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致之。佛陀之真谛,在以大悲为入佛之门,从事「利益众生」之事业,以「摄取众生」而化之于中道,此发心之青年已知之矣!夫真佛教之圆成,难责之于耆年,实唯青年之力行是赖。青年所负之责重,则所望于青年者大,圣大众仰体佛陀之悲怀,略举二事为吾青年言之:
一、净化自我:佛教之青年,应确立「光明」之人生观,求于身体力行中实现之。化自我为光明之超人,进而与光明之佛陀相契合。举其目,一则严其身也 [P11] :青年应养成宏伟都雅之「身」仪,「于世间殊胜」,能为众所「尊重」。二则端其志也:福乐如「天宫」,犹为「无常」苦切之所坏,青年不得拘恋于物欲(离凡夫行)。知「一切法如梦」,为性空无我之缘起,实无生死可厌,涅槃可求(离声闻行)。得无常无我之正见,立「菩萨大愿」,愿为一切众生而「受生」死(是菩萨行)。三则充其学也:真佛教首重为人,而青年应「为一切众生而学」。「施」舍所有,敦行「净戒」,任劳「忍」怨,勇「进」无伦,明净坚「定」,深见佛「慧」:六度乃学德之宏纲,不学何以为人!然求利他之实行,尤贵有「求法能舍身」,「问法无厌」之精神,而为广博之修学。如「知时」代,乃足以「应」世求;知外学,乃能「制诸外道」;「知一切工巧明」,乃能为世间之利济;「知众生诸根、烦恼、习气、种种业报」,乃能为「开悟」一切众生之实益。四则健其行也:青年立本于「大悲」、「大愿」,以「智慧」、「方便」摄取众生。虽入「天宫」而不为欲乐所惑,「往地狱」而不为苦痛所乱。有「不可沮坏」之雄健,直往无难,亦不为他所转,而后能随感而往,无往不化也。 [P12]
二、利济人群:佛教青年应分化诸方,然与佛教之新都,则宜保持密切之联系,务使上下交流,中边无碍,成「不离宝阁,普现十方」之行。言其要者,身则青年得以不同之「身」分,出「现」人间:如宗教师(佛教之「声闻」,外道之「婆罗门」,「苦行」者),「良医」,「商人」,「净命」(独身者),「伎乐」(艺术家),「奉事」(臣仆),「工巧技术」者等。处则青年不得隐遁山林,宜住「城邑、聚落、京都」等地,以化人群。法则或以「身相」、「威仪」为教,示以正常之行;或教以「语言法」,「世间工巧事业」,「一切智」学,因果「业报」,「十方国土」等。于此,犹有欲为佛教青年言之者,利他不务空谈,应即己所行以「成就一切众生」,摄众生以归佛教之新都,圣大众于此有厚望焉!青年其勉旃!
五 青年宣教师
紧接着大会圆满,祇园的宣教院,就发动了一个「佛教宣传年」。一面领导 [P13] 各佛教国,作一致而有效的普偏宣传。一面觉得直隶祇园的印度,特别是南方,工作还嫌不够。而且,南印度民族在兴起,也正热待青年佛教去教化他。结果,组织了一个「南方巡回宣教团」,由文殊菩萨领导了同行(从事宣教工作)者,向南方的人间游行,从事宣讲、考察、督促等有关宣教的一切工作。他们是辞别了佛教的新都出发了!
在这里,顺便谈一谈这位青年宣教师。真佛教,现在是侧重在大悲为门的人间救济,理论上早已深确的决定,所以负着实际重任的是普贤,文殊却不过担任宣传而已。可是佛教青年的学佛,不单要实行,还需要正确的真知灼见。缘起性空的正见,配合着大行宏愿的光明人生观,才是正常的。关于缘起性空的圆满开显,在种种经典上看来,无疑的是文殊菩萨的功绩第一。所以文殊菩萨不单是宣教的雄辩者,还是智慧渊深的思想家。这位体魄宏伟、容光焕发的青年,骑着狂吼的狮子,手拿犀利的宝剑,他是怎样的雄健强毅呀!文殊菩萨不是印度人,是从印度东北的清凉山善住(菩提心)城来的。据一般学者的考证,清凉山就是现 [P14] 在中国山西省的五台山。那么,在真佛教的新生中,中国是写着最光荣的一页了!
六 参加大乘佛教的青年比丘
巡回宣教团出发,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不见不闻的耆年上座,也有点感觉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自证了「生死已尽,所作已办」,再没有什么可学可做的,这自然不会向大智文殊低头。可是,看上座们老成雕谢,信众一天天的减少,淳朴的佛教,也觉得有点收拾人心不住。青年们新出现了菩萨佛教,反而一天天发达,现在竟然要弘扬到南方去,想到自己负了维持佛教的重任,是「逐佛转*轮将」,不也该到南方去游化吗!况且宣教的方法,也还多少可以采取一点青年们的作风。舍利弗想定了,把意见向弟子们宣布。那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一个个捉筹赞成,大家都说:「和尚!你老真不愧智慧第一!这办法太好了 !到各处去宣讲,本来弟子们也曾想到过,只是整天的要在山门里坐禅、经行, [P15] 和尚又总是说生死事大,弟子们也就开口不得。现在和尚提议,真是知时达变,我们也来组织个宣传队吧」!舍利弗听了,望了大家一下,慢慢说:「个人的生死第一,住持佛教,作人天眼目,功德也不可思议。你们总是青年气,动不动就要闹什么会,什么团。大家切不可误会,宣讲是宣讲,生死大事一点放松不得」!弟子们听了,不好再说,只有那个若愚比丘,自言自语的又说了一句:「和尚生死已了,功德有什么相干?何苦去游行教化,白费神」!「愚人总是多嘴的」!大家不再理会他,说走就走,六千零一个比丘,跟踪了文殊向南方游化。
渡过了恒河,在一个旷野中,赶上了宣教团。舍利弗远远的望见了,不觉得暗暗点头:「怪不得!怪不得」!立刻转身向弟子们说:「大家看呀!前面不就是文殊他们么?文殊的身相庄严,容光焕发,单就这点,也够人发生好感了。何况他还有著名的慧光呢!他走着平正的大道,是何等的福慧尊严!他的功德,像树上累累的果实,这难怪世主们也要向他低头。他的宣教工作那样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你们也得观察观察,跟他学一点才好」!这一下,可合上青年比丘们的 [P16] 心愿了。原来在祇园的时候,弟子们上城去,或者到施主家里,早就见过文殊菩萨,听过他的宣讲,受了他的感化。只是祇园的长老们,在思想行动上,约束得严格,青年们初学,不敢公开的表示出来。现在和尚也赞叹文殊菩萨,还叫他们去学习,这真是欢喜得要跳起来。大家连忙说;「和尚!你老的意见,弟子们绝对服从!不过,这还得和尚领导我们去才行」!于是师徒们就快走一步,赶上去。舍利弗先过去,勉强的点点头,笑笑说:「文殊!你们路上平安呀!你看!这么多的青年,想见你谈谈呢」!文殊还没有答复,青年们早就过来敬礼。大家合了掌,由若愚比丘代表说:「圣者!我们这一群青年,太幸运了!居然得到了这个礼见的机会!圣者!我们的来意,和尚是知道的,就是想在这次礼见中,学得像圣者那样的身相严净、音声巧妙、威力自在的功德。圣者慈悲,总不会遗弃我们吧」!文殊菩萨听了,诚恳的说:「青年们!像我这样,这算什么呢?要是你们能确立一种不厌倦的广大心,那就成佛也不难」!文殊菩萨一望,见舍利弗早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坐禅,比丘们默默的等着。这才又接着说:「这就是说,青 [P17] 年要建立崇高伟大的目标去追求它、实现它。你们要学佛陀那样的至高、无上!修集善根,见佛闻法,学六波罗蜜,这都要学而不厌。历受生死的苦痛去教化众生,严净佛国,随时随地的去行菩萨道,这都要为人不倦。不断的向上,不断的前进,在广大心的精进中,是不能容许厌倦的。青年们!解脱生死是不错的,但不能专为自己的生死打算而厌倦了一切。把你们的心,移到利益众生上去吧」!这不厌倦的广大心,针对耆年声闻道的急求自证,深深的印入每个青年的心坎里。大家得到了无碍清净的慧眼,深刻而正确的了解了佛陀的真谛。一致接受文殊菩萨的慈训,发起广大的菩提心,立愿参加青年的大乘佛教。文殊菩萨又指示了他们怎样的去从事利他的普贤行,然后领了宣教团,向南方前进。六千个青年比丘,也都身心清净的向十方去利济众生。唯有路边那棵大树下的舍利弗,照旧的默然入定。
七 大乘佛教到达了南方的人间
[P18]
巡回宣教团到了南印度的福城,这是南印与东印交界处的大城,在孟加拉湾西岸。宣教团到了福城,住在城东庄严幢娑罗林的大塔寺。这是佛教的著名圣地,是为纪念释尊而修建的。释尊的深行伟业,永远留在人心深处,所以圣地大寺也就受着千万人的赞叹瞻仰。隔一天,文殊菩萨就在大塔寺开讲「普照法界经」。每天来寺听经的,真是人山人海。这样的盛大集会,在福城还是空前第一遭呢!听经而受感化的,或者离恶行善,或者发利他的菩提心,要算龙族特别多。龙王、龙子、龙女的性格,是暴戾,是睚眦必报。一点不如意,就要任性的残杀,全不顾人类的水深火热。这在悲济为本的真佛教,自然要特别的多多去教化他。其它归依佛教的,也着实不少。法会圆满了,文殊菩萨们预备动身。消息传到城里,归依三宝的优婆塞、优婆夷,天真纯洁的童子、童女们,忙着出城来送行,自然也还想听法。文殊菩萨见他们来了,尊严而慈悲的安慰他们,开示他们:「你们不要因我们去了,心里难过,你们要多多的忆念佛陀的崇高、伟大、圆满」!文殊菩萨善巧的赞叹解说了佛陀的广大行果,激发他们的尊敬心、景仰心。这 [P19] 个临别的开示,收了很大的效果,多少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们,发菩提心,加入了大乘佛教。文殊菩萨领了团员们,在信众热烈的欢送中,又向南方去了。 [P21]
二、青年佛教参访记
──「青年佛教与佛教青年」之下──
一 青年的参访者
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
《青年的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