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心论者建立一心的用意:
「又无我故,应心起业,以心是一,能起诸业,还自受报。心死、心生,心缚、心解。本所更用,心能忆念,故知心一。又以心是一,故能修集。又佛法无我,以心一故,名众生相」。
一心论的目的,在说明自作自受律,记忆的可能,被缚者与解脱者的关系,并且依一心建立众生。一心论者,不像犊子系建立不同外道的真我,因为佛法是无我的;但不能不建立一贯通前后的生命主体,于是建立一心论。心理的活动与演变,不能机械式的把它割裂成前后独立的法体。从现象上看,虽然不绝的起灭变化,而无限变化中的觉性,还是统一的。这一体的觉性,岂不是常住吗?这在 [P93] 反对者的学派看来,一心只是变相的神我。像『成实论』(卷六)主的批评说:
「若心是一,即为是常,常即真我。所以者何?以今作后作,常一不变,故名我」。
反对者的意见,固然把它看成外道的神我;但在一心论者,却认为非如此不能建立生命的连锁。若剎那生灭前后别体,无法说明前后的移转。『成实论』叙述它的意见说:「以心是一,故能修集。若念念灭,则无集力」。本着剎那生灭不能安立因果连系的观点,才考虑到心性的一体。这不但一心论者如此,犊子的建立不可说我,经量本计的一味蕴,也都是感到剎那论的困难而这样的。但机械的统一论者,决不能同意,像『顺正理论』(卷七)说:
「或谓诸行若剎那灭,一切世间应俱坏断。由此妄想,计度诸行或暂时住,或毕竟常」。
第三项 心性本净
[P94]
略说问题的重要性:心性染净的论辨,在佛教尤其唯识学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过去大乘唯识学的诤论上看,它几乎成了一切纠纷的症结。我们假使不能理解部派佛教发展中的心性染净论,那末在研究大乘唯识学时,就容易偏执一边。大乘论师的多种解释,大都有它思想上渊源的。事实上,心性本净的思想,渗透到一切大乘经里。凡是读过大乘经的,谁也会有此感觉。这是每一佛教从,尤其大乘唯识学者必须探讨的主题。
从部派佛教去看,关于心性染净的思想,有三大系;但心通三性论者,是后起的。大乘佛教,似乎没有这个思想。
图片
┌─经部────┐
一切有系───┤ ├─心通三性家
└─有部─┬──┘
│
犊 子 部────────┴─┬──心性无记家
分别说系──────────┤
大 众 系──────────┴──心性本净家
[P95]
性的定义很多:水湿「性」,地坚「性」,这是说一事一物各别的自体。「性」种性,本「性」住性,这或者是说本来如是,或者是说习惯成自然,有生成如此的意味,与中国的「生之谓性」,相近。法「性」、实「性」,在大乘的教理上,或指普遍恒常的法则,或指诸法离染的当体。自「性」,在龙树学里,是说那不从缘起的常一的自体。善「性」、恶「性」,这是性德的性,就是性质。这心性染净的思想,与中国的性善性恶,发生过深切的影响。王阳明竟说性善的良知良能,就是佛家的(本净心性)本来面目。其实,心性本净,在部派佛教里是性善性恶的性;在大乘里,心性与法性有时合而为一,指心或法的本体。佛法的心性本净,是遍一切众生的;孟子的性善,却成为人兽的分野:这是怎样的不同!
一切法,给以道德的评价,就有善恶的概念。心性无记论者,关于善、恶,是分为三类;一、善性,二、恶性,三、无记性。善、恶,世学有着很多的定义,也有见到它的相对性而否认善恶的标准。心性无记论者,善、恶,是从它的结 [P96] 果而分别的。我们意念与身口的行动,假使能得后来良好的结果,这就是善。若会引起恶劣的结果,那就是恶。这结果,偏重在个人,是依招感现世(不是现在一念)、后世的果报来决定。这不太自利吗?不,凡是有利于人的,也必然的会有利于己;反之,损人利己的行为,从引起后世的恶报看,无疑是恶的。还有很多的事,不能引起未来善恶的果报,如不自觉的摇一摇头,努一努嘴,这些行为就不能说是善恶,那就叫无记性。身外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的变动,也是无记。这无记,不是善恶的化合,是非善非恶的,与善恶鼎立而三的中容性。就因为它是无记,所以也可和善恶合作。
有部从心心所别体的观点,把心上一切的作用分离出来,使成为独存的自体;剩下来可以说是心识唯一作用的,就是了知。单从了知作用来说,并不能说它是善或是恶。不过,心是不能离却心所而生起的。倘使它与信、惭、愧这些善心所合作起来,它就是善心。与贪、瞋等合作,那就是恶心。如果不与善心所也不与恶心所合作相应,如对路旁的一切,漠不关心的走去,虽不是毫无所知,但也 [P97] 没有善心所或恶心所羼杂进去;那时的心,只与受、想等心所同起,这就是无记性。所以,善心、恶心,不是心的自性是善、是恶,只是与善恶心所相应的关系。善心像杂药水,恶心像杂毒水,水的自性不是药也不是毒。善恶心所与心,滚成一团,是「同一所缘,同一事业,同一异熟」,好象心整个儿就是善、是恶,也不再说它是无记的。但善恶究竟是外铄的,不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是无记的中容性。
譬喻论师也像有部那样分为三性,但它不许心性无记,主张心通三性,这还从心心所法一体的见解而来。譬喻论者,是王所一体论者,心王心所只是名义上的差别,其实都就是心。信、惭、愧等善心所,贪、瞋等恶心所,都是心识不同的形态。这样,心自然是通于三性。虽然有部也可以说通三性,但它是建立在「相应」上,譬喻论师们是依心的「自性」说的。经说「心长夜为贪等所污」,这似乎与譬喻者的贪即是心,有相当的违难。但它说:这是依假名相续心说的,并不是在一剎那中,有别体的心为别体的贪等所污。它的心通三性论,就这样的建 [P98] 立起来。
心性本净说:除上面两系外, 还有在佛教里放射异样光芒的心性本净说。它的根据,是经上(铜鍱部的『增支部』有此说)说(转引『顺正理论』):
「心性本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
经有心性本净的明文,有部它们是不会毫无所知,为什么还要建立心性无记、心通三性呢?这不是与佛共诤吗?不,经上也在说善心、恶心。心性本净的圣教,一切有部的学者,有点不大信任,但也还不致绝对否认,给它个适当的解说,像『顺正理论』(卷七十二)说:
「若抱愚信,不敢非拨言此非经,应知此经违正理故,非了义说。若尔,此经依何密意?依本客性,密作是说。谓本性心必是清净,若客性心容有染污。本性心者,谓无记心,非戚非欣任运转位,诸有情类多住此心,一切位中皆容有故,此心必净无染污故。客性心者,谓所余心,非诸有情多分安住,亦有诸位非皆容有。断善根者必无善心,无学位中必无染故。… [P99] …如是但约心相续中,住本性时说名为净,住客性位容暂有染」。
『顺正理论』主,是正理为宗的人物,它的内心上,当然要否认是经文。否认它的理由,是不合自宗的正理。它的解说,心性本净是依无记心说的。它没有依心性无记说,只说心住无记位中没有染污心所,所以称为本净。心通三性论者,批评了心性本净以后,也照样的给它个融会,如『成实论』(卷三)说:
「但佛为人说心常在,故说客尘所染,则心不净。又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净心,故说本净」。
它们虽都解释心性本净,其实是心性无记论,和心通三性论者。心性本净说,还得另行研究。心性本净,虽有人反对,但自有它古老的渊源。在上座系『舍利弗阿毗昙』(卷十八),已明白的宣说:
「心性本净,为客尘染,凡夫未闻,故不能如实知见,亦无修心。圣人闻故,如实知见,亦有修心。心性清净,离客尘染,凡夫未闻,故不能如实知见,亦无修心。圣人闻故,如实知见,亦有修心」。 [P100]
『舍利弗阿毗昙』说心性本净与离垢清净,尤其把性净看做有没有修心的重要关键,成为出离生死必先理解的条件。使我们自然的联想到『楞严经』的「皆由不知常住真心」,觉得它有同样的意趣。『舍利弗阿毗昙』里,除心性本净以外,还有我法二空的思想。大众与分别说系,都在唱道心性本净,可见这并不是后起的思想了。
大众、分别说系的心性本净说,我们难得具体完备的认识,现在只能稍微提到一点;好在大乘佛教里,已有了深刻丰富的解释。大众系不像有部那样建立三性,它是「无无记法」的。它认为一切法不是善就是恶,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没有中容性存在。这点,不但与心性本净有密切关系,还影响到一切。像有部的「因通善恶,果唯无记」的业感论,在不立无记的见解上,岂不要有大大的不同吗?分别论者的心性本净,与大众系也不同,它承认善恶无记的三性,同时又建立心性本净,心性是否本净,这都在说明有染离染、有漏无漏的地方提出,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说: [P101] 「分别论者说:染污不染污心,其体无异。谓若相应烦恼未断,名染污心;若时相应烦恼已断,名不染心。如铜器等未除垢故,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无垢器等」。
『顺正理论』(卷七十二)说:
「分别论者作如是言:唯有贪心今得解脱,如有垢器,后除其垢;如颇胝迦由所依处,显色差别有异色生。如是净心贪等所染,名有贪等;后还解脱。圣教亦言心性本净,有时客尘烦恼…
《唯识学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