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了美麗的圖畫。盛極一時的大塔寺,這時候又回複了平時的一切,照樣的敲著斷斷續續的晚鍾。山門外有一位十六、七歲的青年,悄悄的立著。他的體格容貌,是那樣的強毅、和藹、英明!一身潔白的衣服,越發顯出他的真誠與純潔,像清水池中的新豔的蓮花!他望著紫霞半月,眺望那大道的盡頭。天色快黑了,他還在望著,想著。
孟加拉灣沿岸的福城,在兩千年前,早已是船舶雲集的通商海口了。商業的 [P22] 繁榮,增進了居民的財富,福城人真是有福的。城中的首富,是一位著名的出口商,大家稱他爲福德長者。長者在晚年,得了一位愛子,今年已十六歲了。孩子誕生的那一天,家裏又添了幾個庫。能相會蔔的婆羅門,連忙說:「恭喜長者!恭喜!恭喜!這是嬰兒的福德,發財的吉兆,應該取名叫善財」。善財童子的名字,就這樣的被傳開了。善財長得壯健、活潑、真誠、聰明,長者歡喜得得了活寶似的。不過有一件事常使長者耽心,就是他不愛聽「發財」,簡直有點厭惡。他滿意想做一位真理的商人,采集種種善法的財寶,供給那愛好真理的人們。這實在太使老人家傷心了!爲了這,也曾流過許多眼淚,但有什麼用呢?好在他還年輕,想來加上幾歲年紀,就會漸漸轉變的。善財在學塾裏讀書,也常去聽哲人們宣講,像大塔寺就是經常來去的。這一次文殊菩薩來宣講,使他發見了人生的真義。世間充滿了缺陷苦痛,爲自我的占有而追求,這努力的代價是什麼?佛陀是偉大的!聲聞的獨善行,還不夠理想;值得贊美接受而實行的,唯有菩薩的普賢行。這樣,他在大會中站起來,立定成佛的大願,決心學習菩薩的大行,救濟 [P23] 衆生的苦痛,一直到成佛,成佛去救濟衆生。
群衆忙著歡送,善財也跟著歡送。眼看宣講團從大道走去,漸漸的遠了,不見了。信衆們這才歡天喜地的,也有愁眉苦臉的,忙著趕回家去。善財望著大道,開始感到了孤獨仿徨。學佛行菩薩道,這不該單是心中的理想,好聽的辭句吧!到底怎麼行呢?……這早晚該回家了!他們不是都走了嗎?算盤、戥子、賬簿、金銀、貨物、吃喝、交遊,父母的慈愛,奴婢的尊敬,大人先生們的好意,… …忙著爲家庭的財富去經營享受。……不,聚斂做什麼?每年提出一分來布施,真是自他兩利了!……論理,欲樂的享受,是刀頭的蜜,不如閉門學道。不知有沒有享樂的菩薩道?……善財的思潮,浪也似的湧上心來。身旁的一切,什麼都忘了。心裏想:宣講團去了,回家吧!……好自欺!菩薩道到底怎麼行呢?他們走了,難道就算了嗎?爲什麼不請教文殊菩薩?他不是還在不遠的前面嗎?…… 家庭,財富;文殊,成佛;我有兩個手,卻只有一顆心,到底要選擇那一樣呢! ……大塔寺的晚鍾,喚回了亂想中的善財。善財擡頭一看,哦!金色的陽光,染 [P24] 成了華美的紫霞,世間的一切是美麗,是多麼令人陶醉呀!那邊是一縷縷的炊煙,蒙蒙的暮色。不,……是的!金色的光明,華美的紫霞,他們確是在炊煙幕色的黑影中顫動了。明淨的淡月,露出了笑臉。前面是大道,文殊菩薩們是從此去的。家呢,向後轉。大塔寺的晚鍾聲,使善財的心潮漸漸的安定了。世間充滿了黑暗,明月是唯一的安慰!不再作家庭的囚人,財富的奴隸,踏上月色明淨的大道,見文殊菩薩去。
在明淨的月色中,走了叁、四點鍾,見前面林子裏,透出一片光明來。善財想,這一定是宣講團的下落處了。滿心歡喜的走上去,果然見文殊菩薩在林下經行。明淨的月色,文殊的圓光,照得樹葉也閃閃發光。文殊菩薩見了善財,就說:「善財!發菩提心是難得的!從菩薩大行的學習中,去完成崇高的志願,那是難得的難得!你來了,好!善財!你要爲大乘佛教的普賢行而努力,你將要和我一樣的被人稱美爲永久的童年」!文殊菩薩的安慰勉勵,使善財充滿了喜樂與光明,白天的煩擾疲累,什麼都忘記了。行過接足禮,這才合掌說:「聖者!你是 [P25] 知道的,我是叁界流轉的苦惱者,與一切衆生同樣的受著世間的束縛。我要解脫,更願意衆生得解脫。聖者!我要知道應該怎樣學菩薩行,修菩薩行,怎樣的去發動、充實、擴大、滿足菩薩的普賢行。聖者!希望你能夠教導我,使我明白大乘普賢行的一切」!文殊菩薩在平正的大石上坐下來,這才對他說:「廣大的普賢行,不完全是說明的。長篇的理論,精密的方案,常是空虛而形式的。這需要一面學,一面行,在身體力行中,才能得到真實的參學。你想我給你說明一切嗎?不過,你要學普賢行,我可以教你一個基本方法,就是要從參求善知識著手。要有廣大的無厭足心,求之若渴,不斷的去參訪學習。除了明眼的師友,什麼都不能引你走入正道」。?那裏有真善知識可以參訪呢」?善財感到很大的困難說:「聖者!我不是說沒有,是說我沒有辨別的力量,不容易決定他是善、是惡。並且,學行也該有個本末,應從緊要處行去,這還是諸聖者的指導吧」!文殊菩薩點頭說:「善財!這倒也是真的。你該牢牢的記著:求見善知識,是走上普賢行的不二門。善知識的教誨,要切實去行。此外,要從善知識的學力、德力、實 [P26] 行中,發見他的偉大,去尊敬修學,切不可吹求師友的過失。參學的目的,是爲了自己的不能不會,不在這上面著想,卻從不相幹的地方去議論或者不滿老師!這世間能有多少老師值得學呢?總之,不可吹求善知識的過失,這是參訪的第一義。你現在既還不能辨認,我不妨給你介紹一位。離此地不遠的南方,不是勝樂國嗎?勝樂國的妙峰山中,有一位德雲比丘!你去參訪修學,一定能滿你的願。善財!去吧!這是半夜了,世間的一切,都昏昏的在黑暗中睡著,睡得像死去了一樣。去吧!你該走你應走的路了!善財!我今天很歡喜,因爲你將要與我一樣,被人稱美爲永久的童年」!善財聽了,滿心歡喜的流著熱淚,禮別了文殊菩薩,開始他青年佛教的參訪生涯。
二 老實念佛
青年佛教的參訪者──善財,接受文殊菩薩的教誨,要去參訪青年佛教,從實習中深入青年佛教的各部門,認識它的各個側面。心裏想,只要拿出不厭不倦 [P27] 的精神來,多多的去參訪,不但可以滿足自己的學程,就是佛教的真面目,也不難得一個圓滿的了解。善財這樣想,所以聽了文殊菩薩的指導,就立刻向勝樂國妙峰山來。妙峰山是頻阇夜山的一環,在千山萬壑的起伏中,聳立起信智和合的妙峰。妙峰山,其實是雙峰,不過在雙峰的高處,卻合爲一山。所以山腰以下,壁立的岩石左右相向,形成天然的山門。「雙峰接引塵勞侶,一道升登解脫門」,這到了青年佛教的山門了。善財在妙峰山中,到處去訪問,總是不知德雲比丘的下落。一直到第七日,在高山頂上會見了他,他正在緩步經行。善財恭恭敬敬的過去,行了禮,申述自己的來意,末了說:「文殊菩薩介紹我來這裏,親近大師,望大師不吝慈悲,多多的開示我」!德雲比丘照樣的緩步經行,慢慢的說:「真難得!你能爲了菩薩的大行,千山萬水到這裏來!我所知道的,只是我自己所實行的,就是信眼明淨的普見念佛解脫門。所以我要對你說的,就是你要老實念佛」。「哦」!善財口裏答應,心裏卻有點希奇。「善財!你不要誤會啦!念是內心的明記不忘,既不在數珠上,也不在口頭上。像我這樣的緩步經行,正念 [P28] 觀察,便是念佛的榜樣。念佛,目的在見佛,這需要有信心,有智慧。有了淨信與明慧,才能在正念中明見佛陀的一切。你知道嗎?信心是誠摯而純潔的,唯有澄淨,才能明徹,明徹才能現見佛陀的一切。穢濁與動搖,智慧是絕緣的,這你該是已經聽見過的。有人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這確實是至理名言。我自從深入了信智和合的正念,就再也不忘記念佛,念念常見一切佛。諸佛的身相、神通,衆會的莊嚴、佛光、佛壽,佛陀怎樣的適應衆生去成佛、說法,這形形色色的一切,都曆曆明見,如在眼前一樣。我所知道的就是這樣」。那時,善財在德雲比丘的背後,照樣的緩步經行,在明淨的正念中,作面見佛陀的體驗。
沈寂了許久,善財又請問說:「大師!多謝你的開導!我想菩薩行該是無邊的,不單是念佛一門吧」?「我也沒有那麼說。一味念佛,那裏就會成佛呢?不過,菩薩初發心學佛,常是動搖而不定的。要達到菩提心的堅固不退,唯有從憶念佛陀的偉大入手。凡是能明見佛陀的,他的信念一定是堅定的,必然的能勇往 [P29] 直前去行菩薩行。念佛是入佛的初門,我的本意是如此。每一個大乘學者,都應該先從叁學中去確立叁原則,正信叁寶,才能廣行菩薩道。從淨定中做到不離見佛,確樹菩提大願像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此外,還要從明慧中去多聞正法,深入般若;從淨戒中去入衆無礙,養成入世的悲心。你既然要普遍的深入,那末就請你穿起草鞋來,再向前參訪去。南方的海門國,有一位智慧如海的海雲比丘,可說是現代唯一的佛學大家。你向他請教,他一定能使你開發大乘的慧光,滿足你的一切」。善財聽了這番宏論,加上內心的體證,真是感戴到極點。爲了進一步的參訪,這才禮別了德雲比丘,又向南方前進。
叁 佛教的名學者
海雲比丘,在佛教中並不是生疏的。他獻身學問,專心的深入法句(文字),在佛教思想的研究發揮上,成績卓著,不愧爲一代的名學者。某天上午,善財來參訪他。海雲比丘開了窗明幾淨,面臨大海的海藏樓,出來與善財相見。善財 [P30] 敘過了久仰德學,專誠參訪的來意以後,接著說:「我是發了菩提心的,想深入一切智海。但覺得舍離了世間的生死,想不落小乘的蹊徑,行菩提道,入如來地,這似乎頗不容易。關于這些,久仰大師是特有見地的,今天專誠參禮,請求多多的開示」!海雲比丘微笑說:「我…
《青年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