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南傳佛教內觀禅修四大體系之對比性研究(雷曉麗)

  當代南傳佛教內觀禅修四大體系之對比性研究

  雷曉麗

  【內容提要】內觀是南傳佛教中一個曆史悠久的禅修方法,被視爲佛陀親示的洞見實相的不共法門,但是在其後的漫長曆史中卻走向了衰落。殖民地時期,內觀在南亞和東南亞國家隨著佛教複興的步伐重新走進了大衆的視野,吸引了僧俗二衆紛紛修習。從最初在緬甸受到重視,漸漸傳播到斯裏蘭卡、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成爲南傳佛教信衆重要的佛教參與形式,而且也傳播到歐美、中國、日本等地,吸引了大批信徒、非信徒參與其中。本文將焦點對准這一社會現象,立足于內觀教師的內觀著述,以及中外學者關于內觀的研究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希冀大致呈現內觀禅修的概念、教理基礎、特點、實踐方法,在此基礎上介紹當今較流行的四個內觀流派,並對四者的同異進行分析。

  【關鍵詞】內觀 四念處 外觀 內觀流派

  【作者】2007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2009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學位,現就讀于泰國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學佛教學專業(國際課程)。

  內觀是佛教禅修的基本方法,在原始佛教時期就已經存在,但是後來卻慢慢地隨著佛教的衰落而衰落了,直到19世紀末期才在緬甸重新受到重視,[1]經由替隆、圖考、雪進、涅敦等禅師的實踐與教導,逐漸得到普及,隨後廣泛地傳播到斯裏蘭卡、泰國、老撾等其它南傳佛教國家。隨著修行方法和內觀體系的成熟,特別是由于馬哈希、葛印卡等諸多內觀大師的努力,內觀中心也如雨後春筍,出現在世界各地。如今它已被推廣到歐洲(首先是英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大陸,內觀修行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成爲內觀的忠實修習者和熱忱推廣者,進一步推動了內觀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甚至在一定範圍內成爲一種風尚。

  在我國,這樣一個隸屬于南傳佛教系統的傳統修行方法,也慢慢地受到重視,參加內觀禅修的隊伍也不斷壯大。那麼,內觀禅修究竟是什麼,它的理論基礎爲何,筆者參加的內觀[2]是不是唯一的內觀法門,內觀在當今社會的發展現狀怎麼樣?筆者希冀通過此文對內觀禅修有一個體系性的呈現。

  一、南傳佛教傳統中的內觀修習

  1、“內觀”釋義

  內觀是佛教禅修的基本方法,梵語爲vipaśyana、巴利語爲Vipassana(由Vipassana轉化而成),漢語界音譯作“毗婆舍那”、“毘婆舍那”或“毗缽舍那”,或者依其觀照之義而譯爲“觀”,現代學術界才傾向于將其意譯爲“內觀”。它由前綴vi(多樣地、仔細地)和詞根√pas(看、見)而來,原意並沒有“內”、“往內”的意思,而且Vipassana不僅包括內觀也包括了外觀[3],所以嚴格來說,內觀並不是最好的譯語,但習慣所致,“內觀”已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指涉Vipassana的特定用語。西方學者則直接將它譯爲insight meditation,“向內”或者“直接”的意味不言自明,臺灣早期譯者在英譯漢過程中,將其前綴“in-”意譯爲“向內或內向”的意思,從而將vipassana的譯爲“內觀”,並成爲一種十分流行的譯法,而如今漢語界通用的“內觀”譯法也是沿襲使用了這層意思。

  內觀是一種在禅修中向內洞見身心實相的方式,根本來說是對苦、無常、無我的洞察與覺知。林崇安說內觀就是往內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實相,看清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空、無我,不再執著身心爲“我”而滅除煩惱和痛苦。[4]內觀是對洞見生活、生命本質的一種嘗試,要求時時刻刻直接地、客觀地覺知身上發生的一切,而不是沈溺于具體的內容中或者從中逃離。禅師馬哈希在《毗婆舍那谛觀入門必讀》中就曾說“凡一瞻,一聽,一嗅,一嘗,一觸或一念現起,宜即如實觀照”[5]。

  內觀的過程中,極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敏銳的覺知力,以捕捉不期而産生的一些現象、過程。所以一般的內觀課程都會經由覺知力的培養才真正進入內觀的階段。在內觀中,內觀者必須覺知瞬息萬變的事物,禅修過程中産生的酸、疼、冷、熱等等都可以成爲內觀的對象。而且這些感覺都是轉瞬即逝的,內觀者不應該留戀于某一個感覺,而是覺知當下,每一個感覺都平等對待。當然,這些對象只是內觀的媒介,真正要做的是通過觀察這些事物以覺知苦、無常、無我叁相。

  2、 內觀(vipassana)禅與止(samatha)禅的關系

  按照佛教的修學體系,內觀(vipassana)禅與止(samatha)禅是禅修的兩種基本形態。南傳佛教將八正道中的正定和正念,分別解說爲觀(vipassana)禅和止(samatha)禅。艾倫斯(Irons)主編的《佛教百科全書》(2008年)“vipassana”條目,[6]也取這樣的解說。內觀禅一般是在禅修者完成了奢摩他或者說止的修習之後進行的。如《俱舍論》中也論及:

  論曰:依已修成滿勝奢摩,爲毗缽舍那,修四念住。[7]

  5世紀的南傳佛教大師覺音的《叁部注》中也說:

   奢摩他,即(可)作爲內觀基礎的八等至。[8]

  止禅和觀禅兩者的關系,正如豪特曼(Houtman)總結的那樣:“在所有緬甸的內觀方法中,都必須包含止禅,但並不是所有的止禅傳統都需要內觀的”。[9]所以說,止禅修習的基礎工作在內觀修習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漢傳佛教中,也將內觀或者毗婆舍那,即所謂的“觀”與“止”(samatha,奢摩他)相對,即“止觀”。止取止息妄念之義,觀則取觀達智慧、契會真如之理。淨影慧遠法師所撰《大乘義章》卷第十就有記載:

  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于散動,故名爲止。止心不亂,故複名定。觀者,外國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觀。于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10]

  止禅是集中注意力的、平靜的、沈著的禅思,它能夠滅除煩惱,平靜心識,能使人達到絕對的定。但是它卻不能夠産生內觀智慧,只有內觀才能獲得智慧,並以此來洞見事物無常、無我、空的本質,真正地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豪特曼就說:“奢摩他創造了世間智慧,而內觀打破它們並洞見它們的實相。”[11]智者大師也說,“止觀者,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12]。

  以此,止禅以定爲取向,所緣乃是概念法,也就是世俗谛,它能讓實踐者暫時地專注于某個事物上而忘掉煩惱,尋求心靈的短暫安定。而究竟法或者說真谛,就只能依靠內觀所生的智慧去了知。簡單來說,止禅對于煩惱只是壓製;只有內觀才能從根本上剔除它。在這個層面上來說,止禅就像是一個權宜之策,而修習內觀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按照佛教傳統的說法,止禅是佛教與其它宗教傳統共有的(盡管佛教也對其作了改進),唯有觀禅的修習,才體現了佛教與其它宗教的不共之處。

  不過,二者也不是絕對隔絕的,內觀禅需要以止禅爲基礎,借助止禅所培養的定力,而且就算進入內觀之後也還是不能夠丟棄止禅。[13]止禅的修習,不僅要求身體處于固定的姿勢,而且也要將心專注于某個對象之上,專注、專注、再專注,最後可以修得心一境性[14]的狀態。長時間地定在一個事物上,摒棄一切雜思歪念,修成四禅八定。相比較之下,內觀是一個先持戒,後守定,再由定生慧的修行次第,[15]它不要求固定的姿勢,可以怎麼舒服就怎麼坐,還有一些派別提倡在身體活動中進行內觀。它觀察的對象乃是瞬息萬變的,需要敏銳的洞察能力,這就要依靠于止禅所培養的定力或者說專注力,由其才能萌生出了知萬物本質的內觀智慧,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現證涅槃,如果沒有止禅爲根基,整個過程無從下手。

  3、南傳佛教傳統中內觀修習的主要方法

   南北傳佛教傳統一致認爲,四念處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教導的一種修行方法,也是內觀修習中最爲常用的一種基礎性的修行法門。四念處又譯爲四念住、四止念或者四念,稱爲“一乘道”。《大毗婆沙論》指出:“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叁心念住,四法念住”。[16]又說“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淨超滅憂苦,謂四念住。”[17]認爲經由此道可以使衆生清淨無染,超脫憂、悲、苦、惱,獲得解脫之果。《念處經》中說:

   諸比丘!于此,爲有情之淨化、愁悲之超越、苦憂之消滅、正道之獲得、涅槃之作證,此有一法,即四念處也。四者何耶?曰:比丘!于此,于身隨觀身,熱心而注意,甚深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于受隨觀受,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于心隨觀心,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于法隨觀法,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如是謂四念處)。[18]

  四念處是淨化衆生,去除憂悲苦惱,獲得真如法的修行方法,具體來說,“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19]念就是能進行觀察的智慧,處就是所觀察的對象,用智慧去觀察這些對象就是念處,進一步指出因爲共有身、受、心、法四個對象故稱四念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

  身、受、心、法四念處是一個相續的過程,後者皆以前者爲依止處,而身念處又以止禅的修習爲依止處。《大毗婆沙論》說:

  身觀與受觀爲依止,爲迹處。乃至心觀與法觀亦爾。余如前說。問:若爾,身觀複以誰爲依止迹處耶?答:以先所得奢摩他相,爲依止爲迹處。如說彼先得不動奢摩他故,身輕暖相,從足至頂,周遍積聚,由此能起身念住乃至法念住。[20]

  認爲待修成“定”就可以開始修習四念處了。而在四念處中,身念處一般是最先修習的內容,是根基。因爲剛進入四念處的修習者,覺知能力還比較薄弱,所掌握的智慧…

《當代南傳佛教內觀禅修四大體系之對比性研究(雷曉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