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性空學探源▪P25

  ..續本文上一頁有力量能夠使法法都依著生住滅的軌則走。假使說叁相是有爲的,則缺乏必然性普遍性的力量,應該此法生而住而滅,彼法生而不必有住或有滅。這思 [P214] 想很有意義;它與有部學者有爲就是有爲、無爲就是無爲的二者曆然各別的看法很不同。『中論疏』接著又說:

  「次昙無崛雲:生住二相是有爲法,滅相是無爲法。」 昙無崛就是法密部,也是屬于分別說系的。他主張的生住是有爲,滅相是無爲,就是「婆沙」說的無常滅是無爲的思想。或者說:一切法必歸于滅,滅相有其普遍性必然性的力量使一切法滅,所以說是無爲。

  在時間性的活動變異中建立世相無爲,這與空義的補助並不多;不過,可與虛空無爲比較研究,且與滅性無爲的意義相近。

  丁 理則性之無爲

  在無爲思想的開展中,有一類約理則性說的無爲法,指一切法中不可變的軌則,必然的條理。擇滅無爲,本也是一種理則性,但它的寂滅性特顯,是重在否定的意義上顯示的。這裏說的理則性無爲,是緣起支性與聖道支性無爲,是在染淨因果中見其必然法則,是有積極性的內容的。理則,含有普遍性、本然性、必 [P215] 然性,所以在「不生不滅」的無爲定義下,佛弟子們把它建立爲無爲法。釋尊出世說法最重大的意義,是從自悟中提供出一種必然理性爲大家共遵共行,這就是緣起與聖道。緣起與聖道,根本聖典中稱歎之謂「法性法住法界安立」,「古仙人道」等,都是說它有一種必然的不可改變性。又如佛說四谛,谛是谛實不變,苦確實是苦,乃至道確實是道,這也是諸法的真理。這苦谛的苦,已不是尋常經驗上所感到的苦了。不過釋尊對這因果理則,還是從現實經驗爲出發說明的。

  一、緣起支性無爲──阿含經中明緣起與緣生的差別,說緣起法是「法性法住法界安立」。說一切有部偏重在具體事實因果上立論,所以解釋爲緣起是因、緣生是果。直到大乘唯識學,還是承襲這一思想,如『攝論』所知依說緣起、所知相說緣生;所說雖與有部有所不同,卻都同是在具體因果事實上說明的。但,其它學派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如『婆沙』卷二十叁說:

  「有執緣起是無爲,如分別論者。」 其它如「異部宗輪論』說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同計的九種無爲中有緣 [P216] 起支性無爲;南傳謂化地部東山住部皆計緣起是無爲。(『論事』六品二章。又漢譯『宗輪論』化地部執的九種無爲中也有緣起支性無爲;它也是分別論者之一)。所以這思想是大衆與分別說系的共義。『大毗婆沙論』只提到分別論者,或者表示著這思想是分別說系首倡的。他們說緣起是無爲的理由,如『俱舍論』卷九說:

  「有說緣起是無爲法,以契經言: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性常住。」 這是阿含經上的聖教根據。他們的見解;緣起與緣生是理與事的關系(不同有部說的因與果的關系)。緣起是理則,理則是常住不生滅的,可說是哲學的。緣生是事相,事相是生滅無常的,可說是常識或科學的。因與果都是在緣生事相上說的;緣起是貫通這因果事相的必然理則。說一切有者重在具體事實,大衆分別說者重在統一理性,按諸根本教典,二者是各得一體。若如大衆等所說的離因果事實外別有一種理性,這當然不當,難怪俱舍論主的抨擊。但若單只看到各各差別事實的一面,也是大不夠的;若無統一的必然理性,現在的此因生此果,何以見 [P217] 得將來的此因也必生此果呢?所以,佛說的理則性是不離具體因果事實,而又是貫通于一切具體因果事實上的普遍必然性,所以古人曾說它是非有爲非無爲。

  二、聖道支性無爲──除有部外,這也是大衆分別說系的共義(大衆等四部及化地的九種無爲中都有)。他是佛法兩大理性之一,佛在經中稱它爲古仙人道,與緣起法一樣的是具體因果的必然理性,不過它是指向于出世還滅的因果理性,也即是向上向解脫的行踐理性。

  叁、四谛無爲──這是把緣起支性無爲與聖道支性無爲綜合起來建立的。南傳『論事』第六品說東山住部執雲:

  「四谛是無爲。」 四谛法,釋尊在阿含經中也常說它「是真是實」,是「法住法界」,是常住的必然理則。它,可說就是緣起與聖道的綜合:苦集二谛是緣起,道谛是聖道,滅谛是緣起否定所顯,也是聖道的果。不過也有著不同;緣起與聖道二無爲,重心在說明因果的必然性;四谛無爲,如苦確實是苦,不可變易,是在價值上的確實性 [P218] 必然性的判斷。

  這叁種理則性的無爲,對後代的大乘思想有著很大的影響。不過,在學派中,叁者是各別發展的;這種思想,可以與真空論相合,也可以走上真常論。

  戊 道果之無爲

  上面曾說到,聖道在學派中有著各種不同的看法:有部認爲道是生滅有爲;而大衆分別說系的多分學者卻說是無爲的。他們思想的基本出發點,在于經中常說有爲法是無常變滅,可毀壞性,不可保性,不可保性終必歸于無的;如果說佛弟子們的努力修行,證得了戒、定、慧、解脫等的道,見修無學的道,還是有爲法,還是不可保性可毀壞性,將來豈不又要取消恢複爲凡夫嗎?佛法的道果都不是徹底究竟的道果了。這在一分學者如有部他們看來是不成問題的;聖道生起對治作用,對治了雜染痛苦,雜染痛苦沒有了,當然就是清淨安樂的;同時,畢故不造新,灰身泯智而入于無余依涅槃了。聖道的主要意義在于否定雜染,雜染否定了,無常、消滅,又有什麼關系?另外一分學者,以爲戒定慧見修無學道等, [P219] 若是有爲終須取消的,那麼,涅槃後沒有戒定慧等,豈不什麼都沒有了嗎?豈不空虛得可怕嗎?佛法的最高理想就是這樣嗎?所以,聖道應該是無爲常住的。佛教中一切空有的分歧,焦點都在此。從大乘佛法看,有的說聖道菩提是有爲無常的,但在無常生滅之中還是可以永遠相續下去。有的認爲必須有個貫通的常住者。這大乘學上的歧異,聲聞學派中早已存在著了。一分學者,重視了道的不可改性,說它是常住不生滅,于是有這些道果無爲的建立。

  一、定境無爲──定是戒定慧等的道支之一;雖有外道的邪定,但定必有所離(梵語離欲,就是定的意思)。外道的定雖不究竟,還是合乎道的意義。定境無爲,西北印的有部經部完全不談。『異部宗輪論』所說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本宗同義的九種無爲法中,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的四空處無爲;分別說系『舍利弗毗昙』的九無爲中同樣有這四種。化地部的九種無爲,不說四空處,而說有「不動無爲」。上面說過,四空處是從修道次第的定境安立的,其中就有不動的名義,如『小空經』即將「空、 [P220] 無相、無所有」叫做「行不動道、無相道、無所有道」;這不動,就是四空處。另有學者說,第四禅天離一切身行語行,舍念清淨,不爲身語行所動,故曰不動。所以這化地部的不動無爲,即總指四空處無爲,同時也可包括第四禅天在內。大衆分別說系定境無爲的思想,不是說定的本身是無爲,是說定境所證的,有所舍離而顯現的那一不動法是無爲。『中阿含』就常說禅心不動不熱,常住不變。這由離所顯的湛寂不變法,就是無爲法。有的學派說外道不能得定得神通,就是將這定境指明唯佛教的聖者才有,外道是得不到的。

  二、法住決定無爲──『舍利弗毗昙』的九種無爲中,有此二種。南傳『論事』第六品說案達羅四派同計「決定道是無爲」;可見這二無爲,在大衆分別說系中采用的很多。「決定」就是正性離生;(正性離生,古譯即爲正性決定)。這,有部說是在見道,離惑得無生時的境界。但大衆分別說系乃至現在錫蘭的銅鍱學者,都不說它是見道的境界,而移置在前面,與叁乘共十地的性地意義相近,有似于四加行中的頂位。龍樹『智論』就討論到頂、決定、無生叁名是同是異 [P221] 的問題,論中自有解說;不過依此可見正性離生是有著前後的诤論,不必盡如有部所說在見道位。『異部宗輪論』說菩薩「得決定道不退」的決定道,也就是這個。法住,也是修行過程中的一個位次,經說「得法住智」;『成實論』說,以聞思慧見諸法的必然理則,叫法住位。從此以後,實際修習禅定,就是決定道。法住道與決定道,二者都是在見道以前的事。有部以見道分凡聖,見道以前都是凡夫;大衆分別說系及成實論師等不然,見道後得初果,固然是聖人,見道以前,從聞思修慧得見法住理性,已經不是凡夫,也可以說是無漏的,即初果向的聖者(他們把初果向的時間拉長,不像有部的局在十五心)。所以見法住智得決定道,雖不是見道以後的聖者,但已超過了凡夫,已獲證到一種不可更動不可轉變不再退墮的無爲常住性,這就是法住無爲與決定無爲。

  叁、無漏智果無爲──依大衆分別說系所說,法住位決定道巳經是無漏了,不過現在就部派共許的普通的說法,見道以上的無漏來說。南傳『論事』十九品謂東山住部計雲: [P222] 「沙門道及果是無爲。」 沙門果性的擇滅當然是無爲,有部也共許。不過,東山住部更進一步的說:無漏的戒定慧解脫功德,是常住固定性的,是可保性的,所以是無爲。譬喻師也有這沙門果體是不可改性是無爲的主張。如『順正理論』卷六十七雲:

  「譬喻者說:沙門果體唯是無爲。……以諸有爲是可壞故,不可保信;沙門果體可保信故,唯無爲。……彼執無爲無有體故,無爲唯不轉爲相。」 這思想說:有漏道是生滅的,凡夫先依藉這有漏道修習;修到某種程度,可以引發一種高級的道,這道的本質就是無爲的了,而且是本來就存在的,不過從前不顯發,現在借有漏道把它引發了出來。正因爲它是常住本有,所以證得以後再不怕毀壞取消(新生的就必是有爲,有爲就要變壞)。這是從…

《性空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