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差别法的自相,如『般若经』上说的「色性空、受性空」,五蕴乃至一切智智等一一法的自性空义,就是明白的文证。这后代大乘空义上的不自不共,与择灭的不一不异的思想,正是一样的。不 [P232] 过,也稍有不同:择灭是单在有漏法的否定上说的,空则通于有漏无漏本性的否定,如道谛,纵是无漏,也还是空的。
第三目 法身
在大乘经中,处处可以见到空义与法身关涉的密切,故知学派思想发展中,空义与法身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乘以佛果为重要对象,同时是依空义安立的,故大乘也可从法身的开展中去研究。
佛的成为佛,不是以生身相好的圆满而成为佛,而是「以法成身」,体悟于法而成为佛的。初期佛教所说的法身,除体悟真理外,还有二义:一说佛的种种功德为法身,如『杂阿含』所说的五分法身;他所说的「法」,是指的道谛。一说佛的教法为法身,经典教法的存在,等于佛陀亲身的存在;所以在第一结集之后,经教可以保存流通于人间了,就说是「法身尚在」。这两说,与现在所论的空义,关系都不密切。在学派中,大众系的学者,对于佛身有崇高的看法,如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等(异部宗轮论 [P233] ),这是承袭功德法身的思想而来,与后代大乘的报身思想相近,都也不切近空义。不过,佛教思想的发展是错综关涉,不能机械地割裂开。罗什法师『大乘法义章』也就是综合的说两种法身。如云:
「法性者,有佛无佛,常住不变,如虚空无作无尽。以是法,八正道分六波罗等得名为法;乃至经文章句亦名为法。如须陀洹得是法分,名初得法身,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名后得法身。」 这将功德身与圣教身融化在理性身中。
根本佛法中,就说佛有生身与法身的分别,最初的法身根本义,是在见缘起寂灭性,依所证悟的法,称之为身。不过,引申之下,有时也旁及功德身与教法身。对于根本教中理性法身之义,到了『增一阿含』,有重大的开展。这些开展的思想,在『杂阿含』里是找不到的,『中阿含』里曾有一颂似说此义,而意思不显著。在『增一阿含』就常常看见。依成立的时代说,四阿含中『增一阿含』是最后起的。在学派中说,汉译『增一阿含』是大众部所诵的。所以『增一阿含 [P234] 』的法身思想,可说是经过一番发展后的大众部的法身思想。理解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将根本佛教的法身义与大乘的法身空义连接起来。
『增一阿含』「听法品」(卷二十八)叙述佛从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后,回阎浮提来,四众弟子都去见佛,须菩提也想去见佛,忽然想到:什么是佛,我若见了佛之为佛的所在,不就等于亲见了佛吗?于是观佛所说的一个偈颂说:
「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当观于法空, ……当计于无我。」 这说:在蕴处界诸法,观察它的无常性、空性、无我性,才是真正的见到佛。这种看透了佛的内在本质理性,叫做见佛的思想,佛在世的时候,应该已经存在了。莲华色比丘尼先见到佛的生身,却被佛呵斥,而说偈曰:
「善业(须菩提)已先礼,最初无过者,无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 佛之所以成为佛,就是因为观察到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诸空理,体证到这诸法的究竟义;那末,这诸法空性,就是佛的身命所寄,就叫做法身。依着这个 [P235] 思想进展,则如『瑜伽』「思所成地」所引的体义伽陀:
「若以色量我,以音声寻我,欲贪所执持,彼不能知我。」 这,很自然地使我们联想到『金刚经』哙炙人口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的一个颂子。『瑜伽』「闻」「思」「修」所成三地,全部立本于声闻乘教,都是引的『杂阿含』或『经集』、『法句』为教证。这偈颂是声闻佛法所本有的,不成问题。『瑜伽』对这偈颂的解说,虽不尽合大众系的见地;但我们直接从文义上看,这明明是说:佛陀无漏无为的法身,超越于色声,是当体空寂的理性。这种法身,与『异部宗轮论』中大众部从色声上所描写的功德佛身不同,这是在诸法的空寂理性上说的。就是后来大乘的法身也有两种,一是从道谛开展出来的,接连着『宗轮论』所说的功德法身。一是从灭谛开展出来的,接连着『增一阿含』的理性法身。南传『论事』谓大众系大空部执:「佛不住此世间」,「佛不说法」;就是约空性法身佛说的。不然,依功德身说,「佛身遍住一切处」,为什么不住此世间?「如来一音遍说一切法」,为什么 [P236] 不说法呢?从佛陀的理性法身上说,它是超越性的,所以不住此世间;它是离言性的,所以不说法。这理性法身义的开展,是空义开展中最重要的一门。
第二项 法性空无我
第一目 空与无我之定义
单依上面所说的实相假名,是在各别缘生法上遣除实在性,显示其假名无实,没有理会到空的理性。单依上面所说的无为常住,偏于理性的直觉体验,忽略了事相的分别说明。都还不能圆见空义。现在这里想把二者的综合提出来谈谈。后代大乘的空,就是这种综合的。不过,综合,不必是二者各别发展后再事综合;根本佛法对于缘起理性与缘生事相,本就是综合的。只是后代学者的观点注重点不同,作为各种偏颇的发挥,才有了不同。
空与无我,圣典中说得很多。学派中对它的不同解说,大概可分三派。一、萨婆多部的解说,如『婆沙』卷九云: [P237] 「空行相义不决定,以一切法有义故空,约他性故;有义故不空,约自性故。非我行相,无不决定,以约自他俱无我故。由此尊者世友说言: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 这意思说:这个法上没有那个法,叫做空;空不是说此法的自性也没有。所以说,约他性故空,约自性故不空。这是有部对空的基本见解。由此,空与无我是不同的,空是不彻底,无我才是确实彻底。如说五蕴无我,五蕴上确实没有我。说五蕴空,则是说五蕴上他性的「我」没有,叫做空,不是五蕴自性是空。所以世友谓无我是决定说,空是不决定说。这显然的是法有我无的思想。向后推,他是后代中观家所批评的「他空见」的本源;向前推,它是继承『小空经』中鹿子母堂空无牛马的思想而来的。在真正的性空义上说,这是旁流,不过,是后代说空的一大派。空与无我的不同,『婆沙』卷九有多种异解,其中的一种解说云:
「有说:观自性空是非我行相,观所行空是空行相。」 这意思说:我空叫无我,我所法空叫空。也即是说:五蕴等我所法,实际上是不 [P238] 空的,只是在我见所执着(所行)的意义下说它是空。后代俱舍论主也是继承这个见解。如云:
「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无我。」 无我所,本有法空的意义,不过有部的解释,所无的只是我见所执着的一点,不是法的本身也没有。若依真谛所传的『随相论』看来,经部也是采用这思想的。这可说是西北印学者的共见。如云:
「世亲所用经部自义:体所离故名空;一切诸法皆是假名,有名有义而无有体,无自人故无我。」 后代大乘唯识学家所说我空法空的思想,就是本此而来的。
二、东南印大众系的解释,如『增一阿含』「邪聚品」云:
「无我者,即是空也。……我非彼有,彼非我有。」 我非彼有,是无我,是我空;彼非我有,是无我所,也就是法空。在这里,无我与空的定义完全是合一的。依此,流出大乘中观家在同一意义上建立我法二空的 [P239] 思想。
三、成实论师,学出入于南北两流,折衷其间。它论中常说我法二空,故「空」可以通于我空与法空,而无我只局限在无人我方面。不过,他在综合说明空无我的时侯,对二者的定义,却正与有部相反。如论卷十六说:
「于五阴中不见众生(我),是名空行;见五阴亦无,是无我行。」 成实论师反而把我空叫空,法空叫无我;是因为契经中常说到五蕴空就是五蕴无我的无我义,所以将我空叫「空」;同时也常说获得无我见就是证悟寂灭性,所以将法空叫做「无我」。后代的大乘空宗,空与无我二名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说空则我法皆空,说无我则人法俱无我;这在学派中就已有此倾向,而且它是根本圣典中本有的思想。
现在把上面三说中有部的解说拋开不论,单说大众系的思想。
第二目 传说中之法空论者
声闻教中说空的学派,不大造论典,他们将思想融化在契经中。所以,他们 [P240] 的空义,没有自己正面的论典可资研究,只能从向来的传说中去探索。
声闻教中,确有明空的学派存在,这是不成问题。事实上并不像唯识家所说的小乘只明我空,不了法空。龙树『大智度论』分判声闻佛法为毗昙门、空门、 !8句勒门的三门,其中就有空门的一种。虽未明指何派,但有明空的学派存在,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上面分声闻佛法为舍利弗毗昙系与迦旃延!8句勒系的二流,似乎看不到空门的地位。但,『舍利弗毗昙』第五分每品的品名都加个「假」字,如明烦恼的叫「假结品」;可见分别说系学者说因缘生法都是假,是接近空义的。不过,说后代性空大乘经纯属分别说系的,也有未妥:分别说系究竟是上座分出的,且依现在南传分别说系的铜鍱部的『解脱道论』看来,虽主张见灭得道,却未显然的说到缘起即空的深刻而普遍的空义。所以,分别说系并不是学派中空的主流,只是与空义有关吧了。据真谛旧传『部执异论记』,以为大众部中最初分出的一说部主张世出世法皆假名,说出世部主张世间法皆假名,出世法是真实。如窥基『宗轮论述记』所引述的(嘉祥三论玄义也引有此文): [P241] 「一说部,此部说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是说;意谓诸法唯…
《性空学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