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心論者建立一心的用意:
「又無我故,應心起業,以心是一,能起諸業,還自受報。心死、心生,心縛、心解。本所更用,心能憶念,故知心一。又以心是一,故能修集。又佛法無我,以心一故,名衆生相」。
一心論的目的,在說明自作自受律,記憶的可能,被縛者與解脫者的關系,並且依一心建立衆生。一心論者,不像犢子系建立不同外道的真我,因爲佛法是無我的;但不能不建立一貫通前後的生命主體,于是建立一心論。心理的活動與演變,不能機械式的把它割裂成前後獨立的法體。從現象上看,雖然不絕的起滅變化,而無限變化中的覺性,還是統一的。這一體的覺性,豈不是常住嗎?這在 [P93] 反對者的學派看來,一心只是變相的神我。像『成實論』(卷六)主的批評說:
「若心是一,即爲是常,常即真我。所以者何?以今作後作,常一不變,故名我」。
反對者的意見,固然把它看成外道的神我;但在一心論者,卻認爲非如此不能建立生命的連鎖。若剎那生滅前後別體,無法說明前後的移轉。『成實論』敘述它的意見說:「以心是一,故能修集。若念念滅,則無集力」。本著剎那生滅不能安立因果連系的觀點,才考慮到心性的一體。這不但一心論者如此,犢子的建立不可說我,經量本計的一味蘊,也都是感到剎那論的困難而這樣的。但機械的統一論者,決不能同意,像『順正理論』(卷七)說:
「或謂諸行若剎那滅,一切世間應俱壞斷。由此妄想,計度諸行或暫時住,或畢竟常」。
第叁項 心性本淨
[P94]
略說問題的重要性:心性染淨的論辨,在佛教尤其唯識學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過去大乘唯識學的诤論上看,它幾乎成了一切糾紛的症結。我們假使不能理解部派佛教發展中的心性染淨論,那末在研究大乘唯識學時,就容易偏執一邊。大乘論師的多種解釋,大都有它思想上淵源的。事實上,心性本淨的思想,滲透到一切大乘經裏。凡是讀過大乘經的,誰也會有此感覺。這是每一佛教從,尤其大乘唯識學者必須探討的主題。
從部派佛教去看,關于心性染淨的思想,有叁大系;但心通叁性論者,是後起的。大乘佛教,似乎沒有這個思想。
圖片
┌─經部────┐
一切有系───┤ ├─心通叁性家
└─有部─┬──┘
│
犢 子 部────────┴─┬──心性無記家
分別說系──────────┤
大 衆 系──────────┴──心性本淨家
[P95]
性的定義很多:水濕「性」,地堅「性」,這是說一事一物各別的自體。「性」種性,本「性」住性,這或者是說本來如是,或者是說習慣成自然,有生成如此的意味,與中國的「生之謂性」,相近。法「性」、實「性」,在大乘的教理上,或指普遍恒常的法則,或指諸法離染的當體。自「性」,在龍樹學裏,是說那不從緣起的常一的自體。善「性」、惡「性」,這是性德的性,就是性質。這心性染淨的思想,與中國的性善性惡,發生過深切的影響。王陽明竟說性善的良知良能,就是佛家的(本淨心性)本來面目。其實,心性本淨,在部派佛教裏是性善性惡的性;在大乘裏,心性與法性有時合而爲一,指心或法的本體。佛法的心性本淨,是遍一切衆生的;孟子的性善,卻成爲人獸的分野:這是怎樣的不同!
一切法,給以道德的評價,就有善惡的概念。心性無記論者,關于善、惡,是分爲叁類;一、善性,二、惡性,叁、無記性。善、惡,世學有著很多的定義,也有見到它的相對性而否認善惡的標准。心性無記論者,善、惡,是從它的結 [P96] 果而分別的。我們意念與身口的行動,假使能得後來良好的結果,這就是善。若會引起惡劣的結果,那就是惡。這結果,偏重在個人,是依招感現世(不是現在一念)、後世的果報來決定。這不太自利嗎?不,凡是有利于人的,也必然的會有利于己;反之,損人利己的行爲,從引起後世的惡報看,無疑是惡的。還有很多的事,不能引起未來善惡的果報,如不自覺的搖一搖頭,努一努嘴,這些行爲就不能說是善惡,那就叫無記性。身外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的變動,也是無記。這無記,不是善惡的化合,是非善非惡的,與善惡鼎立而叁的中容性。就因爲它是無記,所以也可和善惡合作。
有部從心心所別體的觀點,把心上一切的作用分離出來,使成爲獨存的自體;剩下來可以說是心識唯一作用的,就是了知。單從了知作用來說,並不能說它是善或是惡。不過,心是不能離卻心所而生起的。倘使它與信、慚、愧這些善心所合作起來,它就是善心。與貪、瞋等合作,那就是惡心。如果不與善心所也不與惡心所合作相應,如對路旁的一切,漠不關心的走去,雖不是毫無所知,但也 [P97] 沒有善心所或惡心所羼雜進去;那時的心,只與受、想等心所同起,這就是無記性。所以,善心、惡心,不是心的自性是善、是惡,只是與善惡心所相應的關系。善心像雜藥水,惡心像雜毒水,水的自性不是藥也不是毒。善惡心所與心,滾成一團,是「同一所緣,同一事業,同一異熟」,好象心整個兒就是善、是惡,也不再說它是無記的。但善惡究竟是外铄的,不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是無記的中容性。
譬喻論師也像有部那樣分爲叁性,但它不許心性無記,主張心通叁性,這還從心心所法一體的見解而來。譬喻論者,是王所一體論者,心王心所只是名義上的差別,其實都就是心。信、慚、愧等善心所,貪、瞋等惡心所,都是心識不同的形態。這樣,心自然是通于叁性。雖然有部也可以說通叁性,但它是建立在「相應」上,譬喻論師們是依心的「自性」說的。經說「心長夜爲貪等所汙」,這似乎與譬喻者的貪即是心,有相當的違難。但它說:這是依假名相續心說的,並不是在一剎那中,有別體的心爲別體的貪等所汙。它的心通叁性論,就這樣的建 [P98] 立起來。
心性本淨說:除上面兩系外, 還有在佛教裏放射異樣光芒的心性本淨說。它的根據,是經上(銅鍱部的『增支部』有此說)說(轉引『順正理論』):
「心性本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
經有心性本淨的明文,有部它們是不會毫無所知,爲什麼還要建立心性無記、心通叁性呢?這不是與佛共诤嗎?不,經上也在說善心、惡心。心性本淨的聖教,一切有部的學者,有點不大信任,但也還不致絕對否認,給它個適當的解說,像『順正理論』(卷七十二)說:
「若抱愚信,不敢非撥言此非經,應知此經違正理故,非了義說。若爾,此經依何密意?依本客性,密作是說。謂本性心必是清淨,若客性心容有染汙。本性心者,謂無記心,非戚非欣任運轉位,諸有情類多住此心,一切位中皆容有故,此心必淨無染汙故。客性心者,謂所余心,非諸有情多分安住,亦有諸位非皆容有。斷善根者必無善心,無學位中必無染故。… [P99] …如是但約心相續中,住本性時說名爲淨,住客性位容暫有染」。
『順正理論』主,是正理爲宗的人物,它的內心上,當然要否認是經文。否認它的理由,是不合自宗的正理。它的解說,心性本淨是依無記心說的。它沒有依心性無記說,只說心住無記位中沒有染汙心所,所以稱爲本淨。心通叁性論者,批評了心性本淨以後,也照樣的給它個融會,如『成實論』(卷叁)說:
「但佛爲人說心常在,故說客塵所染,則心不淨。又佛爲懈怠衆生,若聞心本不淨,便謂性不可改,則不發淨心,故說本淨」。
它們雖都解釋心性本淨,其實是心性無記論,和心通叁性論者。心性本淨說,還得另行研究。心性本淨,雖有人反對,但自有它古老的淵源。在上座系『舍利弗阿毗昙』(卷十八),已明白的宣說:
「心性本淨,爲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能如實知見,亦無修心。聖人聞故,如實知見,亦有修心。心性清淨,離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能如實知見,亦無修心。聖人聞故,如實知見,亦有修心」。 [P100]
『舍利弗阿毗昙』說心性本淨與離垢清淨,尤其把性淨看做有沒有修心的重要關鍵,成爲出離生死必先理解的條件。使我們自然的聯想到『楞嚴經』的「皆由不知常住真心」,覺得它有同樣的意趣。『舍利弗阿毗昙』裏,除心性本淨以外,還有我法二空的思想。大衆與分別說系,都在唱道心性本淨,可見這並不是後起的思想了。
大衆、分別說系的心性本淨說,我們難得具體完備的認識,現在只能稍微提到一點;好在大乘佛教裏,已有了深刻豐富的解釋。大衆系不像有部那樣建立叁性,它是「無無記法」的。它認爲一切法不是善就是惡,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沒有中容性存在。這點,不但與心性本淨有密切關系,還影響到一切。像有部的「因通善惡,果唯無記」的業感論,在不立無記的見解上,豈不要有大大的不同嗎?分別論者的心性本淨,與大衆系也不同,它承認善惡無記的叁性,同時又建立心性本淨,心性是否本淨,這都在說明有染離染、有漏無漏的地方提出,像『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七)說: [P101] 「分別論者說:染汙不染汙心,其體無異。謂若相應煩惱未斷,名染汙心;若時相應煩惱已斷,名不染心。如銅器等未除垢故,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無垢器等」。
『順正理論』(卷七十二)說:
「分別論者作如是言:唯有貪心今得解脫,如有垢器,後除其垢;如頗胝迦由所依處,顯色差別有異色生。如是淨心貪等所染,名有貪等;後還解脫。聖教亦言心性本淨,有時客塵煩惱…
《唯識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