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叁聖”研究(弘安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同異,未提及宗密關于華嚴叁聖方面的闡述。華嚴叁聖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如何,後世對華嚴叁聖是否添加突破性的、實質性的內容,這些都是本文沒有回答的,這些都是我們以後要注意與解決的問題。

  

  --------------------------------------------------------------------------------

  [1] 《華嚴經》各品的主角菩薩見《中國華嚴宗通史》,302-307頁。

  [2] 《搜玄記》卷一下,《大正藏》第35卷,第25頁中。

  [3] 即爲地論學派的慧光法師,因爲法藏在《探玄記》中的相應之處說:“光統師合隨喜心等爲一問,即爲叁十四問。”見《探玄記》卷四,《大正藏》第35卷,第168頁中。此處也證明了華嚴宗與地論學派的密切關系及華嚴宗的祖師對慧光法師的敬仰之情。

  [4] 《搜玄記》卷一下,《大正藏》第35卷,第25頁中。

  [5] 《搜玄記》卷一下,《大正藏》第35卷,第25頁中。

  [6] 《搜玄記》卷一下,《大正藏》第35卷,第25頁下-第26頁上。

  [7] 《華嚴經》卷四,《大正藏》第9卷,第418頁中。

  [8] 法藏說“諸藏表地”,見《華嚴經旨歸》,《大正藏》第45卷,第592頁中;法藏說“此顯以金剛爲藏,非是藏中有金剛”,見《探玄記》卷九,《大正藏》第35卷,第280頁上。法藏主要說明金剛藏菩薩象征“十地”的修行之法能破堅固的煩惱。

  [9] 《搜玄記》卷四下,《大正藏》第35卷,第82頁中。

  [10] 《搜玄記》卷四下,《大正藏》第35卷,第82頁中。

  [11] 《搜玄記》卷一上,《大正藏》第35卷,第19頁下。

  [12] 《如來名號品》的最早譯本爲《兜沙經》,關于《兜沙經》的研究,可參閱《中國華嚴宗通史》第2-4頁。

  [13] 《探玄記》卷二,《大正藏》第35卷,第125頁上。

  [14] 《探玄記》卷二,《大正藏》第35卷,第125頁中。

  [15] 《搜玄記》卷四下,《大正藏》第35卷,第82頁中。

  [16] 《探玄記》卷四,《大正藏》第35卷,第168頁中。

  [17]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67頁。

  [18] 《華嚴經》卷十二,《大正藏》第10卷,第58頁上。

  [19] 《新華嚴經論》卷十四,《大正藏》第36卷,第811頁上。

  [20]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67頁。

  [21]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71頁。

  [22]《華嚴經疏》卷四,《大正藏》第35卷,第527頁中。

  [23] 《演義鈔》卷十七,《大正藏》第36卷,第128頁上。

  [24] 《華嚴一乘十玄門》,《大正藏》第45卷,第515頁下。

  [25]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卷上,《大正藏》第33卷,第239頁中。筆者將其與《搜玄記》、《十玄門》比較,無論是思想、還是語言、結構等,都可證明《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是智俨法師的著作。

  [26] 《華嚴一乘十玄門》,《大正藏》第45卷,第514頁上-中。

  [27]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23頁。

  [28]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23頁。

  [29] 《華嚴義海百門》,《大正藏》第45卷,第634頁下。

  [30] 《華嚴經旨歸》,《大正藏》第45卷,第594頁上。

  [31]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大正藏》第45卷,第477頁上。

  [32] 《華嚴策林》,《大正藏》第45卷,第597頁上。

  [33] 《新華嚴經論》卷四,《大正藏》第36卷,第745頁上。

  [34]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75-181頁。

  [35] 《李通玄佛學思想述評》,《中國佛教學術論典》(9)第73-84頁。

  [36] 《新華嚴經論》卷叁,《大正藏》第36卷,第739頁中。

  [37] 《新華嚴經論》卷叁,《大正藏》第36卷,第738頁下。

  [38] 《新華嚴經論》卷二十一,《大正藏》第36卷,第863頁上。此處的叁人指的是文殊、普賢、觀音,李通玄的叁人不特指華嚴叁聖,此處仍然是用人表法,觀音表“大慈悲”。

  [39]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以下簡稱《決疑論》)卷一之上,《大正藏》第36卷,第1013頁中。

  [40] 《決疑論》卷一之上,《大正藏》第36卷,第1014頁上。

  [41] 《決疑論》卷一之上,《大正藏》第36卷,第1016頁上。

  [42] 《決疑論》卷一之下,《大正藏》第36卷,第1020頁上。

  [43] 《決疑論》卷一之下,《大正藏》第36卷,第1020頁中。

  [44] 《決疑論》卷四之下,《大正藏》第36卷,第1048頁下。

  [45] 《新華嚴經論》卷叁,《大正藏》第36卷,第739頁中。

  [46] 《新華嚴經論》卷叁十叁,《大正藏》第36卷,第952頁上。

  [47] 《華嚴經疏》卷四,《大正藏》第35卷,第526頁中。

  [48] 《華嚴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5卷,第503頁下。

  [49] 《華嚴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5卷,第503頁下。

  [50] 《叁聖圓融觀門》,《大正藏》第45卷,第671頁下。

  [51] 《演義鈔》卷十六,《大正藏》第36卷,第123頁上。

  [52]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25頁。

  [53] 《新華嚴經論》卷五,《大正藏》第36卷,第747頁中。

  [54] 《決疑論》卷一之上,《大正藏》第36卷,第1013頁中。

  [55] 《新華嚴經論》卷六,《大正藏》第36卷,第754頁上。

  [56]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77頁說:“從用普賢行和佛果概括《華嚴》到用叁聖概括,這個轉折的特點是擡高文殊的地位。”

  [57]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76頁。

  [58] 《決疑論》卷一之上,《大正藏》第36卷,第1013頁中。

  [59] 《新華嚴經論》卷五,《大正藏》第36卷,第747頁中。

  [60] 《新華嚴經論》卷叁,《大正藏》第36卷,第739頁下。

  [61]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89頁。

  [62] 《李通玄佛學思想述評》,《中國佛教學術論典》(9)第124頁。

  [63] 《澄觀佛學思想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8)第92頁。

  [64] 《新華嚴經論》卷四,《大正藏》第36卷,第744頁下。

  [65] 《新華嚴經論》卷四,《大正藏》第36卷,第745頁上。

  [66] 《新華嚴經論》卷六,《大正藏》第36卷,第754頁上。

  [67]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78頁。

  [68] 關于“叁智”的含義見《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78-179頁。

  [69]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78頁。

  [70] 《決疑論》卷一之上,《大正藏》第36卷,第1013頁上-中。

  [71]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79頁。

  [72] 《新華嚴經論》卷叁,《大正藏》第36卷,第738頁下。

  [73] 《新華嚴經論》卷叁,《大正藏》第36卷,第739頁中。

  [74] 《新華嚴經論》卷叁,《大正藏》第36卷,第739頁中-下。

  [75] 《新華嚴經論》卷八,《大正藏》第36卷,第771頁上。

  [76]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79頁。

  [77] 《新華嚴經論》卷四,《大正藏》第36卷,第740頁下。

  [78] 《新華嚴經論》卷五,《大正藏》第36卷,第751頁中。

  [79]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63頁。

  [80] 《演義鈔》卷八十五,《大正藏》第36卷,第663頁上。

  [81] 《宋高僧傳》卷五《唐代州五臺山清涼寺澄觀傳》,《大正藏》第50卷,第737頁下。

  [82] 董玮《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第499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

  [83] 見《華嚴經疏》卷五十五,《大正藏》第35卷,第918頁上-中。

  [84] 見《演義鈔》卷八十五,《大正藏》第36卷,第663頁上。

  [85] 《叁聖圓融觀門》,《大正藏》第45卷,第671頁上-672頁上。

  [86] 《宋高僧傳》卷五《唐代州五臺山清涼寺澄觀傳》,《大正藏》第50卷,第737頁中。

  [87] 《大華嚴經略策》,《大正藏》第36卷,第706頁中。

  [88] 《大華嚴經略策》,《大正藏》第36卷,第706頁下。

  [89] 《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89頁。

  

《“華嚴叁聖”研究(弘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