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探源

  唯識學探源目次

  唯識學探源…………………………………………………………太虛

  自序………………………………………………………………1──5

  上編 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說……………………………… 1──27

  第一節 原始佛教界說………………………………………… 1

  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 4

  第叁節 緣起的解釋…………………………………………… 9

  第一項 緣起支數的考察……………………………………10

  第二項 五支說的解說………………………………………11

  第叁項 十支說的解說………………………………………15

  第四項 十二支說的解說……………………………………21

  第五項 諸說的融貫…………………………………………23

  第二章 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28──38

  第一節 唯識思想的幾個觀念…………………………………28

  第二節 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32

  下編 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一章 部派佛教概說……………………………………39──47

  第一節 部派分裂的概況………………………………………39

  第二節 部派思想的分化與趨勢………………………………42

  第二章 本識論探源…………………………………… 48──124

  第一節 概說……………………………………………………48

  第二節 犢子系與本識思想……………………………………52

  第叁節 說一切有系與本識思想…………………………………59

  第一項 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59

  第二項 有部的假名我與犢子系不可說我的關系…………60

  第叁項 經部譬喻師的細心說………………………………68>

  甲 細心相續………………………………………………68

  乙 王所一體………………………………………………84

  第四節 分別說系與本識思想…………………………………89

  第一項 分別說系心識論概說………………………………89

  第二項 一心相續……………………………………………90

  第叁項 心性本淨……………………………………………93

  第四項 五法遍行與染俱意……………………………… 106

  第五項 有分識…………………………………………… 110

  第六項 細意識…………………………………………… 116

  第五節 大衆系與本識思想………………………………… 117

  第一項 大衆系的特色…………………………………… 117

  第二項 遍依根身的細意識……………………………… 118

  第叁項 生起六識的根本識……………………………… 121

  第叁章 種習論探源……………………………………125──199

  第一節 種習思想概說……………………………………… 125

  第二節 微細潛在的煩惱…………………………………… 128

  第一項 隨眠……………………………………………… 128

  第二項 習氣……………………………………………… 137

  第叁項 阿賴耶…………………………………………… 142

  第叁節 業力的存在………………………………………… 145

  第一項 概說……………………………………………… 145

  第二項 各派對業力存在的異說………………………… 146

  第叁項 結說……………………………………………… 156

  第四節 有漏種子…………………………………………… 158

  第一項 說轉部的一味蘊………………………………… 158

  第二項 化地部的窮生死蘊……………………………… 162

  第叁項 大衆部的攝識…………………………………… 166

  第四項 經量部的種習…………………………………… 168

  第五節 無漏種子…………………………………………… 194

  第一項 有部的解說……………………………………… 194

  第二項 經部的解說……………………………………… 195

  第叁項 大衆分別說系的解說…………………………… 198

  第四章 無境論探源……………………………………200──207

  唯識學探源太虛

  日人先有著「唯識思想史」者,留學僧墨禅曾翻譯而未刊,適漢藏教理院講師印順,亦有「唯識思想史」之作,先就其半,乞余檢定。余告以唯識思想史,已有成書,別命他名爲妥。聞之,因僅述至唯識學未成立前而止,余遂爲題曰「唯識學探源」。唯識固原本佛言,而閱此則知轉輾于部派思想,起非一緣,流長而源遠矣。洵堪爲學者探究之一異門方便雲。

   叁十叁年十二月序于渝寓太虛

  唯識學探源自序

  妙欽與光宗法師,願意負責印行本書,爲本書服務;因此取出多年的舊稿,從頭校讀一遍,拿去校印流通。此時而能有此事,自然也有一番法喜!

  這是民國二十六年秋天的事了。我在武昌,讀到了日人結城令聞氏的『關于心意識的唯識思想史』(原題已忘);作者的努力,使我欽佩。然因爲見地不同,當時就想另寫一部唯識思想史。不過,病多、事大,總是拖延又拖延,一直沒有落筆。二十八年冬天,我在缙雲山。月耀法師鼓勵我,願與我合作,代爲筆記;這才向法尊法師商量稿紙,開始我的工作。誰知道寫不到四分之一,他爲了環境所迫,不能不暫時去照料油鹽柴米;我也鼓起從來未有的勇氣,到貴陽去,寫作暫時停頓。一切是無常的!特別是亂離之世;動亂是世間的實相,這算得什麼?夏天,我自己繼續寫下去,把唯識學的先驅思想寫完。把原稿寄呈太虛大師,虛公以爲唯識思想史已有人譯出,預備出版,不必再寫下去。此文可以自成段落,稱爲『唯識學探源』。當時,我受求真意志的指導,開始轉移思想到佛教的另一角,所以就此結束。我沒有貫徹初衷,有願未了,總不免抱歉似的。好在關于大乘唯識的思想,我在『印度之佛教』(第十四、十五章),『攝大乘論講記』等,已陸續有過簡略的提示了。

  我想寫唯識思想史,倒不是爲了與人诤辨,反而是覺得唯識學者的爭辨,噪聒得討厭了(我自己從前就是一個)!針對唯識學界的诤論,預備作一番清理工作,讓大家了解自己,了解對方,一笑而罷。在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中,唯心論有真心派與妄心派二大流。傅到中國來,即有地論師、攝論師、唯識師叁派。此兩大流,真心派從印度東方(南)的大衆分別說系發展而來;妄心派從印度西方(北)的說一切有系中出來。在長期的離合發展中,彼此關涉得很深;然兩大體系的不同,到底存在。大體的說:妄心派重于論典,如無著、世親等的著作:重思辨,重分析,重事相,重認識論;以虛妄心爲染淨的所依,清淨法是附屬的。真心派重于經典,都編集爲經典的體裁:重直覺,重綜合,重理性,重本體論;,以真常心爲染淨的所依,雜染是外铄的。經典總是時代的先進者;西方的論師們,承受它思想的啓發,給予嚴密的思辨化,又多少要修正它。這種東西印度的風格不同;不僅是第叁期的唯心佛教,就是前二期的佛教,也有此種情形。甚至在婆羅門教中,也還是有此東西兩大陣容的。這種區域文化的特色,本平常明白。但傳統的唯識學者不大理會這些,他們的意見是:我所學所宏揚的論典,或者經典,是究竟的;唯心非如此不可,這才是佛說。這樣,诤論當然不免。本來,承受某一思想,對于另一思想,即不能無所取舍;真理愈辨愈明,辨論不一定是壞的。所以,真心論可以批評妄心論,妄心論可以反對真心論。不過,作爲反對與批評的標准何在?這不外理證與教證。理證,各有思想體系,加上自宗規定了的了義不了義,如離開事實的證明,那種筆墨與口頭官司,千百年來還沒有斷案。現在再覆述一遍,也不過多一番熱鬧而已。說到教證,真心論已融化于唯心的大乘經中;妄心者承認大乘經是佛說,即沒有資格去動搖真心論。妄心論的根本論,是未來佛彌勒說,加上嚴密的思辨,真心者也無力摧毀他。以我的理解,真心論的盧舍那佛說,迦旃延佛說;妄心論的彌勒佛說,都不過繼承根本佛教的思想,在不同的時代區域中,經古人長期的體驗思辨而編集的成果。承認此兩大思想的分流(自然是互相影響的),同等的地位;從時代的前後去整理它。經與論間,經與經,論與論的中間,看出它的演變分化;從演變分化中把握它的共同性,這才是公平而又不儱侗的辦法。研究它的思想來源,考察它的思想方法。何以說真?何以要說妄?爲什麼要說唯心?是否非唯心不可?從高一層的根本佛教去觀察,自然能給予正確的評價。這樣,我不能不感到結城令聞的大作,美中不足   ,不夠了解唯識的思想了。   

  本書是預擬唯識思想史的上編;把序說刪去,讓它自成段落。作者的意見或者有點不易明了,即如最後的「無境論探源」,也不免簡陋。「無境」,即唯識家的「空」義。真心與妄心說空不同;而且空義的闡發,從根本聖典到前二期佛教,多方面的關涉,比細心說與種子說,要複雜得多。預備另作專題去考察它,所以這裏只略爲一提。

  附記:本書爲民國叁十叁年在四川初版流通,後由上海大*輪書局再版。 今以重行排印,略爲修正。民國五十九年一月印順記。

  

  唯識學探源 [P1] 上編 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說

  第一節…

《唯識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青年的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