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探源

  唯识学探源目次

  唯识学探源…………………………………………………………太虚

  自序………………………………………………………………1──5

  上编 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说……………………………… 1──27

  第一节 原始佛教界说………………………………………… 1

  第二节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 4

  第三节 缘起的解释…………………………………………… 9

  第一项 缘起支数的考察……………………………………10

  第二项 五支说的解说………………………………………11

  第三项 十支说的解说………………………………………15

  第四项 十二支说的解说……………………………………21

  第五项 诸说的融贯…………………………………………23

  第二章 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识思想……………………28──38

  第一节 唯识思想的几个观念…………………………………28

  第二节 原始佛教与唯识思想…………………………………32

  下编 部派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一章 部派佛教概说……………………………………39──47

  第一节 部派分裂的概况………………………………………39

  第二节 部派思想的分化与趋势………………………………42

  第二章 本识论探源…………………………………… 48──124

  第一节 概说……………………………………………………48

  第二节 犊子系与本识思想……………………………………52

  第三节 说一切有系与本识思想…………………………………59

  第一项 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59

  第二项 有部的假名我与犊子系不可说我的关系…………60

  第三项 经部譬喻师的细心说………………………………68>

  甲 细心相续………………………………………………68

  乙 王所一体………………………………………………84

  第四节 分别说系与本识思想…………………………………89

  第一项 分别说系心识论概说………………………………89

  第二项 一心相续……………………………………………90

  第三项 心性本净……………………………………………93

  第四项 五法遍行与染俱意……………………………… 106

  第五项 有分识…………………………………………… 110

  第六项 细意识…………………………………………… 116

  第五节 大众系与本识思想………………………………… 117

  第一项 大众系的特色…………………………………… 117

  第二项 遍依根身的细意识……………………………… 118

  第三项 生起六识的根本识……………………………… 121

  第三章 种习论探源……………………………………125──199

  第一节 种习思想概说……………………………………… 125

  第二节 微细潜在的烦恼…………………………………… 128

  第一项 随眠……………………………………………… 128

  第二项 习气……………………………………………… 137

  第三项 阿赖耶…………………………………………… 142

  第三节 业力的存在………………………………………… 145

  第一项 概说……………………………………………… 145

  第二项 各派对业力存在的异说………………………… 146

  第三项 结说……………………………………………… 156

  第四节 有漏种子…………………………………………… 158

  第一项 说转部的一味蕴………………………………… 158

  第二项 化地部的穷生死蕴……………………………… 162

  第三项 大众部的摄识…………………………………… 166

  第四项 经量部的种习…………………………………… 168

  第五节 无漏种子…………………………………………… 194

  第一项 有部的解说……………………………………… 194

  第二项 经部的解说……………………………………… 195

  第三项 大众分别说系的解说…………………………… 198

  第四章 无境论探源……………………………………200──207

  唯识学探源太虚

  日人先有着「唯识思想史」者,留学僧墨禅曾翻译而未刊,适汉藏教理院讲师印顺,亦有「唯识思想史」之作,先就其半,乞余检定。余告以唯识思想史,已有成书,别命他名为妥。闻之,因仅述至唯识学未成立前而止,余遂为题曰「唯识学探源」。唯识固原本佛言,而阅此则知转辗于部派思想,起非一缘,流长而源远矣。洵堪为学者探究之一异门方便云。

   三十三年十二月序于渝寓太虚

  唯识学探源自序

  妙钦与光宗法师,愿意负责印行本书,为本书服务;因此取出多年的旧稿,从头校读一遍,拿去校印流通。此时而能有此事,自然也有一番法喜!

  这是民国二十六年秋天的事了。我在武昌,读到了日人结城令闻氏的『关于心意识的唯识思想史』(原题已忘);作者的努力,使我钦佩。然因为见地不同,当时就想另写一部唯识思想史。不过,病多、事大,总是拖延又拖延,一直没有落笔。二十八年冬天,我在缙云山。月耀法师鼓励我,愿与我合作,代为笔记;这才向法尊法师商量稿纸,开始我的工作。谁知道写不到四分之一,他为了环境所迫,不能不暂时去照料油盐柴米;我也鼓起从来未有的勇气,到贵阳去,写作暂时停顿。一切是无常的!特别是乱离之世;动乱是世间的实相,这算得什么?夏天,我自己继续写下去,把唯识学的先驱思想写完。把原稿寄呈太虚大师,虚公以为唯识思想史已有人译出,预备出版,不必再写下去。此文可以自成段落,称为『唯识学探源』。当时,我受求真意志的指导,开始转移思想到佛教的另一角,所以就此结束。我没有贯彻初衷,有愿未了,总不免抱歉似的。好在关于大乘唯识的思想,我在『印度之佛教』(第十四、十五章),『摄大乘论讲记』等,已陆续有过简略的提示了。

  我想写唯识思想史,倒不是为了与人诤辨,反而是觉得唯识学者的争辨,噪聒得讨厌了(我自己从前就是一个)!针对唯识学界的诤论,预备作一番清理工作,让大家了解自己,了解对方,一笑而罢。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中,唯心论有真心派与妄心派二大流。傅到中国来,即有地论师、摄论师、唯识师三派。此两大流,真心派从印度东方(南)的大众分别说系发展而来;妄心派从印度西方(北)的说一切有系中出来。在长期的离合发展中,彼此关涉得很深;然两大体系的不同,到底存在。大体的说:妄心派重于论典,如无着、世亲等的著作:重思辨,重分析,重事相,重认识论;以虚妄心为染净的所依,清净法是附属的。真心派重于经典,都编集为经典的体裁:重直觉,重综合,重理性,重本体论;,以真常心为染净的所依,杂染是外铄的。经典总是时代的先进者;西方的论师们,承受它思想的启发,给予严密的思辨化,又多少要修正它。这种东西印度的风格不同;不仅是第三期的唯心佛教,就是前二期的佛教,也有此种情形。甚至在婆罗门教中,也还是有此东西两大阵容的。这种区域文化的特色,本平常明白。但传统的唯识学者不大理会这些,他们的意见是:我所学所宏扬的论典,或者经典,是究竟的;唯心非如此不可,这才是佛说。这样,诤论当然不免。本来,承受某一思想,对于另一思想,即不能无所取舍;真理愈辨愈明,辨论不一定是坏的。所以,真心论可以批评妄心论,妄心论可以反对真心论。不过,作为反对与批评的标准何在?这不外理证与教证。理证,各有思想体系,加上自宗规定了的了义不了义,如离开事实的证明,那种笔墨与口头官司,千百年来还没有断案。现在再覆述一遍,也不过多一番热闹而已。说到教证,真心论已融化于唯心的大乘经中;妄心者承认大乘经是佛说,即没有资格去动摇真心论。妄心论的根本论,是未来佛弥勒说,加上严密的思辨,真心者也无力摧毁他。以我的理解,真心论的卢舍那佛说,迦旃延佛说;妄心论的弥勒佛说,都不过继承根本佛教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区域中,经古人长期的体验思辨而编集的成果。承认此两大思想的分流(自然是互相影响的),同等的地位;从时代的前后去整理它。经与论间,经与经,论与论的中间,看出它的演变分化;从演变分化中把握它的共同性,这才是公平而又不儱侗的办法。研究它的思想来源,考察它的思想方法。何以说真?何以要说妄?为什么要说唯心?是否非唯心不可?从高一层的根本佛教去观察,自然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我不能不感到结城令闻的大作,美中不足   ,不够了解唯识的思想了。   

  本书是预拟唯识思想史的上编;把序说删去,让它自成段落。作者的意见或者有点不易明了,即如最后的「无境论探源」,也不免简陋。「无境」,即唯识家的「空」义。真心与妄心说空不同;而且空义的阐发,从根本圣典到前二期佛教,多方面的关涉,比细心说与种子说,要复杂得多。预备另作专题去考察它,所以这里只略为一提。

  附记:本书为民国三十三年在四川初版流通,后由上海大*轮书局再版。 今以重行排印,略为修正。民国五十九年一月印顺记。

  

  唯识学探源 [P1] 上编 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说

  第一节…

《唯识学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青年的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