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原始佛教界說
唯識學的確立,雖是公元四世紀的事情;但如要從曆史的見地,去考察它思想的源泉,與發展中的演變,那就不能不從原始佛教研究起。不然,不但不能明白它思想的來源,也不能從佛教的立場,給予正確的評價。 [P2]
佛滅一百年以後,佛教才開始顯著的分化。一般人,稱這分化了的佛教爲部派佛教,分化以前的佛教爲原始佛教。原始,只是說這一期的佛教,在理論上、製度上,不論那一方面,都比較要來得切近佛教的原始態。研究原始佛教,自然要依據『阿含』和『毗奈耶』(律)。關于大乘經,有人主張一字一句,都是釋尊親口宣說的。有人卻否認它,說它完全是後人假托的。在我看來,大乘經有演繹整理的痕迹;說它全是後人的假托,卻未免有點過火。反之,現存的小乘經律,雖比較接近佛教的原始態,但也未嘗沒有相當的變化。
釋尊依自覺的境地,適應衆生的根機,用種種方便把它完美的表示出來。有的爲個人說,有的爲大衆說,也有爲諸天說,像這樣的經過了四十九年的教化,它的遺教、景行,有誰能把它記得完全無缺呢?佛入涅槃以後,弟子們頓時失了指導者。迦葉們爲了要使佛法長在世間,不致于人去法滅,才共同結集佛法。這個功績,當然是非常偉大。但這結集,時間只有叁個月;參加結集的人數,又只有五百(或說千人);並且還是偏于摩诃迦葉一系的。像這樣匆促的時間,和少 [P3] 數人的意見,想使所結集的達到滿意的程度,當然是不可能。它的遺漏與取舍的或有不當,也可想而知。在結集終了的時候,就有人說「我等亦欲結集」,這很可以想見當時情勢的一般了。那時的結集,不過是一人口中誦出,經大衆加以審定,並沒有用文字把它寫成定本,經過展轉的口傳,也就難免漏落、錯誤和次序的顛倒。「不見水潦鶴」的公案,豈不是大家很熟悉的嗎?佛經的正式用文字寫出,在阿育王以後;所用的文字,又有種種的不同,彼此的取舍出入,可以想象而知。何況那時的佛教界,早已染上濃厚的宗派色彩!爲了適合自宗的理論,不但經、律的字句有增減,就是經典的有無,甚至連經典組織的形式,也全部改觀。在這樣的演變下,現存的小乘經律,能說它完全的代表佛教的原始態嗎?能說它概括了釋尊一代的教法嗎?
大乘經,在佛滅叁百年後,陸續的公開流行。像多聞部的分裂,就爲了接受一分大乘經。大乘經典的用文字寫出,是和小乘經(用文字寫出)不相前後的。大乘思想有收攝在毗尼中的,雜藏中的,也有爲在家衆說的,起初沒有被收入出 [P4] 家衆的公開結集裏,只在一人、一地中流行的。在開始公開流行時,有的信仰它,有的否認它,這只是一部分學者向來沒有傳承學習罷了。不能因此說它完全不是佛法。不過、大乘有後人演繹整理的痕迹,其傳出愈後的,附會的成分,確乎是很大的。
總之,釋尊說法,是適應衆生根機的,在說明的方便上,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因之所開顯的意義,也就有淺深。最初是口口相傳,後來才用文字寫成定本。釋尊的教法,有曾經公開結集的,那便是聲聞乘的經律。有是傳播于某一區域,私相傳授,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到後來才公開流行的,那就是雜藏(一部分)和大乘經。因此,原始佛教的研究,不當偏取小乘,在思想上,早期的大乘經,是一樣的值得尊重。
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
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經』去探索,因爲四阿含是大小乘共信的,公 [P5] 開流行的時期也比較的早(『雜阿含經』是更古典的)。要從「四阿含」裏,抉出唯識的先驅思想,這對于阿含思想的中心,有先加認識的必要。「四阿含」所開示的法門,好象是很多,但自有一貫的核心,這便是緣起。緣起的定義,像經上說:「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意思說:宇宙、人生,要皆爲關系的存在,無獨立的個體,因關系的演變分離而消失。佛法雖以「因緣生」總攝一切,說明一切,但主要的是生命緣起。假使離此業果緣起,泛談因緣所生,還是不能理解佛教真相的。整個佛法,可以分爲流轉、還滅兩門;還滅、流轉,都建立在業果緣起的基礎上。「此有則彼有」,開示了生死相續的因果法則,不息的在叁界五趣裏輪轉,這就是雜染的流轉。「此無則彼無」,是說截斷了生死相續的連系,不再在叁界中受生,這就是清淨的還滅。不但「阿含」以緣起爲中心,就是後代龍樹、無著諸大論師的教學,也不外此事,無非解釋發揮這緣起流轉,和怎樣證得這緣起的還滅。
釋尊證悟了生命的實相,才從生死大海裏解脫過來。因內心悲願的激發,想 [P6] 把苦海中的一切衆生,都獲得同樣的解放,才大轉*輪。我們要正確認識佛法的心要,那可以從釋尊自悟的聖境中去研究。釋尊常常把自己證悟的經曆,剀切的說給弟子聽,像『雜阿含經』卷十二‧二八七經──(大正藏編號)說: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作是念言: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我時作此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我複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 [P7] 故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道迹。古仙人從此迹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行于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古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 我于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
釋尊自述它發見生死流轉和解脫生死的法則,就是緣起的起滅。不但釋尊如此,過去諸佛,也沒有不經曆這緣起大道的。因此,緣起是法爾如是的,本然而必然的法則,不是釋尊創造,只是釋尊的平等大慧,窺見生命的奧秘而加以說明罷了。『雜阿含經』(卷十二‧二九九經),正啓示這個思想:
「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爲諸衆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
釋尊體證了法爾如是的緣起法,又給弟子們解說。所以從緣起中心的見地考察起來,可說整個佛法是緣起法門多方面的善巧說明。佛弟子,也沒有不從這裏 [P8] 得到悟證。或者以爲佛說的法門很多,像蘊、處、界、谛……,爲什麼偏取緣起作中心呢?要知道,這些都是在說明緣起的某一部分,並不是離開緣起另有建立。像五蘊,就是緣起名色支的詳細解說。衆生于五蘊「不知、不明(無明)、不斷、不離欲」(愛),才流轉在生死裏。假使能「如實知、心厭、離欲」,便能解脫。這樣去理解,佛說五蘊才有深切的意義。六處,是以六入支爲中心來說明緣起。『雜阿含經』的「六入誦」,詳細的說明內六入(六入)、外六入(名色)、六識(識)、六觸(觸)、六受(受)、六愛(愛),它在開示緣起支,是最明白不過的。六入,從認識論的見地,說明緣起的所以生起和還滅。特別注重守護六根,在見色、聞聲的時候,不隨外境而起貪、瞋,以達到出離生死的目的。界有種種的界,主要是六界,側重在種類與原因的分別。他本是緣起法的因緣所攝;後代的阿毗達磨,「六種(界)緣起」,也還是連結著的。此外,像四谛法門的苦、集,即是緣起的流轉;滅與道,即是緣起的還滅。四谛是染淨因果橫的分類,緣起是從流轉還滅而作豎的說明。這僅是形式的差別,內容還是一致。 [P9]
不但『阿含經』如此,大乘經論的精髓,也還是以緣起爲宗本的。『法華經』的「無性,從緣起」,「是法住法位」。『般若經』的「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解深密經』的以緣起因果爲依他起,作爲染淨迷悟的所依。這些大乘經,都是以緣起爲宗要的。大乘論方面,也大抵如此。特別是龍樹菩薩的開示性空的緣起,反複的贊揚緣起,說它是佛法的究竟心要。『中觀論』的八不頌是如此,『六十如理論』也說:
「爲應以何法,能斷諸生滅?敬禮釋迦尊,宣說諸緣起」! 『七十空論』也說:
「以諸法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勝義唯如是」。
從叁乘聖者的自證方面看,從佛陀的言教方面看,從大乘論典方面看,處處都足以證實緣起是佛法的心要。所以我說原始佛教的核心,是緣起。
第叁節 緣起的解釋
[P10]
第一項 緣起支數的考察
緣起有十二支,是釋尊所開示的,這在佛教界早已成爲定論。近人的『原始佛教思想論』,開始提出不同的意見。對校漢文和巴利文的『阿含經』,發現漢譯的『大因經』與『大緣方便經』,都具足十二支,而巴利文本卻只有九支和十支。又見經中有「齊識而還」的話,所以說十二支的建立,是在佛陀的晚年。他又根據『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九的「大德說曰:舍利子隨觀緣起有十二支差別性,成阿羅漢」的記載,假定十二支的完成,出于舍利弗之手。這樣的推論,我是不敢贊同的。假定這種推論是正確的,那末,更有充實的理由,可以證明釋尊最初說法是二支、叁支、五支,就是十支也是後起的。這當然是不正確的推論,與他的最初十支說,…
《唯識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