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性空學探源▪P29

  ..續本文上一頁,法能生法,法能滅法,……一切所有皆歸于空。……法法相亂,法法自定。」 這是對緣起因果法的生、滅、動、靜,給予直覺的觀察;意義深長,很值得注意。存在,是緣起法的相依相待;因果法的生滅動靜,都是自他兩面的。一面看,法法是相動相亂的,沒有他法,自己不會動亂起來;就是要靜止,也是有他法給予力量的,故是相靜相止。另一方面看,又是不相動亂的,法法各住自性,靜止在自位上,互相動亂不到的。一面是自動自靜,一面又是他動他靜,最好舉個例子來說。如叁枝槍,交叉架立著,一面看,叁枝槍各有一分力量,才互相依倚架立起。另一面看,這枝槍還是這枝槍,那枝槍還是那枝槍,力量對消,各不相犯。還是各住本位各持自體的。因爲從緣起法的相互關涉,與法法的相續保持自身 [P251] 的傳統性,法爾是有這兩面性的。動靜如是,生滅也如是;法法各住自性,不涉于他,所以是自生自滅;但離開了他法因緣,卻又不能生不能滅,故又是他生他滅。這不是詭辯,緣起法的面面觀,確是如此。有部說,法的自體有作用;經部說,用是緣起和合的,但有因果,實無作用;現在『增一阿含』的思想,是綜合而超越了他。法法一面相互依待,一面又是各各獨立。這從緣起以顯示諸法的各獨與相待二性,是從直觀中去體認事事物物的緣起網的自他無礙,動靜無礙,生滅無礙,緣起大用宛然,而當體的實動實靜實生實滅又了不可得;這是極其深刻的真理。就是後代賢首家六相十玄的事事無礙法界觀,也可說與此有關。

  從緣起出發而明實在生滅動靜不可得的,在『雜阿含』有『勝義空經』。經中說有情六處,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皆緣起不實,而顯示勝義空。這思想,『增一阿含』中好多地方都在引申發揮它:如「非常品」雲:

  「眼起時亦不知來處,若眼滅時則滅,亦不知去處。無有而眼生,已有而眼滅,皆由合會諸法因緣。……名爲空行第一之法。」 [P252] 這從依因緣生滅,而悟入起滅無從,名爲空行第一之法。緣起諸行是空相應的,這『雜阿含』中已經說過,不過還很隱晦,不如這裏明顯。又『增一』「六重品」雲:

  「因緣而有,此亦假號。要前有對,然後乃有。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 因緣法,皆是因果關系相對相待而存在的,故都是假名不實。如鑽木求火,須有二木相鑽的相對關系,才能生起火來。同時,「火不從木出,亦不離木」,說明因緣相待不離因緣,而又不即因緣的深意。這是對『勝義空經』更深刻更明顯的發揮。『增一』「力品」對勝義空經更直接的發揮說:

  「(六入)非我,亦非彼有,亦非我造,亦非彼爲,乃從無有中而生,已有便自壞敗。亦非往世今世後世,皆由合會因緣……皆悉空寂。」 這裏特別指出,因緣法雖依待因緣而有,但是果性並不就是屬于因性(「彼」,指因性)。「非我造,非彼爲」,說明因果的不在自我執著中。如是一切法都是 [P253] 因果關系,非此非彼,發揮之下,自然而然的要達到法空的結論。而且說明諸法「從無中而生,生已便自壞敗」,正是發揮勝義空經生無從來滅無從去的思想。最後,總結說一切是因緣的,所以一切本來空寂,空是假名的,假名是空的。這是依『雜阿含』『勝義空經』六處中心的緣起觀而發揮的,顯然可見。

  『勝義空經』,本是部派共誦的。「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經文,有部的解釋,是說的世俗假名法;勝義法體是各各恒住自性,前後一如,既沒有「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生滅現象,更不能說是空寂的。經中說空,是說五蘊勝義法中無有我性,並不是五蘊空寂。經部也誦此經,他不許現象諸法是有實作者,有實作用,而以因果諸行的「界」是真實;他認爲因果假名的背後,有因果界的實性,所以也不能達到諸行皆空的思想。所以在「名」「用」「體」這叁者中,有部注重在體上,只說假名,而體用皆實;經部說名與用都是假,而體(因果諸行之界)是實。現在大衆系了解因果的相對性,不即不離,不離開這現象去另求實在,到達了名假用假而實在體性空寂不可得。它與有部經部不同,是立足在現象 [P254] 上的;一面從緣起明空,一面從無常門而進入空門;對于釋尊本教,無常故無我、無我故空的體系,確能圓滿的繼承著。

  上面解說了依據『勝義空經』,從緣起論的立場安立空義,現在談談從認識論的立場去安立空義。

  在認識論上,說明所認識的不真實而歸于空,這是『雜阿含』『迦旃延真實禅經』就已經有了的思想。『中阿含』卷二十六又繼承發揮它:

  「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計地即是神已、便不知地。……計一切即是神已,便不知一切。」 地(經中曆說四大及四空處)本是一種定中的所觀境;只要對這定境的地,取著地想,這地就成了我(神)所取著的,就是錯誤的我執,一切對象的真相,就都被我執蒙蔽而不能了達。這我,顯然不是薩迦耶見所執的我;于法取相之我,不就是法我嗎?『金剛般若』所說的「若取法相者,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不正是這個意思嗎?到了『增一阿含』,就直接從正面去開示,如「勸請品」雲: [P255] 「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複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 這意思說:認識了對象的空無所有,便不執著一切法想,于是悟入無相而般涅槃。這裏特別以「無相」來顯示涅槃,是多麼重視認識論上的空義。由此可以知道,依緣起論顯自體空,與依認識論顯所取空,在阿含經中是綜合的。

  空、無相,是說所認識的體性不真實;反面,也就是說緣起現象的存在是假名的。以假名說緣起,『雜阿含經』本就開示過。了達一切諸法唯假名,就可以成就「無诤行」。無诤的本義,是說語言名稱的缺乏確實性固定性,了知它是假名如幻,不應固執。這在『中阿含經』已經被重視了。如卷四十叁說:

  「隨國俗法,不是、不非耶,……此法無诤。」 無诤是建立在假名上,所以與空義有密切的關系。傳說須菩提尊者是無诤第一,『中阿含』明無诤行的時侯就贊歎他說: 此行真實空,舍此住止息。 [P256] 須菩提尊者,能夠舍離「此」語言戲論,安住無诤(止息),就是行真實空。無诤就是空,不是很顯然的嗎?這意思,『增一阿含』「須陀品」有著解釋:

  「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也。……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 有名言,是生死法,就有生死始終;無名言,是涅槃法,一切生死始終皆無。這說明了涅槃的離言無诤。假名是空的,空是假名的;能夠了達空性的假名離言,就可以安住無诤,也就可以獲證涅槃。所以空的假名,不但可以安立緣起世間,也可以經過無诤的修證,走向解脫還滅,而獲得離言涅槃。

  唯假名的思想,不但是在顯示假名不實,而且是從名言的隨方域而變異、無固定性上說明的。後代大乘所共同應用的「名義互爲客」無固定性的思想,即從此而來的。諸法唯名的思想,大衆系中東山住部即有明確的發揮,如它的隨順頌說:

  「若世間導師,不順世間轉,佛及佛法性,誰亦不能知。雖許蘊處界同屬一 [P257] 體性,然說有叁界,是順世間轉。無名諸法性,以不思議名,爲諸有情說,是順世間轉。由入佛本性,無事、此亦無,然佛說無事,是順世間轉。不見義無義,然說法中尊說滅及勝義,是順世間轉。不滅亦不生,與法界平等,然說有燒劫,是順世間轉。雖于叁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說有情界,是順世間轉」(入中論卷二)。

  總結一句,空義,從體性上說曰「空」,從認谶上說曰「無相」,從名相上說曰「離言無诤」;能體悟空的無相無言,就能超越生死世俗的有相有言,而達到涅槃解脫了。

  

  第叁項 見空得道

  得道就是初果見谛。中國向來傳說,聲聞學派中有著「見空得道」與「見有得道」的不同;其實,這就是「四谛漸現觀」與「四谛頓現觀」的不同。『成實論』卷叁、『順正理論』卷六十叁,對這問題都有所說明。四谛漸現觀,以爲先 [P258] 觀苦谛,然後觀集谛,見苦時不見集,漸次證見,所以叫漸現觀。四谛現觀完滿,就是證得初果;以前的現觀苦集滅前叁谛時,只在見道位中。四谛頓現觀,以爲將四谛作一種共相空無我觀,所以一念智生,就能夠一了百了,頓下現觀四谛,證得初果,所以叫頓現觀。在學派佛教中,這自來是一個诤論,兩說各有其聖教的證據與充分的理由。漸現觀的,先收縮其觀境,集中于一苦谛上,見苦谛不見其它叁谛;如是從苦谛而集谛、而滅谛、而道谛,漸次證見,要等到四谛都證見了,才能得道。頓現觀的,對四谛的分別思辨,先已經用過一番功夫了,所以見道時,只收縮集中觀境在一滅谛上;一旦生如實智,證入了滅谛,就能夠四谛皆了。總之,四谛頓現觀是見滅谛得道,四谛漸現觀是見四谛得道。見滅谛,就是見得寂滅空性;所以四谛頓現觀的見滅得道,就是見空得道;與空義關系之密切,可想而知了。

  主張四谛頓現觀的,據『異部宗輪論』說,是化地部執。同時,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本宗同義說:「以一剎那現觀邊智,遍知四谛諸相差別」, [P259] 也是主張頓現觀的。現在只說說南傳分別說系銅鍱部者的『解脫道論』,及漢譯『成實論』的兩說。他們的見地,雖還有不如大乘見空得道的地方,但已經是很相近了。

  『解脫道論』純粹是依修行的過程──戒定慧的次第而組織的。第十一卷、十二卷說明慧的時侯,就談到這頓現觀見滅得道的問題。他說修慧的次第,先觀蘊處界等,得到「觀善巧慧」;接著,論雲:

  「一切色以無常廣觀;以廣觀苦…

《性空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