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当代南传佛教内观禅修四大体系之对比性研究(雷晓丽)

  当代南传佛教内观禅修四大体系之对比性研究

  雷晓丽

  【内容提要】内观是南传佛教中一个历史悠久的禅修方法,被视为佛陀亲示的洞见实相的不共法门,但是在其后的漫长历史中却走向了衰落。殖民地时期,内观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随着佛教复兴的步伐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吸引了僧俗二众纷纷修习。从最初在缅甸受到重视,渐渐传播到斯里兰卡、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成为南传佛教信众重要的佛教参与形式,而且也传播到欧美、中国、日本等地,吸引了大批信徒、非信徒参与其中。本文将焦点对准这一社会现象,立足于内观教师的内观著述,以及中外学者关于内观的研究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希冀大致呈现内观禅修的概念、教理基础、特点、实践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当今较流行的四个内观流派,并对四者的同异进行分析。

  【关键词】内观 四念处 外观 内观流派

  【作者】200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200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学位,现就读于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佛教学专业(国际课程)。

  内观是佛教禅修的基本方法,在原始佛教时期就已经存在,但是后来却慢慢地随着佛教的衰落而衰落了,直到19世纪末期才在缅甸重新受到重视,[1]经由替隆、图考、雪进、涅敦等禅师的实践与教导,逐渐得到普及,随后广泛地传播到斯里兰卡、泰国、老挝等其它南传佛教国家。随着修行方法和内观体系的成熟,特别是由于马哈希、葛印卡等诸多内观大师的努力,内观中心也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世界各地。如今它已被推广到欧洲(首先是英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大陆,内观修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内观的忠实修习者和热忱推广者,进一步推动了内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一种风尚。

  在我国,这样一个隶属于南传佛教系统的传统修行方法,也慢慢地受到重视,参加内观禅修的队伍也不断壮大。那么,内观禅修究竟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为何,笔者参加的内观[2]是不是唯一的内观法门,内观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怎么样?笔者希冀通过此文对内观禅修有一个体系性的呈现。

  一、南传佛教传统中的内观修习

  1、“内观”释义

  内观是佛教禅修的基本方法,梵语为vipaśyana、巴利语为Vipassana(由Vipassana转化而成),汉语界音译作“毗婆舍那”、“毘婆舍那”或“毗钵舍那”,或者依其观照之义而译为“观”,现代学术界才倾向于将其意译为“内观”。它由前缀vi(多样地、仔细地)和词根√pas(看、见)而来,原意并没有“内”、“往内”的意思,而且Vipassana不仅包括内观也包括了外观[3],所以严格来说,内观并不是最好的译语,但习惯所致,“内观”已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指涉Vipassana的特定用语。西方学者则直接将它译为insight meditation,“向内”或者“直接”的意味不言自明,台湾早期译者在英译汉过程中,将其前缀“in-”意译为“向内或内向”的意思,从而将vipassana的译为“内观”,并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译法,而如今汉语界通用的“内观”译法也是沿袭使用了这层意思。

  内观是一种在禅修中向内洞见身心实相的方式,根本来说是对苦、无常、无我的洞察与觉知。林崇安说内观就是往内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实相,看清身心现象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再执著身心为“我”而灭除烦恼和痛苦。[4]内观是对洞见生活、生命本质的一种尝试,要求时时刻刻直接地、客观地觉知身上发生的一切,而不是沉溺于具体的内容中或者从中逃离。禅师马哈希在《毗婆舍那谛观入门必读》中就曾说“凡一瞻,一听,一嗅,一尝,一触或一念现起,宜即如实观照”[5]。

  内观的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敏锐的觉知力,以捕捉不期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过程。所以一般的内观课程都会经由觉知力的培养才真正进入内观的阶段。在内观中,内观者必须觉知瞬息万变的事物,禅修过程中产生的酸、疼、冷、热等等都可以成为内观的对象。而且这些感觉都是转瞬即逝的,内观者不应该留恋于某一个感觉,而是觉知当下,每一个感觉都平等对待。当然,这些对象只是内观的媒介,真正要做的是通过观察这些事物以觉知苦、无常、无我三相。

  2、 内观(vipassana)禅与止(samatha)禅的关系

  按照佛教的修学体系,内观(vipassana)禅与止(samatha)禅是禅修的两种基本形态。南传佛教将八正道中的正定和正念,分别解说为观(vipassana)禅和止(samatha)禅。艾伦斯(Irons)主编的《佛教百科全书》(2008年)“vipassana”条目,[6]也取这样的解说。内观禅一般是在禅修者完成了奢摩他或者说止的修习之后进行的。如《俱舍论》中也论及:

  论曰: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为毗钵舍那,修四念住。[7]

  5世纪的南传佛教大师觉音的《三部注》中也说:

   奢摩他,即(可)作为内观基础的八等至。[8]

  止禅和观禅两者的关系,正如豪特曼(Houtman)总结的那样:“在所有缅甸的内观方法中,都必须包含止禅,但并不是所有的止禅传统都需要内观的”。[9]所以说,止禅修习的基础工作在内观修习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汉传佛教中,也将内观或者毗婆舍那,即所谓的“观”与“止”(samatha,奢摩他)相对,即“止观”。止取止息妄念之义,观则取观达智慧、契会真如之理。净影慧远法师所撰《大乘义章》卷第十就有记载:

  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10]

  止禅是集中注意力的、平静的、沉着的禅思,它能够灭除烦恼,平静心识,能使人达到绝对的定。但是它却不能够产生内观智慧,只有内观才能获得智慧,并以此来洞见事物无常、无我、空的本质,真正地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豪特曼就说:“奢摩他创造了世间智慧,而内观打破它们并洞见它们的实相。”[11]智者大师也说,“止观者,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12]。

  以此,止禅以定为取向,所缘乃是概念法,也就是世俗谛,它能让实践者暂时地专注于某个事物上而忘掉烦恼,寻求心灵的短暂安定。而究竟法或者说真谛,就只能依靠内观所生的智慧去了知。简单来说,止禅对于烦恼只是压制;只有内观才能从根本上剔除它。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止禅就像是一个权宜之策,而修习内观才是根本解决之道。按照佛教传统的说法,止禅是佛教与其它宗教传统共有的(尽管佛教也对其作了改进),唯有观禅的修习,才体现了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共之处。

  不过,二者也不是绝对隔绝的,内观禅需要以止禅为基础,借助止禅所培养的定力,而且就算进入内观之后也还是不能够丢弃止禅。[13]止禅的修习,不仅要求身体处于固定的姿势,而且也要将心专注于某个对象之上,专注、专注、再专注,最后可以修得心一境性[14]的状态。长时间地定在一个事物上,摒弃一切杂思歪念,修成四禅八定。相比较之下,内观是一个先持戒,后守定,再由定生慧的修行次第,[15]它不要求固定的姿势,可以怎么舒服就怎么坐,还有一些派别提倡在身体活动中进行内观。它观察的对象乃是瞬息万变的,需要敏锐的洞察能力,这就要依靠于止禅所培养的定力或者说专注力,由其才能萌生出了知万物本质的内观智慧,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如果没有止禅为根基,整个过程无从下手。

  3、南传佛教传统中内观修习的主要方法

   南北传佛教传统一致认为,四念处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教导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内观修习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基础性的修行法门。四念处又译为四念住、四止念或者四念,称为“一乘道”。《大毗婆沙论》指出:“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16]又说“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净超灭忧苦,谓四念住。”[17]认为经由此道可以使众生清净无染,超脱忧、悲、苦、恼,获得解脱之果。《念处经》中说:

   诸比丘!于此,为有情之净化、愁悲之超越、苦忧之消灭、正道之获得、涅槃之作证,此有一法,即四念处也。四者何耶?曰:比丘!于此,于身随观身,热心而注意,甚深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于受随观受,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于心随观心,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于法随观法,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如是谓四念处)。[18]

  四念处是净化众生,去除忧悲苦恼,获得真如法的修行方法,具体来说,“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19]念就是能进行观察的智慧,处就是所观察的对象,用智慧去观察这些对象就是念处,进一步指出因为共有身、受、心、法四个对象故称四念处,也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

  身、受、心、法四念处是一个相续的过程,后者皆以前者为依止处,而身念处又以止禅的修习为依止处。《大毗婆沙论》说:

  身观与受观为依止,为迹处。乃至心观与法观亦尔。余如前说。问:若尔,身观复以谁为依止迹处耶?答:以先所得奢摩他相,为依止为迹处。如说彼先得不动奢摩他故,身轻暖相,从足至顶,周遍积聚,由此能起身念住乃至法念住。[20]

  认为待修成“定”就可以开始修习四念处了。而在四念处中,身念处一般是最先修习的内容,是根基。因为刚进入四念处的修习者,觉知能力还比较薄弱,所掌握的智慧…

《当代南传佛教内观禅修四大体系之对比性研究(雷晓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