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性空學探源

  性空學探源目次

  第一章 引論………………………………………………………1──14

  第一節 泛論空爲佛法之宗極………………………………………1

  第一項 空爲佛法之特質…………………………………………1

  第二項 空宗………………………………………………………4

  第二節 空有之關涉…………………………………………………6

  第一項 依有明空…………………………………………………6

  第二項 知空不即能知有…………………………………………8

  第叁項 沈空滯寂……………………………………………… 10

  第叁節 空義之研究……………………………………………… 12

  第二章 阿含之空………………………………………… 15──98

  第一節 總說……………………………………………………… 15

  第一項 阿含爲空義之本源…………………………………… 15

  第二項 真.實.谛.如……………………………………… 17

  第叁項 世俗與勝義…………………………………………… 21

  第四項 思擇與現觀…………………………………………… 25

  第二節 空之抉擇………………………………………………… 30

  第一項 無常爲論端之蘊空…………………………………… 30

  第二項 無我爲根本之處空…………………………………… 43

  第叁項 涅槃爲歸宿之緣起空………………………………… 50

  第四項 我法空有……………………………………………… 60

  第叁節 空之行踐………………………………………………… 72

  第一項 空與禅………………………………………………… 72

  第二項 空.無相.無所有…………………………………… 76

  第叁項 空義之次第禅定化…………………………………… 87

  第叁章 阿毗昙之空…………………………………………99──265

  第一節 總說……………………………………………………… 99

  第一項 學派之分流與毗昙…………………………………… 99

  第二項 空義之開展……………………………………………106

  第一目 經說之綜集…………………………………………107

  第二目 理論之要求…………………………………………110

  第叁目 觀行之所得…………………………………………116

  第叁項 二谛之建立……………………………………………119

  第二節 實相與假名………………………………………………140

  第一項 有如實知有‧無如實知無……………………………140

  第二項 假名有…………………………………………………151

  第一目 辨假有………………………………………………152

  第二目 假施設之我…………………………………………170

  第叁項 法體假實………………………………………………183

  第一目 過現未來……………………………………………183

  第二目 蘊處界………………………………………………194

  第四項 從法相到名言分別……………………………………200

  第叁節 終歸于空…………………………………………………203

  第一項 無爲常住………………………………………………203

  第一目 無爲法………………………………………………204

  甲 略說……………………………………………………204

  乙 滅性之無爲……………………………………………206

  丙 世相之無爲……………………………………………212

  丁 理則性之無爲…………………………………………214

  戊 道果之無爲……………………………………………218

  第二目 涅槃…………………………………………………224

  第叁目 法身…………………………………………………232

  第二項 法性空無我……………………………………………236

  第一目 空與無我之定義……………………………………236

  第二目 傳說中之法空論者…………………………………239

  第叁目 大衆系之空義………………………………………249

  第叁項 見空得道………………………………………………257

  

  [P1] 性空學探源 ──民國叁十叁年秋講于北碚漢藏教理院──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泛論空爲佛法之宗極

  第一項 空爲佛法之特質

  「性空」,根原于阿含經,孕育于部派的(廣義的)阿毗昙論;大乘空相應經,開始發展出雄渾博大的深觀;聖龍樹承受了初期大乘,主要是「般若經」的「大分深義」,直探阿含經的本義,抉擇阿毗昙,樹立中道的性空(唯名)論。所以,不讀大乘空相應經與『中論』,難于如實悟解性空的真義;不上尋阿含與 [P2] 毗昙,也就不能知性空的源遠流長,不知性空的緣起中道,確爲根本佛教的心髓。

  「空」爲佛法特質的所在:不問大乘與小乘,說有的與說空的,都不能不說到「空」,缺了空就不成究竟的佛教。佛法的目的,主要在轉迷啓悟,轉染還淨。從現實的人生出發,覺悟到人生之所以有重重的痛苦不自由,由于所行的不正;行爲的所以不能合乎正道,由于知見的不正,對于人生真相缺乏正確的悟解。佛法是針對此點,勘破虛妄以見真實,遠離邊邪而歸中道;必如此,才能得解脫而自在。這解脫自在的佛法,可由悟理、修行、證果上去說明。但有一共同要點,即無論爲悟理、修行與證果,都要求一番革新,要求對于固有解行的否定(太虛大師曾作『大乘之革命』,即據空立論)。一般人以爲如此,以爲應該如此,現在一一的給予勘破、否定──並不如此,不應該如此。表示遮妄離邪的否定,可以有種種的名稱,而最適當的就是「空」。從悟解與證入說,「空」不但爲虛妄戲論的遮遣,也就是如實寂滅的開顯,遮情與顯理統一。遮情,顯理,不是徒 [P3] 托于名句的論辨,而是要從笃行中去實踐體驗的。釋尊本教,與大乘空相應經及『中觀論』,都是這樣的。如『雜阿含』八0經(依大正藏經編次)即如此說:

   「 心樂清淨解脫,故名爲空。」

  總之,佛法提供一種「不主故常」的超世間的大事。實踐此大事,必須透過空,就是對世間固有的來一次突破,否定。空,不是抹煞一切,是陶汰;依現代的術語說,是揚棄。是從思想與行爲的革新中,摧破情執中心的人生,轉化爲正覺中心的人生。所以,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見」,反而因爲空,才能實現覺悟的、自在的、純善的、清淨的。假使行爲、見解一切都安于現狀,世人如此,我也如此,那又何需乎佛法?必須面對現實,否定而超越他,才見到佛法的特質,見到性空爲佛法唯一的特質。只要是佛法,不論大乘小乘,此宗彼派,都不能不提到空。因此,聖龍樹是特別詳盡而正確發揮空義的大家,但空卻不限于龍樹學。如唯識,必須明無境,明遍計所執無性,就是空義。聲聞學者明無我無我所,空、無相、無願,都無非是空義。就是強調一切有者,也不能不談這些。所以 [P4] ,我們應該知道:空是佛法中最通遍重要的大事,是大小學派所共的,不過有程度上的深淺、偏圓,正確或錯誤吧了!

  

  第二項 空宗

  空爲佛法共同的特質,但佛法又有不共的空宗,就是與有宗對立的空宗。論到空宗,應該記著:佛教中任何學派,不能不說空,也不能不說有,所以並非說空的就是空宗。更應該承認:空宗與有宗的分流,是佛教史上不可否認的事實。雖然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真常論者,可以高唱空有二宗的無诤而融會他;虛妄唯識論者,可以根據自宗的遍計空與依圓有去貫通他;但有宗還是有宗,空宗還是空宗,並不因此而融貫得了。從佛教思想發展史去看,早在聲聞學派中,已形成此空有二流。後代的中觀與唯識宗,不過承此學流而深化之,或者說分別得明白一點而已。空有的分化,無論如何的錯綜,互相融攝對方,而根本的不同,是始終存在。所以自學派分流以來,佛教中俨然的成爲兩大陣營,徹始徹終的存在 [P5] ;與西洋哲學中唯物與唯心的對立一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必須加以承認;不應預存成見而抹煞事實,應虛心的探求彼此差別的根源!

  那末,誰是有宗?誰是空宗?佛法以空爲特質,不僅聲聞學者以涅槃空寂爲宗極,大乘佛法也立基于此,如說:「阿字本不生」;「菩薩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發菩提心,爲一切法本性空故發菩提心」。所以針對世間的戲論實執,創樹佛教,可說佛教就是空宗。佛教初分爲四大派,隱然的形成兩大流,可以說:大衆系與分別說系是空宗,犢子系與說一切有系是有宗。此兩大流的發展,引出大乘小乘的分化,小乘是有宗,大乘(經)就是空宗。等到大乘分化,如虛妄唯識者的依他自相有,真常唯心者的真如實不空,就是有宗;而龍樹學系,才是名符其實的空宗(空宗並非不說有)。從世間凡情的實有爲宗,到佛法智證的性空爲宗,存有種種的層級。所以,空宗與有宗,可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而中間的有而兼空、空而不徹底的學派,應隨觀待的對方而判別他。

  何爲空宗?何爲有宗?此義極明白而又極難說。扼要的說,空宗與有宗,在 [P6] 乎方法論的不同。凡主張「他空」──以「此法是空,余法不空」爲立論原則,就是主張空者不有、有者不空的,雖說空而歸結到有,是有宗。凡主張「自空」 ──以「此法有故,此法即空」爲立論原則…

《性空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