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性空學探源▪P9

  ..續本文上一頁

  現在引幾個經來總結一下。『雜阿含』二九七(大空)經雲:

  「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是名大空法經。」 在十二緣起中,老死代表了整個生命流。經文從我與老死的相關上問:是我即老死(命身一)?還是老死屬我(命身異)?以緣起說,不但老死之我沒有,即我之老死也不可得;于是離我我所見。後代很多學派,都引此經以證明佛說緣起法 [P71] 空。又如一些經中常說:比丘得解脫涅槃時,外道問佛:涅槃了,「我」還去後世受生沒有?佛陀置之無記,因爲根本就沒有「我」,還談什麼後世受生不受生!可是,這意義也有放到色等蘊上明其生與不生皆不然的,如『雜阿含』九六二經謂:

  「如是等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又有些經中說:聖弟子們入無余依涅槃,魔王于其舍利中尋識,了不可得,終不見其往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去。同樣的,也可在色等蘊上說的。如『雜阿含』第九六二經說:

  「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複生分,于未來世永不複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又經中拿如木生火譬喻我,同時卻也反用以譬喻五蘊的寂滅無所從去。從這各種經文看來,根本佛教雖以我無法有爲基本論題,但在涅槃寂滅上,給予二者的看 [P72] 法是同樣的,平等平等,無有差別。

  我空法有的問題,說到這裏爲止,暫不作其它結論。

  第叁節 空之行踐

  第一項 空與禅

  上面說的從空諸行以觀無常、無我,是所觀境空;由觀無常、無我而得涅槃,是所證果空,這境與果之間的連貫,就是實行。與空相關的行持有定與慧兩種。體證空性的慧,雖如『雜含』叁四七經所說,可以不依四禅、八定,便能悟入而得解脫的。但空慧的發生,多少要依于禅定,這是大家一致的說法。至少須有最低的定力,如欲界的電喻叁昧,或者說初禅近分的未到定,方可發慧證空。同時,禅必定離欲,也與空同樣的有所離,有所否定,而可稱之爲空的;所以禅與空有關。 [P73]

  『雜阿含經』中雖也常見佛陀指示弟子要精進禅思,但究竟如何是禅?如何修?除了四禅以外,其詳細情形說到的很少。所以單依『雜阿含』,對于禅定是不易得到明確的觀念。至于『中阿含』,處處說禅定。『中阿含』以對治爲重心,故除持戒外,以禅定說得最多。對于禅定,雖『雜含』與『中含』都還是以慧說定,據定明慧的,但也可看到二者精神的不同:『雜含』中,如空叁昧、無相叁昧、無所有叁昧、真實禅等,都處處散說,重在真慧的體悟上,並且是相互融通的。『中阿含』已爲組織的說明,多論四禅、八定或九次第定,重在修行次第,重在禅定的漸離上,彼此間也多是差別的。這兩者精神的不同,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如大乘經中的種種深定,是繼承『雜含』定慧綜合的風格;另一方面,如小乘薩婆多部他們,分別定慧,忽略了真慧的禅定次第化,說定則專在四禅、八定上去詳細分析。

  又須說明者,佛世的修行方法,平易、簡單,觀察空、無我義,由一最低的定力引發真慧,斷煩惱而得解脫。不過弟子們根性不同,有的一修即得,有的須 [P74] 經各種次第;修時的下手處、得力處、注意處,彼此有異;由這種關系,佛弟子之間,對于禅定就有所議論。如無想心定,是阿難尊者所常說的法門。有一比丘想不自請問而從旁聽聞,跟隨了阿難六年之久,還得不到機會,結果只得自己請問;可見這種定在當時,雖可以是行者共證,但還不是普遍共知或公認的。又如那伽達多以四種叁昧,請問質多長者,長者未解說前,先問明這是否佛說過的,這也可見四種定之名稱,不是世尊常說的。又滅盡定與無想之差別,『雜含』中迦摩比丘答質多長者,及『中阿含』法樂比丘尼與拘絺那,都在辨論它的同異。而由滅盡定力,將來報得生天,是有色無色,甚至舍利弗與優陀夷大大的诤論起來。可見禅定與諸弟子自己修行所得的體驗有密切關系。只是禅定中身心的經驗,大體是可以共同的,所以後代的弟子們依之建立一種共認的次第組識。

  在佛弟子中,又可以舉兩個重要人物來談談。一、須菩提,『雜阿含』中沒有他的名字;『中阿含』則說他觀「此行真實空」,觀空第一、無诤叁昧第一;到『增一阿含』是更多見。在大乘經如『般若』等,他已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 [P75] 物了;他與東方的學派有關。二、離婆多,同樣的在『雜含』中無;到『中阿含』(譯作離伐多,或離越)才有,說他是坐禅第一。實則,他是佛滅百年時七百結集中的西方領袖。『瑜伽師地論』「本事分」修所成地,說佛爲颉利伐多說四種所緣,就是此人。很明顯的,他影響西北方的一切有系重禅學者,乃至影響到以禅爲中心而組織起全部佛教的大乘瑜伽學者。所以,禅定由佛弟子們修證體驗所得,依之而組織成爲佛教中一種嚴密體系的;它關系到後代的學派,也促成了後代叁界說組識的完成。

  這裏順便談談由修定得觀慧通達正理得解脫。一切有系謂依四禅、叁無色定,可以發無漏慧;而于四禅、叁無色定的本身,純從世俗立場去看它;這是定與慧的差別論。在經中也可看出,佛說禅定,不是單爲禅定而禅定。如四無色定,是依定中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無我、可厭患而證得。有部等,說依定中可以發慧通達真理證得解脫,定的本身不是慧,定境也不是解脫。如大衆分別說系,則是多少能把握空慧的次第禅定化,所以他們立滅盡無爲,或立四 [P76] 無色無爲,或立第四禅的不動無爲;這「無爲」固然不是究竟解脫,然有寂然不動的境界。如滅盡定,有部謂是叁果以上聖者爲止息受想等心的煩亂而修的,把它看爲純粹的禅定;而大衆分別說系等(『成實論』也是兼取大衆分別說之義的),則謂滅定也就是煩惱滅,是第八解脫;到大乘經,如『華嚴十地經』,則說此定是七地菩薩證入諸法甚深空理的定,這也是把禅定與空慧結合成一的。修定可以通達真理得解脫,大家是共同的;不過,有的在定慧差別的立場說,有的在定慧綜合的立場說,影響大小學派的思想分流。

  

  第二項 空.無相.無所有

  『中阿含』特重在禅的修行次第上,雖也談到空、無相、無所有,不若『雜含』之注重在所觀義上,所以留待下面再去說它。

  『雜阿含』講的修行方法,多爲觀無常苦,不限于空、無相、無所有。但以空義明常恒我我所之無所有,最後的體驗諸法真實,與空義有密切關系。『雜阿 [P77] 含經』第八十經說:

  「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 這說:能見無相、無所有,知見清淨而得解脫,必須以空義爲根本。固然也有經說空觀不究竟,但以空爲前提而入叁昧,更深刻的體驗真理,最後還是會歸于空。在佛經中,無相、無所有、無所得、無著、無住等名辭,意義都可以通用;但空字含義最廣,用之于實行的地方很多,故多以之爲前提,且爲歸結所在。空、無相、無所有的叁個名辭,究竟是一義?是別義?經中有時說有共同點,有時又說他有次第深淺的不同。質多長者答那伽達多,謂可通二面:可說是文異義異,也可說是文異義同。如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究竟是同是異?『雜含』中沒有明白說明;『中阿含』說是異的;後來的大乘經則解說爲同的。我以爲:這些定,最初下手的方法,或者彼此不同,最後所得的境界,實可歸于一致。而且是隨義立名,有時彼此的名稱也可以互相通用;所以經中有時說同,有時說異。不如此看,經中文義的多少出入,就無法了解。 [P78]

  現在將空、無相、無所有叁種叁昧,個別的解釋一下。一、空叁昧,『雜阿含』二叁六經這樣記載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叁昧禅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 佛贊歎空叁昧是高級的上座禅。至于空叁昧如何修法,則未見開示,不過佛從另一方面說:

  「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若眼識于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爲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學。……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間,眼識于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習。」 在行、住、衣、食之間,住空叁昧中,時時反省觀察自心,是不是生起惑染貪著,有則觀察空義對治它,無則心安樂住。這樣常修空叁昧,以達一切清淨。所以,空有兩方面的意義:一、專在義理上說,是體驗無我我所。一、在行爲上說, [P79] 則是于見色聞聲中不爲境界所系縛,離欲清淨,這是空叁昧的特色。不體驗無我我所,固然不能解脫;但在日常生活行動中,心不爲環境所縛而流散馳求,安住不動,確是佛法的一種重要目的。離欲清淨,不因環境而引起痛苦,就是空義。所以在「義品」中佛答摩犍提外道說:「空于五欲」;而摩诃迦旃延在『雜阿含』五五一經解說爲:

  「于此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是名空欲。」 又如摩诃迦葉修頭陀行,處處不爲五欲所轉,釋尊贊歎他爲「如空不著」。『雜阿含』所說的空義,都重在這離欲無系的空的實際修持上說;至于空理的觀察,反而說得少。佛贊舍利弗的入空叁昧爲上座禅,在『增一阿含』也有這同樣的緣起,但它的側重點就不同了。如該經卷四十一第六經佛說:

  「空叁昧者,于諸叁昧最爲第一叁昧。王叁昧者,空叁昧是。」 上座禅的空叁昧,贊爲最高的叁昧之王(後來大般若的佛入叁昧王叁昧,即出此)。爲什麼呢?于空叁昧中,觀察無我我所;一切諸行是不真實、不常恒空,因 …

《性空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