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性空学探源▪P13

  ..续本文上一页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对法论者(阿毗达磨论者),其它的只可称为分别论者。毗昙几乎成了他们一派的专名,那是更狭的了。中国古代所谓的毗昙宗,『大智度论』三种法门中的毗昙门,都是指狭义说的。

  佛弟子们所造的一切论典,我在「印度之佛教」中,把它分为舍利弗毗昙与迦旃延!8句勒两系。 [P103]

  图片

   ┌─说一切有系─────────六分毗昙

   │ ┌─海南系───七部毗昙

   上座(舍利弗毗昙系)─┼─分别说系──┤

   │ └─大陆系─┐

   └─犊子系─────────┴─舍利弗毗昙

   大众(迦旃延!8句勒系)─────────────────!8句勒

  

  两系的作风不同:毗昙是在『杂阿含』中选出几个论题,如蕴、处、界、谛、缘起、道支等,对一一法的自相、共相、相摄、相应、相生等,加以深细的分析;以「法」为对象而作繁密的分别,叫阿毗昙。从六足、『发智』到『俱舍』、『正理』等,都是这个作风。!8句勒,依『智度论』说,在印度也是有大部典籍的,只是没有传到中国来。现存大藏中的『四谛论』,引证有「藏论」,这即是『!8句勒』(「!8句勒」,此云箧藏),所以可约略考见它是以四谛为组织的。要约而不事推衍;对一切佛法,最初就有整个的组织。『成实论』的四谛分章,也是这一系的作品。我们现在都把它包括在广义的毗昙中来考察。又,从一切有部分出的经部,不信毗昙为佛说,诵有自称为佛说的摩怛理迦,这是解释经(法)的 [P104] 。但不是逐句注释,是对结集的经典,考察其大纲要义,明教意,通血脉,示宗要,性质与毗昙不同。这也是声闻学者的一种论述,现在也把它包在广义毗昙中。又『瑜伽师地论』,虽说是大乘论典,但其中除本地分的菩萨地与抉择分外,其余各地各分,都是以经部义而折衷于一切有部与分别说系的,不出声闻藏论议的范围,我们还是把它放在这里顺便说明(大乘不共义,别谈)。『发智』等毗昙,有部说是佛说的;『摩怛理迦』,经部也认为是佛说;这虽有其传承上的某种渊原,以今论之,明白是佛弟子的制作。又声闻学在印度佛教灭亡之前夕,还在流行,大部的制作如『俱舍』、『正理』等,在佛灭千年左右,还有新新不断的产生,这可能要受到大乘的影响。但声闻学者关于空有的基本见解,是早已固定,其思想体系,仍可说是佛之三、四百年前后完成的。所以,我在这里也引述到它。

  声闻乘的部派多,论典多,见解也多。以从空到有的意义来观察,玄奘三藏曾有六宗之判。 [P105] 一、我法俱有宗───犊子本末五部及说转部(经量本计) 二、法有我无宗───说一切有部 三、法无去来宗───大众分别说系及经量部 四、现通假实宗───说假部 五、俗妄真实宗───说出世部 六、诸法但名宗───一说部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佛灭后,声闻学者有主张我空法有与我法皆空的二种;论中又谈到犊子系的我法皆有。所以我国古代,有判为「我法俱有」、「我空法有」、「我法皆空」的三宗的;奘师的六宗,即本此而增立的。因为「法无」的范围,大有出入,于是详列为「法无去来」到「诸法但名」的四宗。又『顺正理论』卷五十一及『显宗论』卷二十六,也有类似的说明: 增益论者,说有真实补特伽罗及前诸法(犊子系)。分别论者,唯说有现、及过去世未与果业(饮光部)。剎那论者,唯说有现一剎那中十二处体 [P106] 。假有论者,说现在世所有诸法亦唯假有。都无论者,说一切法都无自性,皆似空花。 只要在这五论中的第一与第二之间,加上说一切有部自己,也是六类,与奘师所分大致从同,不过也互有缺略。如饮光部之分过去业为有无二种,为奘说六宗所不摄的;而奘说的俗妄真实宗,又为『正理』、『显宗』所未论及。声闻学者对「假有」与「都无」,是有不同的看法,假有还可以有,都无则一切没有。『婆沙』称都无曰空花外道,意许着大乘性空论者,及接近大乘见的一分声闻学派。

  这六宗、三宗、或五论,大致可以总摄一切声闻佛法对空有的看法。大体可以看到一切佛法在向空发展;六宗、五论虽不必当作从有向空发展的过程看,但在空有两极端中向空进展的大趋势,是确然如是的。

  

  第二项 空义之开展

  空是释尊根本佛教的要旨,在佛弟子的体验思辨中,天天昌明起来。但从另 [P107] 一观点看,有,也是在天天开发光大之中。空与有,是相对安立的,谈空就必说有。佛法是空有俱说,而且求其相成而不相碍的。只是弟子们,在发展中,对空有的含义不同,因有种种学派。释尊的教授教诫,本以实际修行为主,不骛空论的,所以没有什么组织的作品。就是佛灭百年七百结集中的诤论,也还在律行;最初支派的分裂──化地、法藏、饮光他们,也还是因律而分化的。这要到有部迦旃延尼子、经部譬喻师,及托始迦旃延的多闻分别部等之后,理论才大大的开发。所以论典的组织,可说是阿恕迦王以后的事情。现在谈空,当然也必说到有,不过不是名相分别的有,只是一种总义,可以说是空有双方开展中的一种要义的观察。

  

  第一目 经说之综集

  对释尊各处散说的空义,把它综集起来,这是后代佛弟子们必然要做的工作。且引二论来说:第一,『舍利弗毗昙』卷十六「道品」云:

  「何谓空定?……以我空,我所亦空。……复次,空定,六空:内空,外空 [P108] ,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何谓内空?如比丘一切内法若一处内法思惟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余五例此)。」 这六种空,不是释尊一时说的,是从阿含中各处综合来的。如内空、外空、内外空,出于『中阿含』『大空经』。空空,是重三摩地(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的第一种。大空,即是『杂含』与『中含』『大空经』所说的大空。第一义空,即『胜义空经』所说的胜义空,虽有六种空,而所以空的道理,同样是「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只是空的对象不同而已。大空,龙树『大智度论』说声闻学者解释作十方空,大乘是涅槃空。但在阿含经中,都还未见其义。

  又说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论』第八卷(卷一0四同),说到十种空:

  「复次,萨迦耶见是十种空近所对治,所以偏说。十种空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散坏空,本性空,无际空,胜义空、空空。」 [P109] 这十种空,『婆沙』是引自『施设足论』的(传说是迦旃延造),也是综集各处经中之空义的。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胜义空,这五种已见上论。有为空,阿含中说到涅槃寂灭时,常谓之「一切有为法空」。散坏空,是释尊对罗陀的开示,谓散坏五蕴聚相,可破我我所见(见杂阿含)。这是声闻法的要义,即所谓析法空。本性空。即『杂含』二三二经所说空是「此性自尔」的意义。阿含又说「生死无始,本际不可得」,故立名无际空。这二论所说的六种空、十种空,都是将阿含经中各处所说的空,综集而成的。即大乘经,如『般若』所说的十八空、二十空,名相繁多,实在都出自阿含,只是略为整理补充而已。

  另有一种,是根据『杂阿含』某一段经文,分析其所明的空义,而建立许多的名字。如『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七种空,就是明显的例子:

  「此空复有七种:一后际空,二前际空,三中际空,四常空,五我空,六受者空,七作者空。」

  这是根据「第一义空经」(杂三三五)的空义而立名的。如经说「眼(等诸 [P110] 法)生时无有来处」,就安立为前际空。经说诸法「灭时无有去处」,就安立为后际空。经说「如是眼(等诸法)不实而生,生已尽灭」,现在是剎那不住的,就安立为中际空。经说「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就安立为常空。经说「无我我所」,就安立为我空。经说「有业报而无作者」,只有惑业因缘所感受的如幻生死,没有一个真实有自体的作者我或受者我,就安立为「受者空」、「作者空」。所以,空的名字虽有七个,总不出『第一义空经』,而都是约义立名的。

  这空义的综集与安立,还只是形式上的整理或分析,固然有助于空义的开展,但真正的空义开展,还有它理论上的要求。

  

  第二目 理论之要求

  我在『唯识学探源』里曾说:部派佛教在解决(业果相续与记忆保持)严重问题的要求下,细心与种子,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趋向,大家都向着这大目标前进。空义也如是,在无我论的开发下,也成了大家共同发展的目标。佛法,依『 [P111] 杂阿含』摩怛理迦(瑜伽摄事分所引)说,有两个最希有的要点,就是佛法之为佛法的特质所在:一曰缘起,一曰无我。缘起业果的倾向种子与细心,无我的倾向于空,确是根本佛教所含蓄而有其必然开展之势的。无我既是佛法的要义,佛弟子自不能不深切注意;对无我的考察开发,理论上必然地要趋向达到于空。空义就这样一天天的发展光大起来。

  佛说无我有两方面:一、众生执我,所以自私,无我是化私为公(利他为前提)的道德的根本要则。二、众生执我我所见,所以惑于真理而流转生死;得无我见,就可以打破惑业缠缚而得解脱;所以,无我又是离系得解,自利为归宿的根本原则。空义是无我的开展,所以空义发展的必然性,也可以从这两方面来考察。

  一、…

《性空学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