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南傳佛教內觀禅修四大體系之對比性研究(雷曉麗)▪P2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比較低層次的,還很難覺知很微細的感覺,而相較之下,四境之中身相最爲粗顯和穩定,比較容易把握,在身相上心念也比較容易專注。關于身念處的修習方法在《念處經》和《大念處經》中都有詳細的闡述,按其次第一般分爲呼吸觀、四威儀觀、不淨觀、四界觀和九墟墓觀。在身念處階段,要求如實地感知自己的身相,最後只剩下“這是身體”的觀念存在,在修習中慢慢地認識到身相的本質,不執著于外物,即如經中所說“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21]。

  接著就是受念處,《大念處經》記載:

  若在感樂受,知:“我在感樂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樂受。”[22]

  也就是說,在受念處的過程中,如實地觀照身體上升起的感受,不論是好或不好,都專注地、持續地、精勤努力地、平等地進行觀察,從而如實地了知它的實相。在這個過程中,內觀者會發現,任何一種感受都是瞬息生滅、變幻無常的。在認識到無常的苦相後,實踐者超越“受”,擯棄偏好心,對一切“受”都只是平和地去覺知“這是受”。[23]

  此時,實踐者的覺知能力已大爲增強,大體能夠觀察微妙的“內心”活動,對“心”的真實狀態進行清醒的覺知。《大念處經》說,觀察心的過程中,無論善心還是不善心,都應該如實觀照它生滅的最終去向,看清它的實相,最終只剩下“這是心”[24]的無所差別的覺悟,從而不執著于任何好的或壞的心理狀態。經過心念處的修習,實踐者看清心相的本質,從而鍛煉出使心念歸于平靜的種種方法,使心歸于清淨。

  四念處中次第最高的一個是法念處,法是心的認識對象,是心的主要內涵,它的變化較心的活動更加微妙,所以法念處也比心念處更加精深。《大念處經》對于法念處也有極爲詳細的說明。到達法念處這一階段,比較粗顯的煩惱已經斷除,五蓋等擾亂衆生心識的煩惱卻還使衆生不能明確正道。所以必須對更深層次的也更隱晦的附著于心上的法進行了知,克服五蓋,了解五蘊,覺察內外六處,修習七覺知,最後培育叁十七菩提分而真正地理解四谛,最終認識到“法”也具有無我、苦、無常的本性,實現從染汙到清淨的轉變過程。

  總的來說,四念處就是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 當代南傳佛教內觀禅修的主要流派

  如前所述,內觀修習廣泛的流布與傳播必須得益于衆多禅師的努力與實踐。從早期的替隆、圖考、雪進、涅敦等禅師,以及其後的馬哈希、葛印卡等諸多內觀大師的努力,及至現在,已經發展出完善的修行方法和成熟的內觀體系。由于具體實踐方法的不同,內觀又可以分爲多個流派,這裏僅僅列舉如今在社會上風行的四個內觀派別,他們的內觀中心遍布于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我國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1、馬哈希與耶克塔內觀中心(MTY)

  馬哈希(Mahasi Sayadaw,1904-1982),出生于上緬甸,原名烏囤(U Thwin[25]),6歲進寺院,12歲出家爲沙彌,法號梭巴納(Shin Sobana),19歲零四個月時受具足戒正式加入僧團,號烏梭巴納(U Sobana)。馬哈希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禅修,因爲他出生的謝昆地區本來就有禅修的傳統。由于條件所限,馬哈希一開始還無法接觸到禅修實踐。他認真學習,潛心鑽研經典,順利通過了政府舉辦的各級巴利文考試和經論考試。1929年到唐淵寺(Taungwainggale)後,馬哈希開始研究《大念處經》及其注釋。1931年,他在打端(Thaton)找到了教導內觀禅法30年左右的明貢禅師(Mingun Sayadaw,替隆禅師的弟子),並開始在其指導下修習內觀。他一度四個月不發一言、避免完全的睡眠,通過觀察每一個肢體動作來培養定力和覺知能力。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馬哈希就獲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26]。1938年,他第一次開始給叁個人教授內觀,使他們獲得了內觀智慧。1948年緬甸獨立,受當時的總理吳努(U Nu)和佛法弘揚協會(Buddha Sasana Nuggaha Ahpwe)會長烏囤(U Thwin)的邀請,馬哈希于1949年11月從雪布來到仰光的耶克塔內觀中心(MTY)教導佛法和內觀禅修,並于12月4日開辦了15個信徒參加的第一期內觀課程,[27]之後就一直常住MTY進行內觀的教導。其後,馬哈希一系的禅法影響越來越大,在第六次結集(1954-1956)前後的時期廣爲盛行,不僅在國內成立越來越多的分支禅修中心,而且他本人和弟子受邀到其它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教授內觀,在許多國家成立了馬哈希內觀中心。1982年8月14日,馬哈希死于心髒病,但以耶克塔內觀中心爲中心的馬哈希禅法並沒有停止其發展步伐。僅就緬甸來說,到1994年時全國已經有332座馬哈希禅修中心,僅仰光中心參加禅修的人數總計已經約有1,085,082人,[28]馬哈希一派無疑已成爲目前緬甸乃至世界上最普及的內觀修習派別之一。

  2、 葛印卡與國際內觀中心

  葛印卡一系隸屬于雷迪系統,因爲葛印卡的老師烏巴慶曾追隨雷迪的弟子烏鐵吉學習內觀禅修。

  烏巴慶(U Ba Khin,1899-1971),是一位在家的禅修大師,他不僅受過高等西式教育,還曆任緬甸高官。烏巴慶40多歲還在任公職期間就開始先後跟隨烏鐵吉(U Thet Kyi)和韋布(Wei Bu)學習內觀禅修,多次參加內觀課程,掌握了熟練的內觀技巧。烏巴慶試圖找到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覺知能力的科學內觀方法。1951年,烏巴慶成立了“財務省長官內觀研究協會”(Accountant- General Vipassana Research Association),通過這個協會他確證在內觀之前修習幾天的奢摩他確實有助于培養內觀需要的覺知能力,他還設定了沿用至今的10天內觀課程。1952年他在仰光成立了國際禅修中心(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爲大衆提供內觀禅修指導。

  葛印卡(S.N. Goenka,1924- ),是一位特殊的禅修大師,因爲他是虔誠的印度教徒,也是一位富碩的大商人。葛印卡接觸內觀並不像其他禅師一樣是因爲虔誠的信仰,而是因爲聽說內觀對他多方醫治不愈的偏頭痛也會有好處。經過14年的禅修,他不僅治好了頑疾,而且淨化了心靈,體驗到了內觀法門的真谛。1969年,經烏巴慶授權,他回到印度傳授內觀的修習方法。雖然當時印度有嚴重的階級和宗教分歧,但他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就舉辦了第一期10天的內觀課程,進而吸引了數以千計的各個階層的人參與其中,更有不少歐美愛好者來到葛印卡的禅修課程中。1976年,葛印卡在印度孟買成立了名爲法崗(Dhammagiri)的一座國際內觀學院(Vipassana International Academy),它可以容納600人同時進行內觀,成爲此系的國際內觀總部。葛印卡內觀課程的一個特色是監獄內觀課程的開辦。早在1955年,葛印卡就在印度的齋浦爾(Jaipur)監獄首次開展監獄內觀課程,成效顯著。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994年在印度最暴亂的提哈監獄舉辦的一次千人課程。

  3、 帕奧與帕奧禅林

  帕奧(Pa-Auk,1934- )出生于緬甸中南部。1944年受沙彌戒,1950年開始學習經論,並在沙彌期間通過了叁級巴利佛法考試。1954年受比丘戒,正式加入僧團,1956年獲達摩阿阇梨稱號。1964年,帕奧開始學習禅修實踐,潛心研究和實踐四界分別、入出息、業處等禅修方法。他根據經典,輾轉多處修習內觀實踐17年,于1981年7月接任帕奧禅林(Pa-Auk Forest Monastery)。1983年開始,就不斷有禅修者前來求法,跟隨其修習內觀的人數不斷增加。1990年開始有外國人前來參加內觀課程,吸引了包括歐美、韓國、日本、尼泊爾、斯裏蘭卡等其他國家的禅修者。1996年帕奧禅師獲緬甸政府頒發的“業處大阿阇梨”的稱號,1999年,政府又頒發其禅修教授方面的最高頭銜“至上的業處大導師”的稱號。

  帕奧的禅修法門是以帕奧禅林爲中心開枝散葉的,帕奧禅林位于毛淡棉市東南14.5公裏(9英裏)處的帕奧村,創建于1926年,是一所注重教導和實踐止觀禅修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也是目前世界上一所頗具規模和盛名的禅修中心,目前住衆一般維持在七八百人左右,一年中最多的時候可達1000人,並且建有供個人單獨禅修的寮房300多間[29],成爲一所可供坐禅、講法、住宿等多項宗教活動的設施齊全的禅修中心。如今,帕奧禅林已經在緬甸的其它城市設立了多個分部。

  4、 隆波田及其正念動中禅

  隆波田(Luangpor Teean,1911-1988),出生于泰國東北部。11歲時出家爲沙彌,學習寮語以及多種禅修方法,18個月後還俗回家。20歲時,按照習俗受比丘戒,學習禅修6個月後再次還俗回家,22歲結婚並育有3子,但繁瑣的俗世生活並沒有使隆波田放棄禅修。雖然一直堅持做功德和禅修,但是隆波田覺得自己還是沒有辦法擺脫心中的許多煩惱,于是,在1957年,放下所有的俗世事務,開始追求真正能夠滅苦的修行方法。隆波田在珠光寺找到老撾(寮國)禅師阿姜潘·阿難陀(Achan Pan Anando)學習默念手部移動的“動-停”的禅修方法,自己又進行改良,停止默念而單純地覺知肢體…

《當代南傳佛教內觀禅修四大體系之對比性研究(雷曉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