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功能,一一的分析起來,那一遍也不能使我們通利,但也沒有離卻那一遍。一遍二遍不是獨立的,不是誦了一遍這一遍就跟著消失。誦第二遍時,它含攝著第一遍的力用;這樣,到第十遍就攝得前九遍的力用,這才能達到通利。這後後的含攝前前,就含有過去的力用轉化來現在,使現在的力用更爲強有力的意義,這就是熏習說的一種。其實,二世無的學派,都有這個見解。
攝識,是不相應行所攝的「變異之用」。它是識上的變異之用,還是後念的變用,能含攝前念變用的變異之用。它是變異之用,是能含攝的,是識上的,所以叫攝識;但它並不就是識。叁界一切都在變化,這必有變化的力用(種子)。這攝用,不但可以暫時潛在而不致立刻生起變化,在前後的演變中,還能攝取前前的變用。這識上不相應行的能攝前前的變用,豈不等于隨逐心識的種子嗎?它比正量部的不失法,更要接近唯識學的種子說。從攝識的「識」字去看,它比一 [P168] 分經部的種依六處說,還要接近唯識得多。
第四項 經量部的種習
一、種子說的成立 各派都有種子思想,但特別發揮而貢獻更大的,自然要算經部。經部從說一切有部流出,最初建立一味蘊,作爲生起五蘊的所依,可說是種子說的胚胎。譬喻尊者,開始使它超出叁世實有論,接受過未無體說。後來受著各派思想的激發,才建立起種子說。最引發種子思想的,要算潛在的煩惱與潛存的業力。心不相應行的隨眠、不失法、攝識、無作業,還有無表色,也都是向種子思想前進的。經部師也是從業力潛在的思想,慢慢的走上種子論。『婆沙論』中的譬喻師,還沒有明確的種子說。『婆沙』集成以後出世的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裏,才開始敘到業種相續說。種子說的成立,大概在『婆沙』與『中論』的著作之間。『中論』「觀業品」說:
「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從種有相續,從 [P169] 相續有果,先種後有果,不斷亦不常。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生,從是而有果,離心無相續。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業是過去了,但還能感果;爲解決這因果不相及而能成爲因果的現象,才采用了種子生果的比喻。在比喻與合法裏,都有叁事:
圖片
種子───── 業
根芽等相續── 心心相續
果────── 愛非愛果
業雖然過去,但因造業的心(思),接著有其它的心心所法相續生起,到後來引起了異熟果,這叫從業感果。『順正理論』(卷叁十四)所說的,更要明白:
「譬喻宗說:如外種果感赴理成,如是應知業果感赴。謂如外種由遇別緣,爲親傳因,感果已滅,由此後位,遂起根、芽、莖、枝、葉等諸異相法 [P170] ,體雖不住而相續轉。于最後位,複遇別緣,方能爲因生于自果。如是諸業于相續中,爲親傳因,感果已滅,由此于後自相續中,有分位別異相法起,體雖不住而相續轉。于最後位,複遇別緣,方能爲因生于自果。…… 如是諸業,亦非親爲因,令自果生,然由展轉力」。
它見到從種生果的現象,悟出了相續傳生的道理。身、口、意叁業,都是剎那過去,過去雖是滅無,但還有感果的功能。這能力,是必有,卻難于捉摸的。業在滅時,親生後念的相續心,而給以感果的可能性。這樣展轉傳生下去,遇了外緣,才生起愛非愛的異熟果。約展轉傳生的意義,說業能感果。像有一杯毒乳,從乳演變到醒醐,雖毒乳的形色、味,都已不在,但還有毒性存在。醍醐殺人,也可以說乳毒殺人。心心不斷的相續,成了前業後果的橋梁。這展轉傳生感果的能力,是潛在的,它是從業引起的,通過相續,達到感果的階段。
這業力相續的思想,還不全同後代的種子說。它不但不能同時有果,也不是無間生果,它要經過相續傳生才能生果。世親和上座它們的種子與隨界,已不是 [P171] 如種生果的種子,是說那相續中潛在的能力。後代唯識學上的種子說,顯然是根據這如種相續生果的理論而演化成的。
二、種子的異名 在『順正理論』卷十二、卷叁十四、卷五十一,說到諸師各取種子的某一點,而建立了種子、隨界(舊隨界)、增長、不失(不失法)、熏習(習氣)、功能、意行等種種不同的名字。不失與增長,衆賢雖把它看成經部種子的異名,但依『成業論』的解說,不失是不相應行所攝的別法,依佛說「諸業不失」而建立的。增長,雖不知它的派別,它依佛說的「福業增長」而建立,這是可以推想而知的。功能,是能生的力用,世親與上座都采用它。但依「諸師隨義差別」看來,似乎也有專用功能一名的學者,像上座的專用隨界一樣。意行,也是種子的異名,意義不大明白,或許是隨意識而流行。習氣,已經從煩惱余習的本義,演變成種子的異名了。世親與上座,雖沒有專用它,大德雖還把習氣解說做煩惱所引。但『順正理論』(卷叁十四),已說譬喻宗有習氣(卷叁十四說習氣不說熏習,卷十四與五十一,說熏習不說習氣,可知這兩個名詞是一系 [P172] 的)論者。『順正理論』(卷十四),衆賢在抨擊『俱舍論』主時,曾說「又如所執,于後心中前心差別所引習氣,此不可說異于前心」,可見世親論師也曾用「習氣」。習氣是熏習的余氣,不再單是煩惱氣分了。種子,是『俱舍論』主所常用的,它繼承古師種子相續生果的思想。它比上座的「舊隨界」,要通俗些,經上「心種」、「識種」、「五種子」的證據也不少。它在唯識學的能力論裏,是勝利者,像細心中的阿賴耶識一樣。
最有意義的,要算上座的舊隨界。衆賢雖批評它:「又隨界言,非聖教說,但上座等擅立此名」(見『順正理論』卷十五);但它的含義,比種子要豐富得多。「舊」,表示這引生後果的功能性,不是生果時新起的。但這是說久久熏習展轉傳來,不像本有論者的本有。(『演秘』卷叁,說是「新舊師別,舊名隨界」,不免望文生義。)「隨」呢,它引經證說(見『順正理論』卷十八):
「如是補特伽羅,善法隱沒,惡法出現,有隨俱行善根未斷」。
這正與隨眠的隨相同,都是潛在而隨逐的。善心現行時,可以有欲貪等的隨 [P173] 眠;惡法出現時,也有隨俱行的善根。「界」,才是正面說明這能生後果的功能性。界,在佛經上,有重要的地位,像十八界、六界。『雜阿含經』有「界誦」;『中阿含』有「多界經」;十力中有種種界智力。界是什麼意義?『俱舍』、『順正理論』,都解說做「種族」、「種類」。『俱舍論』(卷一)說:
「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此中種族,是生本義」。
界是生本義,也就是因義,本是佛教界共有的解說。上座他們就把熏習所成,能生後果的因性叫做界。又像『順正理論』(卷七十五)說:
「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前際無始數習所成志性、隨眠,及諸法性種種差別,無罣礙智,名種種界智力」。
這志性、隨眠、法性,是界的異名,是一切衆生無始以來數習所成的。『順正理論』主的目的,雖在說它的種種差別,但界有無始以來數習所成的意義,也是有部共許的。依唯識學的見地來說,這舊隨界與「無始以來界」有關。界是各 [P174] 各類別的,又是能生自果的,與礦「藏」有相同的意義。簡單說,界是種義;分析起來,就有能生,與類別共聚的意義。把它與「舊」、「隨」總合起來,確乎能表達種子說各方面的性質。
叁、種子的體相 種子是能生後果的功能,是微細難見的,所以上座說「此舊隨界體不可說」(見『順正理論』卷十八);「然其自體不可記別」(見論卷四十五)。它的性質,只能從它的前因、後果,與潛伏流行的所依中表顯出來。上座的解說,像『順正理論』(卷十八)說:
「是種種法所熏成界以爲其相。……但可說言是業煩惱所熏」。
隨界是從業煩惱熏習而來。但怎樣熏習,還欠缺明確的記述。『順正理論』又說:
「即諸有情相續展轉能爲因性」。「而自相續展轉相仍猶爲因性」。
「能爲因性」,是界的作用。它之所以能爲因性,是需要展轉。雖可說界也 [P175] 是相續展轉的,但我們應該注意!剎那過去了的東西,它怎能引起很久以後的果報?雖可以想象它的潛在,但它是微細到不可捉摸的。它潛在那裏呢?于是指出那顯而易見的「相續展轉」,或「展轉相仍」,像根莖葉一樣,使它成爲前因後果的連索。這本是譬喻者的共義,「根芽枝葉莖等諸異相法,體雖不住而相續轉」,是展轉相續的注腳。見所依的展轉相續,可以想象隨界的隨逐而轉。目的在說明能爲因性的相續,但沒法作正面的解說,只能在顯而易見的相續展轉中說。這個說明能爲因性的妙方便,後代的唯識學者,雖大談種子,反而有些隔膜了。
世親論師對種子的定義,像『俱舍論』說:
「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名與色于生自果所有功能」(卷四)「何等名爲煩惱種子?謂自體上差別功能」(卷十九)。
『順正理論』敘述論主的意見,也說:
「即後心上功能差別,說爲種子」(卷十二)。「于相續中,惑所引功能方名惑種」(卷六十八)。 [P176]
種子是功能,是功能差別,這相當于上座的能爲因性。能生自果的功能,是前念熏習所引起的;引生了功能以後,展轉傳來。說明它的冥傳相寫,論主常用「相續、展轉、差別」去表示它;也有用「展轉鄰近功能差別」的。這比上座的展轉相續,要進步些。『俱舍論』說:
「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名與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轉鄰近功能,此由相續轉變差別」(卷四)。「從業相續轉變差別生」(…
《唯識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