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觀(海藏)

  華嚴念佛觀

  海藏

  

  內容提要:以華嚴典籍爲載體的華嚴經學說,是繼早期般若學之後出現的大乘佛教思潮。從東漢末直到宋代,衆多華嚴類經典從古印度經西域傳至我國。盡管《華嚴經》部秩浩繁,古來稱爲難治之學,若深究其義,不難領悟其玄義。華嚴法門的特色即是宣說了毘盧遮那佛及華藏莊嚴世界海依正二報莊嚴果德。最圓滿的佛與最清淨的佛土,作爲學佛者信仰的對象和體證的最高目標,然後依之發心修行,而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功德。簡而言之,一部《華嚴經》是闡述了華嚴究竟圓滿的念佛觀,即憶念毗盧遮那佛果地功德。

  關鍵詞:華嚴經 毗盧遮那佛 性起 法界 華嚴念佛觀

  作 者:中國佛學院法師

  

  一、引言

  根據現代學術研究成果,華嚴學大體上可分爲兩部分,即華嚴經學與華嚴宗學[1]。以華嚴典籍爲載體的華嚴經學說,是繼早期般若學之後出現的大乘佛教思潮,約發端于公元一世紀,基本定型于公元叁世紀。華嚴經的翻譯始于東漢(2世紀後期),綿延七、八百年,至宋代結束,高峰時期在東晉至唐代。這一類經典的性質屬于有宗。由于叁種《華嚴經》及支流別品的漸次傳入,中國人對華嚴義理有一個逐步接受和創造發揮的過程。《六十華嚴》譯出之前,衆多單行小經陸續傳入,如最早的《兜沙經》和《十地經》等,我國僧人和學者開始接受《華嚴經》並開始研究。到唐代,隨著《八十華嚴》和《四十華嚴》的翻譯和接受,對《華嚴》的研究達到頂峰,其繁榮期曆一百七十年,而華嚴宗正是在此時期建立[2]。

  《華嚴經》素有“經中之王”之稱,足以證明佛教學人對《華嚴》義理的推崇。學佛的最終目的在于成佛,而華嚴法門的特色即是宣說了毘盧遮那佛及華藏莊嚴世界海依正二報莊嚴果德。最圓滿的佛與最清淨的佛土,作爲學佛者信仰的對象和體證的最高目標,然後依之發心修行,而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功德。

  《華嚴經》雖主要是說佛功德妙相莊嚴。諸佛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窮盡,然諸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證知,菩薩雖從觀佛功德而發無上菩提心,以觀佛、念佛功德爲所依境,貫以菩薩修行的一切過程中,但菩薩觀佛功德也只能從各自修證的信解智力觀佛點滴功德,直到第十地菩薩乃能“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修法,名爲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灌頂)。”將繼承佛位,入于佛數,堪稱爲以究竟智力觀諸如來功德莊嚴,至此方稱究竟體證無余。

  

  二、釋迦摩尼與毗盧遮那佛(從現實指向超越)

  華嚴經中說佛有十身(也可以叁身所攝[3])只是側重從方便應化的角度而說,其實質並無區別,故而《華嚴經》中並未對毗盧遮那佛與釋迦牟尼佛做出區別。《華嚴經》開始就說:“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4]摩羯提的菩提場,即是釋尊初成正覺之處。經中又說,華藏世界海的中央,普照十方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叁層,“至此世界,名娑婆……其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世尊。”[5]娑婆世界教主是釋迦牟尼佛,而此處則說是毗盧遮那佛,顯然二者所指是一致的。《華嚴經·如來名號品》中也說:“如來于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別知見。”[6]釋迦牟尼只是毗盧遮那的異名,名雖二,實是一,所以經中或說是毗盧遮那佛,或說是釋迦牟尼佛。因此,與其說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毗盧遮那佛是法身,倒不如說“舍那釋迦,釋迦舍那”[7]更爲合適。

  然依記載,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約前565--約前485)究竟是曆史上真實的人物[8]。由于釋迦牟尼悟道成佛(即初成正覺)的體驗內容屬于不可思議、言诠不及的最勝義谛妙境,無論我們如何猜測都不可能還原出其真實面目。依照經典記載,作爲徹證宇宙萬法實相的正等正覺者,釋迦牟尼所現證的空性與涅槃,從法(此指一切宇宙現象)的角度說,是“非智(分別智)所測、唯證相應”的一切諸法的空性(又稱爲法性、實際、實相、真如等等);從人的角度而說,它是斷盡煩惱、獲得究竟解脫的涅槃(又稱爲菩提、法身、佛性等等)。此亦爲方便之說,究極而言,空性與涅槃皆不可說,如《本事經》卷叁中所說:“究竟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不可施設究竟涅槃。”[9]

  這就是說,佛陀所證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它始終主要體現爲一種生活方式和在這種生活方式中體證到的境界。只是,佛陀所證之法不唯深奧難懂,更難爲衆生身體力行,《五分律》卷十五:

   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難解難見,寂寞無爲,智者所知,非愚所及。衆生樂著叁界窟宅,集此諸業,何緣能悟十二因緣甚深微妙難見之法!又複息一切行,截斷諸流,盡恩愛源,無余涅槃,益複甚難!徒自疲勞,唐自枯苦。[10]

  

  由于深憫衆生的愚癡和痛苦,佛陀才說法度生,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11]。

  衆生如何悟入佛之知見,當然是學佛所行。《阿含經》中六念法門[12],就有“念佛”[13]一法,意謂憶念佛陀的形相及內在功德(如十力、四無所畏、五分法身等),是一種以釋迦牟尼佛爲觀照對象的觀法。

  《增一阿含經》卷二詳盡敘述了這種念佛觀法:

   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長,四無所畏,在衆勇健。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驕慢強梁,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慢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言我當更墮于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爲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比丘常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14]

  

  觀如來體“金剛所成,十力具長,四無所畏,在衆勇健”;觀佛色身“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念如來離欲功德(永住叁昧,無有煩惱)“如來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驕慢強梁,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慢結,皆悉除盡”;觀佛智慧“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礙”;憶念如來解脫德(已得解脫,永不受生)“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言我當更墮于生死”;念如來度化神通妙用(知一切衆生根機)“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這裏所講的念佛,其實是憶念佛的功德,由此可以獲得現世利益,如《中阿含經》卷叁十《優婆塞經》中所說:

   白衣聖弟子念如來,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佑。如是念如來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亦複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如來,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亦複得滅。白衣聖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15]

  

  念佛即是以佛陀爲修觀的對象,憶念佛的功德,《華嚴經·如來現相品》中也做如是說明:

   雲何是諸佛地?雲何是諸佛境界?雲何是諸佛加持?雲何是諸佛所行?雲何是諸佛力?雲何是諸佛無所畏?雲何是諸佛叁昧?雲何是諸佛神通?雲何是諸佛自在?雲何是諸佛無能攝取?雲何是諸佛眼?雲何是諸佛耳?雲何是諸佛鼻?雲何是諸佛舌?雲何是諸佛身?雲何是諸佛意?雲何是諸佛身光?雲何是諸佛光明?雲何是諸佛聲?雲何是諸佛智?……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皆爲諸菩薩說世界海、衆生海、法海、安立海、佛海、佛波羅蜜海、佛解脫海、佛變化海、佛演說海、佛名號海、佛壽量海,及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一切菩薩助道海、一切菩薩乘海、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菩薩出離海、一切菩薩神通海、一切菩薩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16]

  

  這段話可將整部《華嚴經》收攝殆盡。《華嚴經》所說雖是菩薩見道後所發正願、所修正行,乃至所得義利碩果(不可思議的神通智慧等),然而所依的唯是念佛功德;與小乘典籍所載相比,只是這裏所說的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佛之果地功德。

  佛陀在世,廣弘正法度生無數,當時並未建立宗派,全隨衆生根機,方便接引。對大機者,宣說一乘正理,是小機者,隨取一分相授,即《金剛經》中所謂“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17]然而說法度生的悲心和所說之理卻是一致的。

   叁、性起與如來出現(由理事無礙指向事事無礙)

  性起一詞,出自《六十華嚴·寶王如來性起品》,意爲佛自內證法,恒與真如本性相應,能遍應諸緣,起諸妙用,度化衆生,其德用從法性自然現起,故名性起。

  《六十華嚴》中《寶王如來性起品》在《八十華嚴》叫做《如來出現品》。“出現”是《八十華嚴》所用譯詞,與《如來興顯經》和藏譯本似乎都是同樣的原語tathāgata-utpatti-sambhava,與《六十華嚴》中性起一詞,兩者所使用的詞意是不同的,從中文字面上也看不出彼此有相等義…

《華嚴念佛觀(海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