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性空學探源▪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有而即空,空而即有的,雖說有而歸結到空,是空宗。依著此項原則,在認識論上,「緣有故知」是有宗,「無實亦知」是空宗。在因果依存的現象論上,「假必依實」是有宗,「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是空宗。此等空有分宗的差別,在大乘中充分發揮;而思想的根原,早已在阿含經與毗昙論中顯出他的不同。所以對于空義的研究,雖應以「大乘空相應經」及『中觀論』爲中心,但能從阿含及毗昙中去探求,更能明確地把握空與有的根本歧異,更能理解大乘空義的真相,不被有宗學者所惑亂。本論就是想在這方面給以概略的研究。

  

  第二節 空有之關涉

  第一項 依有明空

  [P7]

  一提到空,便關連到有;佛法不能不談空,佛法也就不能不說有。無論說的是實有、幻有或(中國說的)妙有,總都是有;所以要明空,應該依有明空。依佛法,修學的程序,應該先學「有」。這不是什麼「先學唯識,後學中觀」的先學有,是說對于緣起因果法相之「有」,必須先有個認識。從否定虛妄的空義說,絕不能離有去憑空否定,必在具體法(有)上去勘破一般人的錯誤認識。從深入法性的空理說,這空理──空性,也必需在具體法相上去體悟它。聲聞乘經說的「諸行空、常空、我空、我所空」,不都是從具體的「行」(有爲法)而顯示空的嗎?就是大乘經,如『般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也是從具體的五蘊法上照見空的。行從佛法的修上說,要離邊邪,就必須拿正確的行爲來代替,不是什麼都不做就算了事。要解脫生死,必須先有信、戒、聞、施等善行爲方便,也不是什麼都不要。所以無論是理解、是行爲,從有以達空,是必然的過程。『雜阿含』叁四七經說: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P8]

  先有通達緣起法相的法住智,然後才能證得涅槃智,這是必然不可超越的次第;超越了就有流弊。一般學空的無方便者,每覺得空義的深刻精微,而對因果事理的嚴密、行爲的謹嚴,反以爲無足輕重,那是大大的錯誤了!

  

  第二項 知空不即能知有

  一般以爲能理會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便算是不忽略有,善于知有了。凡是正確的從空明有,當然能夠體會到性空緣起的無礙不相沖突的。但明理並不就能達事,體空也不就能知有。如桌上的瓶,如確乎是有,我們觀察它是因緣和合的幻有,是無常、無我、無自性、空的;雖空而緣起假瓶的形色、作用還是有的。這樣的依有明空,是緣起性空無礙;可是,桌子上到底是不是有瓶?是怎樣的有?甚至那邊屋裏是不是有香爐等等,則須另用世俗智才能了解,不是明白了總相的空理就可明白事相的一切有。佛弟子周利盤陀伽,證了阿羅漢果,對于空理不能說不了達,了達的也不能說是錯誤,可是他不能說法,因爲缺乏了知 [P9] 有的世俗智。多少講空者,說到性空不礙緣起,以爲什麼都可以有,而不注意事實。結果,空理盡管說得好聽,而思想行爲盡可與那最庸俗最下流的巫術混做一團。所以究竟是有沒有,究竟有何作用,究竟對于身心行爲、人類社會有否利益,究竟障不障礙出世解脫──這些問題,不是偏于談空所能了解的。

  根本佛法與後來的一分大乘學者,有點不同。佛說,必須先得世俗法住智,對緣起法相得到正確認識,然後才能體驗涅槃的空寂。但有些學者,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俗,下手就空,每每爲空所障,偏滯于總相空義,不能善見緣起,往往流于懷疑或邪正混濫的惡果。應該記著:知空不即能知有,空並不能證明有的正確與否。

  不過,佛法的知有,不是要知道世間一切的有(能知道當然也好),主要在對無始來的生命緣起有個正確認識。明白了這樣的有,依以通達空性而證解脫。至于菩薩的無邊廣大智,及世間的一切事物,即使不知道,並不障礙解脫。佛法在因果緣起上所顯發的空理,是一種普遍的必然理則,所以說無常,必普遍的說 [P10] 「諸行無常」;說無我,必普遍的說「諸法無我」;說空,必普遍的說「一切法空」。這如哲學上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它遍于一切法,一切法都不能違反它。能體驗得這個必然理則,就能解脫,所以對其他問題,「不要故不說」。從有情自身出發,直捷地求解脫生死,並不需要知得太廣大。至于菩薩的廣大智,遍學一切法門去化導衆生,則那就要有世俗智的善巧了。空有空的意義,不容許誇大了去包辨一切、解決一切。

  

  第叁項 沈空滯寂

  有人說:佛法講空太多,使人都沈空滯寂而消極了,所以今後不應再多說空了。實則,空與沈空滯寂是有些不同的。沈空滯寂,本是大乘對小乘的一種批評。到底小乘是不是開口閉口講空呢?事實上大大不然。不要說一切有部,就是談空知名的成實論者,及大衆系他們,也大分還在說有。說有盡管說有,始終免不了落個沈空滯寂的批評,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爲他們從無常門發,厭離心深, [P11] 既缺乏悲願,又愛好禅定,于是急急的自求解脫,甚至法也不說一句的去住阿蘭若;這才真正的沈空滯寂。這種消極,並不是說空說壞了的;相反的,大乘的說空,就是要對治這般人的。因爲空重知見、重慧學,可以改變這些偏重禅定的人。沈空滯寂,絕不是空病,病在他們對于有的方面用心偏失──悲願不足,偏好禅定,急求證入。經中說的阿蘭若比丘或辟支佛,就是他們──從自心清淨解脫上說,獨善也大有可取,不過不能發揚悲願而利濟世間,不足以稱佛本懷吧了!悲願較切的聖者們,依于空,不但消極的自己解脫,還注重弘法利人;空、無我,正可以增長其同情衆生痛苦的大悲心,加強其入世的力量。大乘批評小乘不能善巧用空,缺乏世俗智,所以一入空就轉不出來了。大乘善用空者、不沈空滯寂者,還是這個空。所以沈空滯寂,不是空的錯誤;空是不錯誤的,只是他們不能領會佛陀中道的意趣,還不能實現菩薩的甚深空義。所以,沈空滯寂與惡取空不同,惡取空是對于空的謬解,不但不成菩薩,也不能成聲聞賢聖。

  說到這裏,我們應該特別認清:第一、說空並不就會使佛法消極;第二、只 [P12] 求自己解脫而不教化衆生則已,要化他,就不只是明空而已。空固然是佛法的要旨,但須與其它一切事相配合起來的。單談理性,不與實際行爲相配合,空是可能會沈空滯寂的。不只是空,專重真常妙有的理性而忽略事行,也還是一樣的要沈滯消極。獨善與兼濟的分別,不在于解理,主要在于行爲的不同。

  

  第叁節 空義之研究

  對于空義,第一、不要站在宗派見解上來研究。空是遍于佛法的特質,大家都在說空,並不限于什麼叁論宗或應成派的。各方面說的有所不同,我們應該抉擇而條貫之,攝取而闡發之,使它更接近空的真義,不要形成宗派與其它宗派對立起來。到底是佛法,即使空得不徹底,總還有點空的氣息,總還是佛法,不要以宗見來排拒一切!

  第二、佛乘的空義,本以生命爲中心,擴而至于一切法空。一切法空,空遍一切法,依以明空的有,也就包括一切法了。這「有」的一切法,爲對于有情而 [P13] 存在的世間,善惡邪正不可混。而事相,古人大都于現實時空而說的;世間以爲有,佛也就以爲有。可是這有的一切,是不斷在隨時代而進步改變的。歐陽竟無說:「闡空或易,說有維難」。具體事實的條理法則是難得知道的,何況還要與法性空相應!說有實在不易。對這具體的有,必須在不礙空義中,另以世間的智光來觀察他。現代各種學術的進步,對「有」的說明是更微細精確了!學空的人,應該好好的注意采用。『雜阿含經』叁七經中佛說:

  世間與我诤,我不與世間诤。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

  佛法的目的,並不在與世間诤辯這些有的現象,而是在這有的現象上去掘發其普遍必然的真理,從智慧的證知去得解脫。所以我們研究佛法,應該注重他的思想原理,借現代世間智者以爲有的一切事物,相應而闡發之,這才能使佛法發生新的作用。

  第叁、古德雖極力說明性空的不礙緣有,但實際是對于有發揮得太少了!大 [P14] 都依有明空,忽略反轉身來,從空去建立正確合理的有──一切實際的思想行爲。今後應該在這方面特別注重發揮;否則空者忽略有,而談有者又不能圓解空義,使佛法不能得到健全的開展,汩沒佛法的覺世大用。 [P15]

  第二章 阿含之空

  第一節 總說

  第一項 阿含爲空義之本源

  『阿含經』是從佛陀展轉傳來的根本教典,空義當然也是以阿含爲根源。有些學派,因對阿含的看法不同,影響到他對于空的看法不同;阿含對于「空」的重要,可見一斑了。處在現今,要想對于古典的阿含,得個圓滿的認識,本是很困難的。假使我們願意在觀察各種佛教的發展情勢中,彼此同異的比較中,時時回過頭來注意這根本教典,從本教去觀察發展的佛教,那將會別有會心;將發現多少學者在發展流衍中數典忘袓,把阿含都忘記了。那麼,我們在研究空的時候,是應該怎樣的注意到這根本教典阿含中的空義。 [P16]

  聲聞學者或明我空,或明法空,思想都直接出于阿含,這是不用說了。就是大乘學者,如龍樹、無著他們所顯了的空義,也有出于阿含的。如龍樹『中論』裏,引『虛诳妄取經』及『化迦旃延經』以明空;『十二門論』引『裸形迦葉經』以明空;『大智度論』叁門中的空門,全引阿含;四悉檀中的第一義悉檀,即根據『小部』的『義品』(『智論』譯爲『衆義經』)而說明的。無著師資的『瑜伽師地論』,不但「聞、思地」都依據阿含,「菩薩地真實義品」所引的叁種經,除『轉有經』而外,「義品」與『迦旃延經』,也都是出于阿含的。阿含是古代大小乘學者的共同依據,空義有一切理論的共同本源(有人說阿含明有,那是很錯…

《性空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