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的一切因緣條件乃能生起。凡屬有爲緣起,必定是有因有果,因果相順,符合因果條件這一規律乃能得生,隨缺一緣皆不得生。世、出世間因果緣起,互相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製約,互不相礙,生滅如影如幻,無盡重重,但就其法性唯一真如實性,無有差別。如釋迦成道就是一大緣起,“非以一緣,非以一事”,是“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如來如是成等正覺,法性如是,無生無滅而得成就。(《如來出現品》)[37]”又如此經每一會有主有伴,主伴會集,說者聽者,相互依存,彼此輝映,互不相礙,如影如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皆從因緣而成,但聲聞獨覺聖人及凡夫菩薩由于缺此因緣,是故不能入此華嚴聖會。觀察諸法緣起如幻自性本空之義,是此經的中心要義,如《十行品》、《十忍品》以及《十地品》等有其廣說。如《十通品》中說:“了法無相,知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體性,然隨衆生諸根欲樂,方便爲說種種諸法。[38]”是說緣起與法界並不相違。《十忍品》中說:“譬如谷響,從緣所生,而與法性無有相違,令諸衆生隨類各解而得修學。[39]”所以觀緣起不違真如法界,說真如不壞世間緣起,是“菩薩隨衆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谛;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谛。(《十地品》)[40]”
觀諸法緣起,自性本空,是菩薩修行之自體,從初發無上菩提心起,即以信解智力聞思觀察,貫以修行的一切過程中,乃至成佛證得一切智智,才能究竟圓滿,無礙圓融,此乃觀法界緣起之界限分齊。菩薩以觀法界緣起爲資糧因,成就如來圓滿報身和勝應化身妙相莊嚴,及華藏世界佛刹淨土之依報莊嚴,此乃觀法界緣起之業用真實不虛。故而,《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每參一位善知識,都會請教大致相同的問題:“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乃至雲何具菩薩行?”而諸大善知識都各以自己一份所證回答。
五、結語
華嚴當機都是地上菩薩,故能以佛智爲能觀智,以佛境界爲所緣境,發菩提心廣修四攝十度諸行,直至證入毗盧法界。立于毗盧遮那佛之境界而視一切萬法,自然萬法平等,無有差別,圓融無礙。《華嚴經》雖以廣大悉備、淵深如海之義理建構其理論框架,然對于初心行人尚未有深行者實是玄微奧妙,非是大心難以契入;只要把握華嚴憶念毗盧遮那依正莊嚴功德之旨趣,庶無毫厘千裏之誤。
以上結論,只是一管之見,尚需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撰寫本文的初衷之一,是希望我們能夠回歸經典理解佛教的精神與內涵,同時希望經典的解讀應力求生活化、大衆化,用現代的語言、觀點,讓經典中不同情境所代表的思想意涵,在時代的需求裏獲得肯定與實踐,提供給現代人另一層面思考與反省的空間,使得傳統佛教思想能在新時代、新社會裏展現其新義。
(責任校對:法恩)
--------------------------------------------------------------------------------
[1] 這一學術上的創見是由魏道儒教授首先提出的。魏教授在其著作《華嚴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一書中明確指出:“華嚴宗教理主要在闡釋華嚴經學的基礎上形成,曆時數百年才完善和定型。”(第1頁)“千余年來,極少有人自覺認識到華嚴經學與華嚴宗學的差別,沒有人在解釋《華嚴》經文時能從理論層面突破唐代注疏。”(第10頁)
[2] 華嚴宗是以《華嚴經》爲所依經典,教義主要是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闡述華嚴經學的內容,吸收前人(叁論、天臺、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以“法界緣起”、“四法界”、“六相”、“十玄”等理論,曆時數百年才完善和定型的。詳細內容見魏道儒教授《中國華嚴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導言”部分(1—13頁)。
[3]《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以佛身上十身者: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即叁身中化身攝也。相好身,威勢身,福德身,義通報化。法身即法身,智身義通叁身,局唯報身故。即叁是十,即十是叁。”(《大正藏》第36冊,第31頁上。)
[4]《大正藏》第10冊,第1頁中。
[5]《大正藏》第10冊,第43頁上-中。
[6]《大正藏》第10冊,第58頁下。
[7] 隋·吉藏《華嚴遊意》,《大正藏》第35冊,第2頁下。
[8] 釋迦牟尼佛是約在公元前五百余年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城(在今之尼泊爾南境),爲該城城主淨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Gautama),名悉達多(梵Siddha^rtha,巴Siddhattha)。成道後,被尊稱爲“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
[9]《大正藏》第17冊,第678頁上。
[10]《大正藏》第22冊,第103頁中。
[11]《法華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大正藏》第9冊,第7頁上。)
[12]《長阿含經》卷九《十上經》雲:“雲何六修法?謂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大正藏》第1冊,第54頁上。)又卷二雲:“佛告比丘,複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叁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大正藏》第1冊,第12頁上。)
[13] 念佛,該詞原文是“buddha-anusmr!ti”,意謂憶念佛陀的形相及內在功德(如:十力、四無所畏、五分法身)。但是,中文中的“念”字與意指誦讀的“念”字相通,加上淨土信仰的流傳,乃使得甚多佛教徒以爲“念佛”僅有“持名念佛”一義,而不理解願意其實是“憶念”。
[14]《大正藏》第2冊,第554頁上。
[15]《大正藏》第1冊,第616頁下。
[16]《大正藏》第10冊,第26頁上。
[17]《大正藏》第8冊,第749頁中。
[18]《華嚴教學和如來藏思想——性起思想在印度的展開》,載《華嚴思想》,第305頁-319頁。
[19]《華嚴教學和如來藏思想——性起思想在印度的展開》,載《華嚴思想》。
[20]《大正藏》第9冊,第614頁中。
[21]《大正藏》第9冊,第623頁中。
[22]《華嚴經》:“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如來應供等正覺亦複如是,成就無量無邊法界智慧日輪,常放無量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诃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衆生。隨應受化,然後悉照一切衆生,乃至邪定,爲作未來饒益因緣。”(《大正藏》第9冊,第616頁中)
[23]《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有衆生,無衆生身,如來智慧不具足者。但衆生顛倒,不知如來智。”(《大正藏》第9冊,第623頁下)
[24] 見《六十華嚴》:“譬如有一經卷,如一叁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彼叁千大千世界等經卷,在一微塵內。一切微塵亦複如是。時有一人出興于世,智慧聰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作如是念,「雲何如此廣大經卷在微塵內,而不饒益衆生耶?我當勤作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饒益衆生。」爾時彼人即作方便,破壞微塵,出此經卷,饒益衆生。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于衆生身中,但愚癡衆生顛倒想覆,不知不見,不生信心。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天眼,觀察一切衆生,觀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雲何如來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教彼衆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妄想顛倒垢縛,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如來實時教彼衆生修八聖道,舍離虛妄顛倒。離顛倒已,具如來智,與如來等,饒益衆生。“(《大正藏》第9冊,第623頁下—第624頁上。)
[25]《六十華嚴》:“如來菩提身無處不至,無處不有故。....此菩薩摩诃薩自知身中悉有一切諸佛菩提。何以故?彼菩薩心不離一切如來菩提故。如自心中,一切衆生心中亦複如是。”(《大正藏》第9冊,第627頁上至中)
[26] 澄觀大師《華嚴經玄談記》雲:若以染奪淨,則屬衆生,故唯緣起;今以淨奪染,唯屬諸佛,故名性起。
[27]《華嚴遊心法界記》中說:“即彼此相由無自性,無性爲果而生,生即不生,名爲性起。何以故?即果自體而是性故。其猶壁上畫樹,乍看謂言從壁上生,克體全總是壁。”而《華嚴談玄記》中則說:“今以從緣無性,緣起即名性起。”(《大正藏》第45冊,第647頁下。)
[28]《華嚴經行願品疏鈔》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全是性起,性外更無別法。所以諸佛與衆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彼此互收,塵塵悉色法界,相即相入,無礙溶融。”又說:“真性湛然靈明,全體即用,故法爾常爲萬法,萬法常自寂然。”(《續藏》第5冊,第222頁上。)
[29]《華嚴經問答》雲:“雲何性起爲修生因果別耶?答:實爾。其無緣修即無性起,無性起即不成緣修。然即其緣修是離相順體故爲性起。性起即是隨緣故爲緣修。雖無二體二義不相是也。”(《大正藏》第45冊,第609頁下。)
[30]《法界圖記叢髓錄》說:“諸法有無原來一,有無諸法本無二,是性起觀。”(《大正藏》第45冊,第720頁下。)
[31]《大正藏》第9冊,第472頁中。
[32]《大正藏》第9冊,第580頁下。
[33] 如《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就有將法身分爲五種說法:1、法性生身:指由法性所生的佛身。2、功德法身:以行之功德爲因而生的法身。3、變化法身:隨應衆生的機根而生的法身。4、虛空法身:遍滿虛空的法身。5、實相法身:無色形、不生不滅的法身。《疏鈔》卷四雲:“或說五取蘊,如大通經說。然睿公維摩疏釋雲,所謂一法性生身,二亦言功德法身,叁變化法身,四虛空法身,五實相法身。詳而辯之,即一法身也,何者言其生,則本之法性,故曰法性生身(二推其因,則是功德所成故,是功德法身。叁就其應,則無感不形,是則變化法身。四稱其大,則彌綸虛空,所謂虛空法身。五語其妙,則無相無爲,故曰實相法身。”(《大正藏》第36冊,第27頁下。)
[34]《大正藏》第36冊,第27頁中。
[35]《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佛子!菩薩摩诃薩欲知如來大涅槃者,當須了知根本自性。如真如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實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法界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虛空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法性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離欲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無相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我性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一切法性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真如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何以故?涅槃無生無出故;若法無生無出,則無有滅。”(《大正藏》第10冊,第276頁上。)
[36]《大正藏》第10冊,第219頁下。
[37]《大正藏》第10冊,第263頁上。
[38]《大正藏》第10冊,第231頁下。
[39]《大正藏》第10冊,第233頁上。
[40]《大正藏》第10冊,第191頁中。
《華嚴念佛觀(海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