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性空學探源▪P16

  ..續本文上一頁理事的二谛,已不談聖人體證的境界了,已漸與後期有部的思想接近了。第四,正理論主敘述自宗的主張說:

  「于色諸和合聚破爲細分,彼覺便無,名世俗谛,猶如瓶等。……有和合聚,雖破爲多,彼覺非無,猶如水等。若以勝慧析除余法,彼覺方無,亦世俗谛。……若物異此,名勝義谛,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余,彼覺仍有,名勝義谛。」 『顯宗論』卷二十九有同樣的文句,『俱舍論』卷二十二也說有這種意思。這從認識的立場,說明所認識的法,可以分爲兩類:一是假名的,或如軍林瓶衣,在物的本身上分析,就要失其存在。這是假名法,就是世俗谛。或如水等,經過常識勝慧的分析,也不失其存在的;這一一法的真實自相,才是勝義谛。自相有的是勝義,假名有的是世俗,這二谛,全在假實的意義上安立。如是,與「一切法空非我爲勝義」者,到此始邈不相及。後代瑜伽者與中觀者诤論的依他世俗緣起 [P131] 也是勝義有的主張,就是承襲這後起有部學者的思想。古代的二谛論,都是從真妄或理事上安立的,就是我國從前的毗昙宗,還是說的理事二谛;古代,絕沒有在庸俗的心境上說勝義谛的,有部正統的迦濕彌羅毗婆沙師也還是如此。這並不是說假名與自相的分別是後起的;有部主張一切法最後的單元是實相有,一合相是假名有,這是他們固有的思想,但假名有與實相有並不就是世俗谛與勝義谛。把二者配合起來說,在婆沙以後。

  圖片

  

  上面說的,都是總 #PAGE 132> 依有爲無爲的一切法而安立的二谛。另有些學者,如經部師,則專在緣生有爲法上安立二谛。這思想也很有意義。無爲,在佛陀是約一切法的寂滅不生而說的,它只是一切法的否定;所以唯是一切有爲法,才是有的,才可以安立二谛。無爲是法的常寂理性,雖也稱之曰「法」,而實是非有的寂滅。在思想此較純樸的經部師,重視佛法的根本,所以專在有爲法上安立二谛。如『順正理論』卷五十八,敘述上座室利邏多計雲:

   「又彼(上座)自說二谛相言:若于多物施設爲有,名爲世俗;但于一物施設爲有,名爲勝義。又細分別所目法時,便失本名,名爲世俗;若細分別所目法時,不失本名,名爲勝義。」 這還是有宗之流的假實二谛;經部出自有部,所以還是采用有部的假實二谛。不同的:經部認爲無爲是有爲的否定,沒有實在性的,于是安立二谛時,專談有爲的苦、集、道叁谛,如『順正理論』雲:

   「上座作如是言:叁谛皆通世俗勝義。謂一苦谛,假是世俗,所依實物名爲 [P133] 勝義。集谛、道谛,例亦應然。」 苦集與道,雖有染淨之別,其爲有爲則無不同;所以叁者的自相有者是勝義谛,假名有者是世俗谛,都可以通于二谛。滅谛呢?論文接著說:

  「唯滅谛體不可說故,同諸無記,不可說有。」 外道問佛「世間有邊無邊」等的十四個間題,釋尊都置之不答。爲什麼?因外道問的「世間」、「如來」、「命」、「身」,意許著我我所;佛教根本否認其存在,沒有的法,怎能說其如此如彼,所以「無故不記」。無爲法,在經部看來,只是有爲的否定,同十四無記法一樣的根本沒有,連「假有」也談不上,只是名字安立而已。假實都不可說,所以是二谛所不立的。這思想很近于理事二谛;理事二谛,或以滅谛爲勝義,余叁爲世俗;或以法空無我爲勝義,四谛爲世俗;都將不可得的空寂理性與一般法相對起來,作另一種看法。現在,經部將滅谛當作空寂理性,置之有爲的勝義世俗以外,其觀點豈不與理事二谛說的相近嗎?

  『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二(攝事分,即雜阿含摩怛理迦)也有與這思想類似 [P134] 的一段文。論文在討論初果聖者「見法知法」,所見所知的是什麼法?謂有有爲法見與無爲法見的二種;這樣談到了有爲的二谛:

  「有爲法見者,謂如有一于谛依處及谛自性皆如實知。雲何名爲谛所依處?謂名色及人天等有情數物。……雲何世俗谛?謂即于彼谛所依處,假想安立我;……又自稱言我眼見色……乃至如是壽量邊際;……當知此中唯是假想,唯假自稱,唯假言說;所有性相作用差別,名世俗谛。雲何勝義谛?謂即于彼谛所依處,有無常性,廣說乃至有緣生性(可例加「有有爲性,有寂滅性」等)。」 于名色──蘊處界等有情活動具體法(谛所依處),從其和合假聚的我我所園林等、我眼見色等假名法的意義,叫「世俗谛」;從其緣生、無常、無我、空寂理性的意義,叫「勝義谛」。這二谛,也同經部在有爲法上安立的,不過是理事二谛,不同經部的假實二谛。同時,經部以具體事的假實安立二谛;瑜伽將事上的假名立爲世俗谛,勝義又建立在無常等理性上,各向一邊安立去了,把這事上可 [P135] 認爲實相的蘊處界等法(名色),置而不談,只叫它做「谛所依處」,爲安立二谛所依的,本身卻不是二谛(也可說隨二谛攝)。二谛,是約法上的兩種性質分的,法的本身則不談二谛──這都是有爲法見。無爲法見者,論雲:

  「無爲法見,謂即于彼谛所依處,已得二種谛善巧者,由此善巧增上力故,于一切依等盡涅槃,深見寂靜,其心趨入。」 善巧二谛,見一切法寂靜,體悟到涅槃智,叫無爲法見。可以說,有爲法見即法住智,無爲法見即涅槃智。這在二谛外另立無爲法見,說勝義谛只是有爲法的理,此外深入涅槃智的時候,有著一種更深刻更高級的理境在,很可以引發出叁谛的思想。這樣比較考察之下,各家所說的勝義谛,或是世俗法的實在,或是世俗法的否定,或在世俗法否定之上別有更深刻的建立;它的不同,將要影響到後代勝義空勝義有的見解的不同。

  這種種二谛說,都只是一重二谛。一重二谛,在正理論師是感到困難的。因古代說的是理事二谛,現在說假實二谛,與之相違;今說是勝義的實相法,多分 [P136] 是事,在古說中還屬于世俗。經部師曾力予批評,依有部見解,五識都能緣得法的自相;就是意識,在現量正確的時候,也能緣得法塵自相;自相有的就是勝義,就應都能見得勝義谛!凡夫既見到勝義,爲何不得解脫呢?經部師反對有部說:凡夫所見是有錯誤,不能盡見實在的!正理論師的假實二谛,于實相立爲勝義,卻不承認見勝義可以證聖,爲會通此違,在卷五十二裏說:勝義谛的實在法中,有自相共相二種:凡夫六識,只能見法自相,須進觀其共相理性,才能引發聖道,得聖智。這樣與理事二谛貫通一下,才把困難勉強解決了。因此,單純的假實二谛,是不足以分別凡聖的。到了成實論主诃梨跋摩,他學過有部,學過大衆部,又采取經部的思想,出入諸家,另成系統,調和各種二谛論,立爲二重二谛。其第一重,如『成實論』卷十一說:

  「又佛說二谛:真谛、俗谛。真谛謂色等法及泥洹。(論立色、香、味、觸、心、無表色、涅槃七種,爲一切法的實在單元)。俗谛謂但假名無有自體,如色等因緣成瓶,五陰因緣成人。」 [P137] 這是假實二谛。色等七種實在單元是勝義,假合的人或柱是假名的世俗。同經部有部所說的一樣。不過,他又說:常人只見到和集的假相而已,不能見到實在的勝義;能夠見到七元實在法,已經是滅假名而得無我見的聖者了,這已克服了有部的困難了。其第二重二谛,如論卷十四說:

  「五陰實無,以世谛故有。……第一義者,所謂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又見滅谛故,說名得道,故知滅是第一義有,非諸陰也。」 五蘊都是無自體的;上面第一重說的勝義有自相,只是世谛之有,非真勝義。真勝義谛是空無所有的,是四谛中的滅谛;要見滅谛理,得了聖道,才是真見勝義。這與有爲(苦集道)無爲(滅)安立的真妄二谛論相合。二重二谛,綜合了假實、真妄兩對二谛,采取經部之說而超越之,更與大衆系的思想貫通,安立第二重。二重之中,五蘊諸法說是實有單元,今又說是俗有真空。滅谛(泥洹),說是勝義有,又說是空無所有,不相矛盾嗎?不,這二重是約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見地說的;在較初步的認識上(以法心滅假名心),可有一種勝義與世俗;在更 [P138] 進一步的階段上(以空心滅法心),可以又得另一種見解。他把諸家之說,貫串在一個曆程上。在聲聞佛教裏,『成實論』是一個綜合諸家而很出色的思想。

  聲聞教中,在法上安立的二谛,總不出上述的幾種。不過,另有一種約慧安立的。所取境,必有能取的智;智不同,也影響到境;所以可以依智來安立二谛。如『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說:

  「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谛。若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勝義谛。」 又『俱舍論』卷二十二引證經部先軌範師所說的二谛論,也是約智安立的。如雲:

  「如出世智,及此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谛;如此余智所取諸法,名世俗谛。」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屬于聲聞藏,但不是四阿含所有的;應是西北方聲聞學者綜合各種思想的作品,與經部近。先代軌範師,是以經部而折衷毗昙的學者。 [P139] 所以,二者都屬于西北印一切有系的思想,但見解上也略有不同。『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以爲凡是法住智所緣的,都是世俗谛;不但一切差別事相,就是通達緣起的普遍理則,也還是世俗谛。不問所通達的是理是事,只要是安立名相的法住智所緣,皆屬世俗;非安立的涅槃智,所緣的內證離言法性,才是勝義。這是綜貫理事與真妄的二種二谛。這二谛,都是聖者境界,涅槃智境固無論了,法住智最少也須具聞思慧才能得到,絕非常人可了。不過在賢聖智境的知解與證會的不同,分爲二谛;可名曰離言依言或安立非安立的二谛。先軌範師,以出世無漏根本智與後得智所緣的都是勝義,包括了聖者所通達的理和事。凡夫與聖者俗智所緣的,叫做世俗。如…

《性空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