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而確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實行我所說的人生佛教原理』。 是月,中央政府領導者,留意佛教,召見蔣作賓與李子寬,詢以健全組織佛教之方案。中央社會部,提出整理中國佛教會意見書,征求政府及佛教界之意 [P482] 見(略史;蔣作賓「複興中國佛教建立國際的佛教」;李子寬「從國民革命的黨政軍上來觀察佛教」)。
大師「精誠團結與佛教調整」,呼籲于前;二十日,四川省佛教會通電,號召擁戴大師領導組織中國佛教會于重慶,得湘、滇、陝省佛教會之響應(海二十一、十「佛教新聞」)。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之産生,大有呼之欲出之勢。九月二十叁日,以定九、法舫來缙雲山,大師召集佛法座談會,對「在近代 思 想趨勢下,佛教能不能存在」,作集體之研討(文)。
時大師以在錫蘭商及之派教師宣揚大乘,派學僧修學巴利文佛教,請得教育部認可協助,以世界佛學苑名義,派法舫(初擬派惟幻)白慧、達居,于是月底成行(與陳靜濤書;海二十一、十一「佛教新聞」)。 十月
九日(「重九」),大師集山中缁素(陳真如、楊舒武、陶冶公、李子寬、虞愚等)能詩者,同跻缙雲山之獅子峰,作登高詩會;陶冶公編次爲缙雲 [P483] 登高集(詩存外集)。
二十日,大師集漢院教職員,開座談會,作關于「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之研討(文)。
是秋,大師于漢院續講「真現實論」宗體論之現事實性、現性實覺,學僧記,陸續刊諸海潮音。
香港以陳靜濤之勸發,信衆禮請大師爲華南佛學院院長。後以人事關系,未得實現(與陳靜濤書)。十一月,十八師幹團分次來缙雲山,大師均略爲開示(海廿二、一「佛教新聞」)。
二十五日,滇邊特區佛教會事,得政府核准協助;大師派等慈前往芒市,就地推進(海廿二、一「佛教新聞」)。十二月二日(「十一月初四」),淨土宗耆德印老,卒于蘇州靈岩山,年八十(真達等「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 。 [P484] 是年冬
,中宣部聘大師爲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海廿二、二「佛教新聞」)。
民國叁十年,一九四一(庚辰──辛巳),大師五十叁歲。 一月一日
,大師于漢院慶祝元旦,講「慶祝勝利年的新的慶祝意義」(文)。
六日,緬甸記者團來華,訪大師于缙雲山。大師聯合漢藏教理院、中國佛學會等五團體。于缙雲山開會歡迎(海廿二、叁「佛教新聞」)。
十日(編者自築還山之次日),大師指導發起「太虛大師學生會」,集籌備員法尊等面致訓詞,福善、周觀仁記: 『爲我的學生,要從四方面去學:一、修行:這中間,包括聞思修慧,由聽講、研究、靜坐、思惟,以至于根據六度四攝之原則,表現于行爲上者都屬之。二、講學:如法會講經,或學院授課,乃至著書立說,翻譯流通等皆是。叁、用人:一件較大的事,不是那一個人可以成功的,必須和合各種不同才能的人。所以要有團體的組織,並要有領導的人善能用人,最 [P485] 重要的能自知知人。四、辦事:佛教的事,亦有多方面的,如學院僧寺等,往往與政府社會發生種種關系。若遇疑難的事,要有判斷力;困難的事,要有忍耐力。觀察于法于衆有益的事,務須任勞任怨去處理應付,不可畏縮。如于法于衆無益者,勿爲虛榮私利,和人爭持不舍! 『以上四事,各人宜時時對自己反省,對他人觀察,于上四事中,長于那種或短于那種,互采其長以補其短。切不可以己之長而憍人!亦尊重他人長處,勿生嫉忌!對他人之短處,要原諒而不輕視;自己短處,要自勵而不放松,可以改正補充。以此種精神爲和合同事之准則,則機緣一到,將來許多佛教的大事,當可必成。 『在我的意境上,向來是以全國乃至世界人類佛教爲對象,攝受的人非常廣泛;覺得無論什麼人,都有他的用處的。……如有些學生還了俗,甚或跑到異教中去,只要對我或對佛教的信仰,沒有完全破壞,也可借他將佛教輸送到異教裏去,達到佛教細胞深入社會各階層之最高目標。所以,只 [P486] 要能有集中的信仰精神攝持力,不管親疏近遠,在有秩序的系統組織下,以整個世界人類和佛教爲對象,方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好將此意,從組織學生會而貫達到我的各個學生』!
當時所說之會員資格,返俗者與入異教者而外,更有「去陝北者」一項。時國共關系日見惡化,乃囑福善刪去。蓋以大師之意境,即夜叉羅剎亦有其用處。學生會組織,大師約學約行而分別爲核心、幹部等層次。惟以戰亂影響,進行又複中止。
十一日,大師去渝,推動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事。設「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預備處」于南岸獅子山慈雲寺,大師因多駐錫其處。
十叁日,佛教之慈善家朱子橋卒于西安(海廿二、叁「佛教新聞」)。
十五日,大師五二初度,缁素集重慶羅漢寺祝壽(海廿二、一「佛教新聞」 )。
二十六日(「除夕」),大師于華岩寺度舊年(詩存續集)。 [P487] 二月一日,唐大圓卒于湖南之寶慶(海廿二、八「佛教新聞」)。
二日,東方文化協會,函舉大師爲名譽理事(海廿二、叁「佛教新聞」)。
十五日,大師爲出錢勞軍運動,于中央廣播電臺,作「出錢勞軍與布施」之呼籲(海廿二、叁「佛教新聞」)。叁月,西安康寄遙,商承大師,擬辦世界佛學苑巴利叁藏院于西安大興善寺(與康寄遙書四)。
大師籌備中國佛教會整委會事,一以內政部意在提産(充新縣製經費),不願與社會部相協調;一以屈文六從中反對,致停滯而未能實現(與康寄遙書五;六)。
其間,大師應中華大學陳叔澄校長約,莅校講「菩薩的政治」,範鴻元記(文)。四月
,大師病兩臂麻木酸痛,于月底回缙雲山靜養(致法尊書四八;致康寄遙書六)。 [P488] 五月
五日,滇邊特區佛教聯合會成立(海廿二、七「佛教新聞」)。六月二十一日,大師作「時論摘評」(文)。「閱竟無居士近刊」,亦是時作。
是月,大師于漢院講「諸法有無自性問題」,演培、妙欽、文慧記(文)。漢 院比年多弘宗喀巴之中觀無自性說,大師特以唯識之叁性義,成立中國佛學之有自性論。如雲: 『從這圓中性去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到臺賢禅淨佛教的兩個特點:一、在理趣上,從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圓中性,闡明一一法莫不是一切法的「法界全體性」,本來圓滿,無欠無余。……二、在行門上,從統一切法的現前一念心,成爲「攝歸自性心」。所以在用功修行時,都從現前一念心爲著手處』。七月,大師作「抗戰四年來之佛教」,以紀念七七而勉諸佛徒(文)。是年暑期,叁民主義青年團重慶青年夏令營,舉辦于北溫泉。大師以張治中( [P489] 主任)之征求,選派漢院學僧參加(海廿叁、一──二「佛教新聞」)。是後,年有參預。八月底
,大師應重慶(朝野舉辦)華嚴法會之請,莅會說法。講「建立人間的永久和平」,福善記(文)。時值溽暑,大師不日回山。九月
,漢院秋季開學,大師以「文武群己事器一致之教育」爲訓,心月記(文)。是秋
,大師于漢院續講「真現實論」宗體論之「現覺實變」、「四現實輪」。十一月
十日,大師以政府無誠意,中佛整委會成立無期,乃通告將「中國佛教會臨時辦事處」,「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預備處」結束(文)。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是年冬,貴州高峰山,奉獻大師以辦菩薩學處。大師命止安先往接收籌備。惟以山鄉阻隔,治安不良,人事難集,未能積極實現。「菩薩學處簡章」,即此時擬訂(海廿四、一「一月佛教」)。 [P490]
是年,大師作「改進藏族經濟政治教育之路線」(西藏問題之適當解決)。
民國叁十一年,一九四二(辛巳──壬午),大師五十四歲。 一月二日,王恩洋來缙雲山,大師集衆爲座談會,與爲「佛教對于將來人類之任務」之商榷。王氏以佛法之任務爲人類之眼(正確知見)、眉(德行尊嚴),大師同情其佛徒之高尚超越性,惟嫌其過于消極(文)。
是月,大師作「教旗頌」,爲漢院員生講之: 『若問佛法何所指?叁藏教诠五乘理。有情修學從何始?叁皈五戒爲基址。出世要依叁法印,五分法蘊證清淨。大乘行果更難思,曆叁僧祇五位居。性相無量探精要,叁性五法爲綱要。叁谛真俗中善巧,法華五重玄義妙。大方廣佛華嚴經,叁觀五教宣圓音。叁身五智佛果證,淨密禅宗俱攝盡。願令佛法僧叁寶,速遍五洲常祈禱』!
六日,大師抵重慶(致法尊書五一)。大師應重慶佛學社請,講「佛學AB [P491]
圖片
┌─┬─┬─┬─────────┐
│ │ │ │ 紅 │
│ │ │ ├─────────┤
│ │ │ │ 青 │
│ │ │ ├─────────┤
│青│白│黃│ 白 │
│ │ │ ├─────────┤
│ │ │ │ 黃 │
│ │ │ ├─────────┤
│ │ │ │ 黑 │
└─┴─┴─┴─────────┘
C」于錢業公會。二月一日受皈依(葉密峰「致大師書」;康寄遙「致大師書 」)。
按:康書作羅漢寺講,未確。二月
十五日,大師度「壬午元旦」于華岩寺(詩存續集)。是日爲國家總動員會 文化界宣傳周之宗教日,大師特電各省縣佛會(海廿叁、五──六「佛教新聞 」)。其間,大師往歌樂山、山洞,訪晤林主席、居覺生、孔德成等(致海定 書一)。叁月…
《太虛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