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学探源目次
第一章 引论………………………………………………………1──14
第一节 泛论空为佛法之宗极………………………………………1
第一项 空为佛法之特质…………………………………………1
第二项 空宗………………………………………………………4
第二节 空有之关涉…………………………………………………6
第一项 依有明空…………………………………………………6
第二项 知空不即能知有…………………………………………8
第三项 沉空滞寂……………………………………………… 10
第三节 空义之研究……………………………………………… 12
第二章 阿含之空………………………………………… 15──98
第一节 总说……………………………………………………… 15
第一项 阿含为空义之本源…………………………………… 15
第二项 真.实.谛.如……………………………………… 17
第三项 世俗与胜义…………………………………………… 21
第四项 思择与现观…………………………………………… 25
第二节 空之抉择………………………………………………… 30
第一项 无常为论端之蕴空…………………………………… 30
第二项 无我为根本之处空…………………………………… 43
第三项 涅槃为归宿之缘起空………………………………… 50
第四项 我法空有……………………………………………… 60
第三节 空之行践………………………………………………… 72
第一项 空与禅………………………………………………… 72
第二项 空.无相.无所有…………………………………… 76
第三项 空义之次第禅定化…………………………………… 87
第三章 阿毗昙之空…………………………………………99──265
第一节 总说……………………………………………………… 99
第一项 学派之分流与毗昙…………………………………… 99
第二项 空义之开展……………………………………………106
第一目 经说之综集…………………………………………107
第二目 理论之要求…………………………………………110
第三目 观行之所得…………………………………………116
第三项 二谛之建立……………………………………………119
第二节 实相与假名………………………………………………140
第一项 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140
第二项 假名有…………………………………………………151
第一目 辨假有………………………………………………152
第二目 假施设之我…………………………………………170
第三项 法体假实………………………………………………183
第一目 过现未来……………………………………………183
第二目 蕴处界………………………………………………194
第四项 从法相到名言分别……………………………………200
第三节 终归于空…………………………………………………203
第一项 无为常住………………………………………………203
第一目 无为法………………………………………………204
甲 略说……………………………………………………204
乙 灭性之无为……………………………………………206
丙 世相之无为……………………………………………212
丁 理则性之无为…………………………………………214
戊 道果之无为……………………………………………218
第二目 涅槃…………………………………………………224
第三目 法身…………………………………………………232
第二项 法性空无我……………………………………………236
第一目 空与无我之定义……………………………………236
第二目 传说中之法空论者…………………………………239
第三目 大众系之空义………………………………………249
第三项 见空得道………………………………………………257
[P1] 性空学探源 ──民国三十三年秋讲于北碚汉藏教理院──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泛论空为佛法之宗极
第一项 空为佛法之特质
「性空」,根原于阿含经,孕育于部派的(广义的)阿毗昙论;大乘空相应经,开始发展出雄浑博大的深观;圣龙树承受了初期大乘,主要是「般若经」的「大分深义」,直探阿含经的本义,抉择阿毗昙,树立中道的性空(唯名)论。所以,不读大乘空相应经与『中论』,难于如实悟解性空的真义;不上寻阿含与 [P2] 毗昙,也就不能知性空的源远流长,不知性空的缘起中道,确为根本佛教的心髓。
「空」为佛法特质的所在:不问大乘与小乘,说有的与说空的,都不能不说到「空」,缺了空就不成究竟的佛教。佛法的目的,主要在转迷启悟,转染还净。从现实的人生出发,觉悟到人生之所以有重重的痛苦不自由,由于所行的不正;行为的所以不能合乎正道,由于知见的不正,对于人生真相缺乏正确的悟解。佛法是针对此点,勘破虚妄以见真实,远离边邪而归中道;必如此,才能得解脱而自在。这解脱自在的佛法,可由悟理、修行、证果上去说明。但有一共同要点,即无论为悟理、修行与证果,都要求一番革新,要求对于固有解行的否定(太虚大师曾作『大乘之革命』,即据空立论)。一般人以为如此,以为应该如此,现在一一的给予勘破、否定──并不如此,不应该如此。表示遮妄离邪的否定,可以有种种的名称,而最适当的就是「空」。从悟解与证入说,「空」不但为虚妄戏论的遮遣,也就是如实寂灭的开显,遮情与显理统一。遮情,显理,不是徒 [P3] 托于名句的论辨,而是要从笃行中去实践体验的。释尊本教,与大乘空相应经及『中观论』,都是这样的。如『杂阿含』八0经(依大正藏经编次)即如此说:
「 心乐清净解脱,故名为空。」
总之,佛法提供一种「不主故常」的超世间的大事。实践此大事,必须透过空,就是对世间固有的来一次突破,否定。空,不是抹煞一切,是陶汰;依现代的术语说,是扬弃。是从思想与行为的革新中,摧破情执中心的人生,转化为正觉中心的人生。所以,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见」,反而因为空,才能实现觉悟的、自在的、纯善的、清净的。假使行为、见解一切都安于现状,世人如此,我也如此,那又何需乎佛法?必须面对现实,否定而超越他,才见到佛法的特质,见到性空为佛法唯一的特质。只要是佛法,不论大乘小乘,此宗彼派,都不能不提到空。因此,圣龙树是特别详尽而正确发挥空义的大家,但空却不限于龙树学。如唯识,必须明无境,明遍计所执无性,就是空义。声闻学者明无我无我所,空、无相、无愿,都无非是空义。就是强调一切有者,也不能不谈这些。所以 [P4] ,我们应该知道:空是佛法中最通遍重要的大事,是大小学派所共的,不过有程度上的深浅、偏圆,正确或错误吧了!
第二项 空宗
空为佛法共同的特质,但佛法又有不共的空宗,就是与有宗对立的空宗。论到空宗,应该记着:佛教中任何学派,不能不说空,也不能不说有,所以并非说空的就是空宗。更应该承认:空宗与有宗的分流,是佛教史上不可否认的事实。虽然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真常论者,可以高唱空有二宗的无诤而融会他;虚妄唯识论者,可以根据自宗的遍计空与依圆有去贯通他;但有宗还是有宗,空宗还是空宗,并不因此而融贯得了。从佛教思想发展史去看,早在声闻学派中,已形成此空有二流。后代的中观与唯识宗,不过承此学流而深化之,或者说分别得明白一点而已。空有的分化,无论如何的错综,互相融摄对方,而根本的不同,是始终存在。所以自学派分流以来,佛教中俨然的成为两大阵营,彻始彻终的存在 [P5] ;与西洋哲学中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一样。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必须加以承认;不应预存成见而抹煞事实,应虚心的探求彼此差别的根源!
那末,谁是有宗?谁是空宗?佛法以空为特质,不仅声闻学者以涅槃空寂为宗极,大乘佛法也立基于此,如说:「阿字本不生」;「菩萨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发菩提心,为一切法本性空故发菩提心」。所以针对世间的戏论实执,创树佛教,可说佛教就是空宗。佛教初分为四大派,隐然的形成两大流,可以说:大众系与分别说系是空宗,犊子系与说一切有系是有宗。此两大流的发展,引出大乘小乘的分化,小乘是有宗,大乘(经)就是空宗。等到大乘分化,如虚妄唯识者的依他自相有,真常唯心者的真如实不空,就是有宗;而龙树学系,才是名符其实的空宗(空宗并非不说有)。从世间凡情的实有为宗,到佛法智证的性空为宗,存有种种的层级。所以,空宗与有宗,可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而中间的有而兼空、空而不彻底的学派,应随观待的对方而判别他。
何为空宗?何为有宗?此义极明白而又极难说。扼要的说,空宗与有宗,在 [P6] 乎方法论的不同。凡主张「他空」──以「此法是空,余法不空」为立论原则,就是主张空者不有、有者不空的,虽说空而归结到有,是有宗。凡主张「自空」 ──以「此法有故,此法即空」为立论原则…
《性空学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