳確發揮。空義就是滅,所以見滅得道,對空義的開展,賦予直覺證驗上的根據,關系之密切,可想而知!

  

  

《性空學探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