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南傳佛教內觀禅修四大體系之對比性研究(雷曉麗)▪P5

  ..續本文上一頁、定、慧,只有守戒才能成功地進行禅修,只有禅修才能夠生慧。參見Gombrich, F. Richard. 1988. Theravada Buddhism: A Social History From Ancient Benars to Modern Columbo. London & NewYork: Routledge, p46.

  [16]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41,《大正藏》第27冊,第72 4頁上。

  [17]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86,《大正藏》第27冊,第936頁下。

  [18] 《念處經》,《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一第10經,第73頁。

  [19] 明·釋一如《叁藏法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0頁。

  [20]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87,《大正藏》第27冊,第 939頁下。

  [21] 《大念處經》,《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2第22經,第281頁。

  [22] 同上。

  [23] “皆會“有受”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參見《大念處經》,《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2第22經,第282頁。

  [24] “皆會“有心”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參見《大念處經》,《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2第22經,第283頁。

  [25] 與耶克塔內觀中心的最大供養者、佛法弘揚協會會長烏囤(U Thwin)同名,這被認爲是近乎神奇的一件事情。參見Silanandabhivumsa Ashin, trans. U Min Swe. 1982. 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 Biography. Rangoon: Buddhasa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 Mahasi Thathana Yeiktha, p8.

  [26] Silanandabhivumsa Ashin, trans. U Min Swe. 1982. 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 Biography. Rangoon: Buddhasa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 Mahasi Thathana Yeiktha, p40..

  [27] Mahasi 1977. 1977. Discourse on The Basic Practice of The Satipatthana Vipassna. Jolburi: The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re Vivek Asom, Introduction.

  [28] 轉引自明法比丘《馬哈希西亞多略傳》,http://sss2002.51.net/books/ncdaszt/ncds001-01.htm。

  [29] 來自帕奧禅林2007年統計數據,隨著擴建,此數據還在不斷的增加中。

  [30] 參見林崇安《隆波田的生平和動中禅》,臺灣:《內觀雜志》第60期,2008年。

  [31] 同上。

  [32] 《大念處經》,《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2第22經,第276-277頁。

  [33] 腹部起伏並非馬哈希的發明,而是承自明貢的傳統。轉引自溫宗堃,《當代緬甸毘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诤論—觀察過去、未來的名色》,臺灣:《福嚴佛學研究》第2期,第57-90頁。或參見Silanandabhivumsa Ashin. 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 Biography. trans. U Min Swe. Rangoon: Buddhasa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 Mahasi Thathana Yeiktha. 1982, p96。或Houtman Gustaaf. Traditions of Buddhist Practice in Burma. PhD diss., London University. 1990, p269-270。

  [34] 林武瑞譯《內觀禅修:基本和進階練習》。

  [35] 轉引自Cousins, L.S《內觀修行的起源》,溫宗堃譯,臺灣:《正觀雜志》第30期,2004年,第19頁。

  [36] 馬哈希曾用風扇的譬喻來解說此技巧。見同上,第20頁。

  [37] 隆波田《自覺手冊》:後言。

  [38] 隆波田《自覺手冊》:附錄3。

  [39] 《大念處經》,《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2第22經,第276、282、283、285頁。

  [40] 葛印卡《生活的藝術》,香港:香港正法出版社, 福建南禅寺內觀中心翻印,第31頁。

  [41] 隆波田《自覺手冊》:第一篇培養自覺。

  [42] 參見U Lay Maung, Mahasi Abroad (Second Series). Rangoon: Buddhasa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 Mahasi Thathana Yeiktha. 1993, p15。在這個問題上,學者溫宗堃雖然也肯定了馬哈希的“推論”了知他人身心想象的做法,但傾向于將馬哈希歸于和葛印卡一樣的觀點。參見溫宗堃,《巴利〈念處經〉的“外觀”——當代緬甸毗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诤論》,臺灣:《新世紀宗教研究》第6卷第2期,2007年,第43-79頁。

  [43] 溫宗堃《巴利〈念處經〉的“外觀”——當代緬甸毗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诤論》,臺灣:《新世紀宗教研究》第6卷第2期,2007年,第43-79頁。

  [44] 溫宗堃《巴利〈念處經〉的“外觀”——當代緬甸毗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诤論》,臺灣:《新世紀宗教研究》第6卷第2期,2007年,第43-79頁。

  [45] 帕奧《正念之道》:008安般念。

  [46] “內觀有兩種模式:以修習止禅爲車乘來獲得內觀智慧,以及不以止禅爲基礎而修習內觀”。參見Mahasi. Purpose of Practising Kammatthana Meditation. trans. U Min Swe. Rangoon: Buddhasa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 Mahasi Thathana Yeiktha. 1980, p12。

  [47] “事實上,此修行依止、觀而分爲二種。此中,凡于最初修習其中的奢摩他之後,住于近行與安止二種定之中的任一之後,才內觀五取蘊者,名爲奢摩他乘者。…… 複次,凡未令近行定或安止定生起,于最初便開始內觀五取蘊者;此名爲純觀乘者。”參見馬哈希著,溫宗堃譯,《清淨智論》。http://www.xici.net/b495440/d81342175.htm。

  [48] 同上。

  [49] 帕奧《入出息念》。

  [50] 即:信、精進、念、定、慧。

  [51] “答慧解脫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全分。少分慧解脫于四靜慮能起一二叁。全分慧解脫于四靜慮皆不能起”。參見《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90,《大正藏》第27冊,第564頁中。

  [52] 觀淨比丘,《複歸佛陀的教導(一)》,第245-247頁。http://bbs.yes81.net/bbs_downloadAttachment.do

  fileName=2008/8/18/228_450.pdf。

  [53] 同上,第268頁。

  [54] 性廣法師于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第七場研討會對林建德發表論文《論印順法師對“法住智”與“涅槃智“之多元诠釋》的回應中認爲觀淨比丘的說法有瑕疵,佛法的解脫與智慧有關,有沒有甚深禅定不是最重要的。參見陳悅萱,《有關“法住智”與“涅槃智”的精彩回應》,臺灣:《弘誓雙月刊》第81期,2006年。

  [55] 參考陳秀蓉:《覺察開啓內觀奧秘之門——以馬哈希四念處內觀禅修經驗爲主的研究》,《第叁屆人大-輔仁宗教學術論壇宗教經驗與倫理論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2009年,第205頁。

  [56] Bond, D. George.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Sri Lanka: Religious Tradition, Reinterpretation and Response.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8, p164.

  [57] 同上,第163頁。

  [58] 溫宗堃《當代緬甸毘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诤論——觀察過去、未來的名色》,臺灣:《福嚴佛學研究》第2期,2007年,第57-90頁。

  [59] 參見Sharf 1995, 260。Sharf, H.Robert. 1995. Buddhist Modernism and the Rhetoric of Meditative Experience. Numen Vol. 42. 1995, p260.

  [60] 溫宗堃《當代緬甸毘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诤論—觀察過去、未來的名色》,臺灣:《福嚴佛學研究》第2期,2007年,第57-90頁。

  [61] 同上。或參見King, Wiston L, Theravāda Meditation: The Buddhist Transformation of Yoga.. 1st published in 1980.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92, p16.

  

《當代南傳佛教內觀禅修四大體系之對比性研究(雷曉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