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念佛观
海藏
内容提要:以华严典籍为载体的华严经学说,是继早期般若学之后出现的大乘佛教思潮。从东汉末直到宋代,众多华严类经典从古印度经西域传至我国。尽管《华严经》部秩浩繁,古来称为难治之学,若深究其义,不难领悟其玄义。华严法门的特色即是宣说了毘卢遮那佛及华藏庄严世界海依正二报庄严果德。最圆满的佛与最清净的佛土,作为学佛者信仰的对象和体证的最高目标,然后依之发心修行,而成就不可思议的佛果功德。简而言之,一部《华严经》是阐述了华严究竟圆满的念佛观,即忆念毗卢遮那佛果地功德。
关键词:华严经 毗卢遮那佛 性起 法界 华严念佛观
作 者:中国佛学院法师
一、引言
根据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华严学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即华严经学与华严宗学[1]。以华严典籍为载体的华严经学说,是继早期般若学之后出现的大乘佛教思潮,约发端于公元一世纪,基本定型于公元三世纪。华严经的翻译始于东汉(2世纪后期),绵延七、八百年,至宋代结束,高峰时期在东晋至唐代。这一类经典的性质属于有宗。由于三种《华严经》及支流别品的渐次传入,中国人对华严义理有一个逐步接受和创造发挥的过程。《六十华严》译出之前,众多单行小经陆续传入,如最早的《兜沙经》和《十地经》等,我国僧人和学者开始接受《华严经》并开始研究。到唐代,随着《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的翻译和接受,对《华严》的研究达到顶峰,其繁荣期历一百七十年,而华严宗正是在此时期建立[2]。
《华严经》素有“经中之王”之称,足以证明佛教学人对《华严》义理的推崇。学佛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而华严法门的特色即是宣说了毘卢遮那佛及华藏庄严世界海依正二报庄严果德。最圆满的佛与最清净的佛土,作为学佛者信仰的对象和体证的最高目标,然后依之发心修行,而成就不可思议的佛果功德。
《华严经》虽主要是说佛功德妙相庄严。诸佛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穷尽,然诸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证知,菩萨虽从观佛功德而发无上菩提心,以观佛、念佛功德为所依境,贯以菩萨修行的一切过程中,但菩萨观佛功德也只能从各自修证的信解智力观佛点滴功德,直到第十地菩萨乃能“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修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灌顶)。”将继承佛位,入于佛数,堪称为以究竟智力观诸如来功德庄严,至此方称究竟体证无余。
二、释迦摩尼与毗卢遮那佛(从现实指向超越)
华严经中说佛有十身(也可以三身所摄[3])只是侧重从方便应化的角度而说,其实质并无区别,故而《华严经》中并未对毗卢遮那佛与释迦牟尼佛做出区别。《华严经》开始就说:“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4]摩羯提的菩提场,即是释尊初成正觉之处。经中又说,华藏世界海的中央,普照十方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层,“至此世界,名娑婆……其佛即是毘卢遮那如来世尊。”[5]娑婆世界教主是释迦牟尼佛,而此处则说是毗卢遮那佛,显然二者所指是一致的。《华严经·如来名号品》中也说:“如来于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或名:师子吼,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或名:最胜,或名:导师……。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6]释迦牟尼只是毗卢遮那的异名,名虽二,实是一,所以经中或说是毗卢遮那佛,或说是释迦牟尼佛。因此,与其说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倒不如说“舍那释迦,释迦舍那”[7]更为合适。
然依记载,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约前565--约前485)究竟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8]。由于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即初成正觉)的体验内容属于不可思议、言诠不及的最胜义谛妙境,无论我们如何猜测都不可能还原出其真实面目。依照经典记载,作为彻证宇宙万法实相的正等正觉者,释迦牟尼所现证的空性与涅槃,从法(此指一切宇宙现象)的角度说,是“非智(分别智)所测、唯证相应”的一切诸法的空性(又称为法性、实际、实相、真如等等);从人的角度而说,它是断尽烦恼、获得究竟解脱的涅槃(又称为菩提、法身、佛性等等)。此亦为方便之说,究极而言,空性与涅槃皆不可说,如《本事经》卷三中所说:“究竟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不可施设究竟涅槃。”[9]
这就是说,佛陀所证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始终主要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体证到的境界。只是,佛陀所证之法不唯深奥难懂,更难为众生身体力行,《五分律》卷十五:
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乐着三界窟宅,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涅槃,益复甚难!徒自疲劳,唐自枯苦。[10]
由于深悯众生的愚痴和痛苦,佛陀才说法度生,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11]。
众生如何悟入佛之知见,当然是学佛所行。《阿含经》中六念法门[12],就有“念佛”[13]一法,意谓忆念佛陀的形相及内在功德(如十力、四无所畏、五分法身等),是一种以释迦牟尼佛为观照对象的观法。
《增一阿含经》卷二详尽叙述了这种念佛观法:
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长,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骄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慢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比丘常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14]
观如来体“金刚所成,十力具长,四无所畏,在众勇健”;观佛色身“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念如来离欲功德(永住三昧,无有烦恼)“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骄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慢结,皆悉除尽”;观佛智慧“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碍”;忆念如来解脱德(已得解脱,永不受生)“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念如来度化神通妙用(知一切众生根机)“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这里所讲的念佛,其实是忆念佛的功德,由此可以获得现世利益,如《中阿含经》卷三十《优婆塞经》中所说:
白衣圣弟子念如来,彼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如是念如来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15]
念佛即是以佛陀为修观的对象,忆念佛的功德,《华严经·如来现相品》中也做如是说明:
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云何是诸佛所行?云何是诸佛力?云何是诸佛无所畏?云何是诸佛三昧?云何是诸佛神通?云何是诸佛自在?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云何是诸佛眼?云何是诸佛耳?云何是诸佛鼻?云何是诸佛舌?云何是诸佛身?云何是诸佛意?云何是诸佛身光?云何是诸佛光明?云何是诸佛声?云何是诸佛智?……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法海、安立海、佛海、佛波罗蜜海、佛解脱海、佛变化海、佛演说海、佛名号海、佛寿量海,及一切菩萨誓愿海、一切菩萨发趣海、一切菩萨助道海、一切菩萨乘海、一切菩萨行海,一切菩萨出离海、一切菩萨神通海、一切菩萨波罗蜜海、一切菩萨地海、一切菩萨智海。[16]
这段话可将整部《华严经》收摄殆尽。《华严经》所说虽是菩萨见道后所发正愿、所修正行,乃至所得义利硕果(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等),然而所依的唯是念佛功德;与小乘典籍所载相比,只是这里所说的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佛之果地功德。
佛陀在世,广弘正法度生无数,当时并未建立宗派,全随众生根机,方便接引。对大机者,宣说一乘正理,是小机者,随取一分相授,即《金刚经》中所谓“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17]然而说法度生的悲心和所说之理却是一致的。
三、性起与如来出现(由理事无碍指向事事无碍)
性起一词,出自《六十华严·宝王如来性起品》,意为佛自内证法,恒与真如本性相应,能遍应诸缘,起诸妙用,度化众生,其德用从法性自然现起,故名性起。
《六十华严》中《宝王如来性起品》在《八十华严》叫做《如来出现品》。“出现”是《八十华严》所用译词,与《如来兴显经》和藏译本似乎都是同样的原语tathāgata-utpatti-sambhava,与《六十华严》中性起一词,两者所使用的词意是不同的,从中文字面上也看不出彼此有相等义…
《华严念佛观(海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