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中國文化協會舉行緬甸日,大師于國際廣播大廈,對緬甸佛徒廣播 ]海廿叁、五──六「佛教新聞」)。
十七日,中國文化協會舉行印度日,大師于國際電臺廣播「中印之回溯與前 [P492] 瞻」(海廿叁、五──六「佛教新聞」;中央日報「印度日特刊」)。時大師體健未複,仍事醫藥。適獅子山慈雲寺有佛教中醫慈濟院之發起,而佛慈藥廠主馮明政來渝籌設渝廠,均由大師指導協助成立,爲留重慶多日,始返山靜養(佛教中醫慈濟院緣起;致法尊書五二;海廿叁、七「良醫良藥」)。六月
八日,大師于缙雲山序「菩提道次第略論」。述大勇往行,以告求學藏文佛教者(文)。
十一日,大師「呈行政院維護寺僧」。動機爲: 『頃年爲藉征警糧,或藉辦鄉鎮中心小學等,拘逐僧人,占提寺産,黔湘暨川東各縣,紛懇援救者已百數十起』。 大師擬辦法五項,務使于僧得安,于教得整,于國家民族得益。其辦法雲; 『一、請令社會內政兩部,督導中國佛教會暨各省市縣佛教會,依照現行 佛教會章程,限半年內務組織完善。二、請令內政部,責成中國佛教會暨 [P493] 各省市縣佛教會,限一年內分別將各省市縣寺庵僧尼財産額數,明確登記呈報。叁、請令內政部,責成中國佛教會暨各省市縣佛教會,按照所登記寺僧産額,以寺産十分之二辦僧學,十分之二辦慈善等。限二年內,以所辦成績呈報稽考。四、如各省市縣佛教僧寺,能如期組織登記及辦理僧學公益者──例如國民小學等,叁十年度占奪者概還原狀;叁十一年度起,再有侵擾者,依法懲處。五、各省市縣佛教會及僧寺,不能組織登記及辦理僧學公益者,得由各市縣政府,呈內政部,督導中國佛教會議處之』。其後,行政院批准內政部修改之辦法五項,與大師原意全異。潮音編者(福善)不知,誤題爲「行政院批准維護佛教整理財産辦法」,引起外間不少誤會(海廿叁、八──九「一月集錦」)。大師再呈行政院,未得批答(致蔣主席書)。
十八日,大師以『在全國痼疾通病下,當先去私戒懶,纔能趕上人程;從佛教機關團體中,實習爲公服勞,方可養成僧格』一聯,爲漢院畢業生訓詞, [P494] 正果記(文)。七月一日,大師作「抗戰五周年之新意義」,載時事新報七七特刊(文)。
十五日,大師寓北碚,讀馮友蘭「貞元叁書」,作「簡評」。謂新理學之理氣並重,低于程朱,更遠不及陸王(文)。
是夏,大師于漢院,講「爲支那堪布翻案」,以糾正藏僧及蔽于西藏佛教者對于中國禅宗之歧視,心月記(文)。
馮玉祥寓缙雲山,大師時與晤談,馮氏有「見缙雲山僧衆學習藏文乃有感」: 『西藏關系重,藏文宜先通。革命四十載,邊疆成化外。外人得侵淩,國權遭損害。政府應力助,訓練好人才!已派往藏者,生活須善待。邊疆事大振,外人無可奈』!
郭沫若來山訪晤大師,有詩和贈(詩存外集)。 『內充真體似寒泉,淡淡情懷話舊緣。長憶缙雲山下路,堂堂羅漢石驚天 [P495] 』!八月,大師以福善可造,而憍矜不馴,不相得于友生,乃命離缙雲山,去重慶編海潮音(恸福善;海廿叁、七「編輯書屋二叁事」)。九月二十四日(「中秋」),大師于觀月亭待月「詩存續集」。十月十叁日,一代藝人律宗耆德弘一卒于泉州(林子青「弘一大師年譜」)
二十七日,印順寄「印度之佛教」初章來請序,大師因撰「議印度之佛教」,爲大師印度佛教史之概觀(文): 『第一期之佛教,應曰「佛陀爲本之聲聞解脫」,庶于後行之大乘有其本根。第二期可曰「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但應曆佛滅至馬鳴前約五百余年,內更分小節。第叁期應束叁四期曰「佛陀傾向之菩薩分流」,此中可分四小節:一、佛陀行果贊仰而揭出衆生淨因之真常唯心論,此于六百年頃,法華、涅槃、般若、華嚴等漸興,及馬鳴諸論代表之。二、對治外小執障而盛揚摩诃般若之性空幻有論,此于七百年頃,龍樹、提婆諸論代表 [P496] 之。叁、依據法性空義而補充小大有義之有爲唯識論,此于九百年頃,無著、世親諸論代表之。四、空有劇烈爭辯而小大宗見各持之漸傾密行論,此于千余年頃,清辨、月稱、安慧、護法諸論代表之:則驗之向傳印華佛史無不符合之大乘時代也。第四期可曰「如來爲本之佛梵一體」,則承前厭倦苦诤而傾向外內、大小、空有融合持行之趨勢,龍智等密咒盛行,在佛滅千二百年起,奄奄五、六百年,內更可分小節;則適當我國唐開元前以至宋元時是也。 『基佛之淳樸,握持馬鳴、龍樹、無著之一貫大乘,前融采聲聞分流,而後攝擇宗見各持與如來一體;亦即依流傳在中國者,攝持錫蘭傳者及擇取西藏傳者,成一批評而綜合而陶鑄之新體系,庶其爲著述印度佛教史之目標欤』!
是年下學期,大師講「法性空慧學概論」于漢藏教理院,心月、融海、妙欽合記。又講四教儀,了參、光宗記其懸論,成「天臺四教儀與中國佛學」。大 [P497] 師學本中國佛學,而近二十年來,佛學院每偏重唯識,而四川又多重中觀及密宗。是年後,大師乃多講中國之佛學。十二月,南華寺虛雲以主持法會之便,來訪大師于缙雲山,大師殷殷以共舉佛教爲望(海廿四、一「一月佛教」;海廿四、五「一月佛教」)。惜虛雲爲左右播惑(顯明、張子廉),于淨虛空中橫生枝節。時林主席等發起「護國息災大悲法會道場」四十九日(十二月九日始,明年一月二十六日圓滿),戴傳賢爲法會會長,迎南華虛雲主持之,法會甚盛。
民國叁十二年,一九四叁(壬午──癸未),大師五十四歲。 一月,大師在重慶,于錢業公會講經(海廿四、二「各地電函摘要」)。
十叁日,陪都擴大舉行釋迦世尊成佛紀念大會,由大師及虛雲分別開示,盛況空前(海廿四、二「陪都成佛日大會特輯」)。
十四日,大師與馮玉祥、于斌、白崇禧發起中國宗教徒聯誼會,舉行發起人 [P498] 會(海廿四、二「函電摘要」)。
是月,海潮音由福善移往成都大慈寺編發(海廿四、一「卷首叁語」)。
二十二日(「臘月十五」),大師應榮昌缁素請,車抵榮昌,駐錫寶城寺(寺主嚴定) (海廿四、叁「太虛大師莅榮昌遊化紀要」)。
二十四日(「十九日」),大師應榮昌各界歡迎,就縣廟講「中國文化及佛教于戰後歐洲民族之關系」,永遠記(海廿四、叁「太虛大師莅榮昌遊化紀要」)。二月,大師度舊年于寶城寺。十日,回重慶(詩存續集;編輯室來函「摘要」)。
大師于羅漢寺,逢星期六及星期日,公開答問(海廿四、四「破疑網于重重」)。 」
二十七日,唯識學者歐陽竟無,卒于江津之內學院(海廿四、四「一月佛教」)。大師挽之雲: [P499] 『勝軍論後有斯文,公已追蹤先覺;石埭門中空上座,我尤孤掌增哀』! 是月,大師于金劍山(漢院屬寺)創設大雄中學,籌備經年,至此始正式開。大師任董事長,以吳子诒爲校長。大師書數語以贈學生: 『求學之道,要求學成爲一個知識、德行、能力都完備的人。在社會中爲一能自力能互助(之)份子;在國族爲一能工作能貢獻(之)國民;在世界中爲一能承先能啓後(之)世人;推至其極,則如釋迦牟尼佛在宇宙中爲一能遍覺能普救之大雄。大雄者,大英雄也;先從社會中在國族中做起』!
大師初擬辦一含有政治意味之學校,因介紹識(連謀有關之)吳子诒,惟幻、葦舫參預其事。後其事未能實現,乃改辦中學。叁月二十一日,大師以張道藩以「我們需要的文藝政策」相詢,乃作「對于文藝政策之管見」。時「欲以恢複宋儒傳統,襲取應用(西洋哲學)爲範疇」之新儒家,日見囂張;多師理學余緒而排斥佛法。大師故斥謂: [P500] 『設一言固有文化,即隨瞀儒淺見,籠統的以接受韓歐程朱一流爲恢複;而不知韓歐膚見無識之偏狹,與程朱陰盜陽憎之欺僞,其狹僞實爲中國文化千年來漸陷低弱之主因。則恢複固有文化,反成加叁民主義以拘蔽,使不能有所擇取于盛唐雄大宏遠之全個民族文化也』!
大師同時作「中國民間之教化何在」,後且數數論及此。實則新儒家也者,既不與一般民間思想相關,複不爲新進思想所取,僅爲禦用文化耳!
二十二日,大師于重慶獅子山,跋國際大學教授吳曉鈴說「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文)。
某日(「癸未仲春」),大師偕定九、李子寬,往遊涪陵普陀山之紹宗寺(詩存續集;詩存外集;海廿四、四「一月佛教」)。五月九日(「立夏後叁日」),戴季陶(孝園)爲康寂園(寄遙)、楊叔吉洗塵。席間,推大師爲紀一詩(海廿四、八「一月佛教」): 『孝悌人之本,寂光佛所歸,一園賓主序,林外日依依』。 [P501]
二十二日,中國宗教徒聯誼會成立(「海廿四、六「訪函記要」)。大師任常務委員(佛、回、天主、基督各一人),以衛立民爲總幹事。是會之任務,爲「擁護抗戰建國,尊重信仰自由,提高精神修養,勵行社會服務,促進世界和平」五項(贊文)。
大師留渝期間,廣播「佛教與國民外交」。「佛教之中國民族英雄史」,「閱爲性空者辨」,均是時作。
月底,大師回缙雲山。七月二十七日,大師以大雄中學立案事,在重慶(致海定書一叁)。八月一日,林主席卒于渝。後蔣中正繼任。夏季,大師應張治中、康澤之約,赴夏令營講「佛教哲學與青年修養」(海廿四、九「一月佛教」)。
是年夏秋間,大師撰「中國今後之文化」「大公報九月十九日);「聯合國戰勝後之平和世界」(新中華八月號);「人群政製與佛教僧製」「時代精神 [P502] )。又講「佛教徒應參與中國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設」,了參記…
《太虛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