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卷叁十)。
相續、轉變、差別,論主自有解說,像『俱舍論』說:
「何名轉變?謂相續中前後異性。何名相續﹖謂因果性叁世諸行。何名差別?謂有無間生果功能」(卷四)。「謂業爲先,後色心起,中無間斷,名爲相續。即此相續,後後剎那異前前生,名爲轉變。于最後時有勝功能,無間生果,勝余轉變,故名差別(卷叁十)(『順正理論』卷五十一大同)。 [P177]
論主的意見,我們只要回憶譬喻者建立種子相續生果的思想,就可以明白。有人專在潛能的見解上去解說,反而難得明了。不論是「後色心起」,或是「因果性叁世諸行」,都是說那顯而易見的所依相續,像根、芽、莖的相續一樣。這相續的色心,從前前引生,所以是果;它能引生後後,所以是因;前後遷流,所以叫諸行;這遷流是剎那剎那中間沒有間距的,所以叫相續。這相續的諸行,後後的不同前前,像莖不同芽,花又不同莖。『順正理論』(卷叁十四)的「由此于後自相續中有分位別異相法起」,說得再明白不過。我們要注意!所依的相續,不是一味的,有種種的差別,這叫相續的轉變。轉變到最後,有無間生果的功能現起,像臨命終時現起明了的,或重、或近起、或數習的熏習。這無間生果的功能,非常強盛,比以前潛伏不同,所以叫差別。差別,依真谛譯,有殊勝的意義,就是論上說的功力勝前的勝功能。功能,從前心引起以來,在相續展轉的所依中潛流,到最後才顯現出來,這已到感果的前一念了。「鄰近功能」的鄰近,是快要鄰近生果的階段。相續、轉變、差別與鄰近,應該這樣解說! [P178]
相續轉變的所依,本是功能性潛渡的連索。所依既然相續轉變,潛流的功能,也在相續轉變,這是可以不言而喻的。不過,先軌範師的「思所熏習微細相續漸漸轉變差別而生」,已經是專依種子而解說的了。
四、受熏與所依 能爲因性的功能,是熏習所成的,在所依的相續轉變中潛流的,這自然要討論到受熏與所依。『攝論無性釋』(卷二)說:
「且有爾所熏習異計,或說六識展轉相熏,或說前念熏于後念,或說熏識剎那種類。……若言依上種類句義,六種轉識或二剎那同一識類,或剎那類無有差別;由異品故,或即彼識或彼剎那有熏習相」。
『成唯識論』(卷叁)所遮破的受熏異計很多:
圖片
┌─ 六識受熏
五蘊受熏─┼─ 色不相應受熏
└─ 心所受熏
識類受熏
[P179]
識事識類前後受「互」熏
單拿經部來說,『成唯識論演秘』(卷叁)就說有四計:
「經部師計,總有四類:一、本經部計內六根是所熏性;……二、六識展轉而互相熏;叁、前念熏後;四、類受熏」。
『演秘』所說的,就是在無性叁說上再加一個六處受熏。現在先從無性的叁說說起。這叁說,都是建立在六識受熏上的。第一、六識展轉相熏,『演秘』雖說它是經部的見解,但經部是不許六識俱時的。無性把「叁差別相違」,解說爲同時受熏,根本還成問題。第二、前念熏習後念,是譬喻宗的本義。它不許有俱時因果,俱有就不能相熏,與唯識瑜伽派不同。那末,前念熏習後念,是它必然的主張。第叁、是熏識剎那種類,這又有識類與剎那類二計。識類,依前人的見解,是在前識、後識之上,假立一一味無別的類性。前心後心不同時,怎能成爲熏習?所以建立一貫通前後的假類;是同類,所以就不妨受熏。
無性的叁說,在無性、護法的時代,經部師或許有這許多異見,但在無著、 [P180] 世親論師時,這只是同一的六識受熏。無性的叁說,是依『攝論』的一頌而來,『攝論』(卷上)說:
「六識無相應,叁差別相違,二念不俱有,類例余成失」。
無著論師的本義,我們當然不能穿鑿,但依世親論師的解說,還可以明白。『世親釋論』(卷二)說:
「六識無相應者,謂彼諸識有動轉故。叁差別相違者,謂彼諸識別別所依,別別所緣,別別作意;複有余義,別別行相一一轉故。譬喻論師欲令前念熏于後念,爲遮彼故,說言二念不得俱有,無二剎那一時而有俱生俱滅熏習住故。若謂此識種類如是,雖不相應,然同識類亦得相熏。如是例余應成過失。……識亦應爾,雖同識法,何得相熏」?
『攝論』敘述了種子六義,所熏四義,證實了唯有阿賴耶識才是受熏者。接著說「六識無相應」一頌,遮破六識的不能受熏。「六識無相應」,『釋論』解說做「謂彼諸識有動轉故」。意思說:六識是忽有、忽無、忽善、忽惡的,欠缺 [P181] 了四義中的「堅」義,所以不能受熏。「叁差別相違」,『世親釋論』並沒有說它破同時展轉相熏;不過從六識的所依根、所緣境、作意叁種差別,說明六識間彼此相違;相違,所以不能成爲受熏者。這不但不是說因「叁差別相違」而不能俱時受熏,也不是說因相違而前識不能熏後識。依『攝論』的意思,不論是所依、所緣、作意,或者行相,都要一味相續的,才有受熏持種的能力,這只有賴耶。六識在相續中,忽而眼識,忽而耳識,根、境、作意都不是一味的,彼此相乖,這怎能成爲受熏者呢?『成唯識論』的「根、境、作意、善等類別,易脫起故」,就是這個思想。但無性見了下文的前後相熏,望文生義的說:
「若六轉識定俱有者,不應所緣、所依、作意叁種各別。以各別故,六種轉識不定俱生。不俱生故,無定相應。無相應故,何有所熏能熏之義」?
他從六識根、境、作意差別的理由,證明六識不一定俱有。既不定俱有,就沒有相應的意義,因此也不成能熏所熏了。窺基不滿意他的見解,所以有「第八六識,根等許別,行相亦異,又無同喻,非極成因」。所以他又提出「今釋但遮 [P182] 六識體非受熏,……非識恒起,故無熏習,不同無性」,這是窺基的卓見。但它卻把世親、無性的意見,同樣看待,不知世親論師根本沒有這樣的見解。
假使參考有部對經部熏習說的批評,這「叁差別相違」的本義,更會明白些。『順正理論』卷五十一,經部師建立它的「且業爲先,心後續起」。衆賢也用「以業與心有差別故」,與從前業後心的體、類、因叁種差別來攻讦,並沒有破它的俱時而有。這雖是旁證,也可以知道不是難它的俱有相熏了。
「六識無相應,叁差別相違」,是總破六識不能受熏。不論那一派,只要主張六識受熏,就在所破之內。「二念不俱有」,才別破經部譬喻師。理由很簡單,前後不能同時有,就沒有能熏所熏的熏習義。不過,經部師是不承認被破的。「類例余成失」的「類」,在譬喻者的本意,只是一種解說。它以爲前識後識同是識,惟其同是識類,所以雖有前後,還是可以相熏。它以「類」說明前念熏後念的可能,並不是與前念熏後不同而另成一派。我們看看『順正理論』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卷十八中,衆賢難破上座的後念六處受熏說,是: [P183] 「若此後時相續六處能感果者,與(前念)業、煩惱都不相應,如何熏彼可成隨界」?
這正是從它的前後不俱,難它不能受熏。上座的解說是:
「豈不因果有相應義,與彼相同,令成緣故」。
它的「相同」,就是『攝論』的「類」,與「然同識類亦得相熏」。衆賢的批評,先解說「相同」的意義,是「此相與彼相同」,然後用「與彼後時相續六處性類各別」,與「彼相亦無,何有相同」的理由來破它。並沒有把它的「相同」,看成一個抽象而別體的東西。上座用「相同」來解說,也沒有分爲兩派。我們轉回來看世親論師的見解,它的「若謂此識種類如是,雖不相應,然同識類,亦得相熏」,也只是說前識後識同是識,彼此是同類,所以不妨受熏。世親論師也不過難它色根與色根是同類,也應該相熏!結論還是雖然同樣是識法,又如何可以相熏?依舊免不了二念不俱的過失。後人解說做另一派,說它建立了類性爲受熏者。這類性,還有什麼「識類」與「剎那類」,受熏還有什麼「識熏類」、 [P184] 「類熏識」、「類熏類」。經部師的熏習,成爲四計、五計,或者還不止。事實上,經部師的受熏與種子的所依,只有叁大派:一、六識受熏,二、六處受熏,叁、細心受熏。
在種子說的成立裏,引證『中觀論』、『順正理論』,都可以證明譬喻者的本義,受熏與種子的所依,是建立在心心所上的。它主張「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異熟因果是心法,那它的業種相續說,以心爲受熏及(業所引起的因性的)所依,是當然的。『順正理論』卷叁十四,也說它的「內法相續,謂前後心恒無間斷」。同時,它又是有心無所論者,心心相續,就等于心心所法相續;所以青目說它「初心起罪福,……余心心數法相續生」。
這個思想,在『俱舍』、『順正理』時代,還在流行。在『俱舍』與『順正理論』中,凡是上座與世親論師的色心相續,在衆賢引述的時侯,總是把它改爲心心相續。『俱舍論』(卷四),一再說「所依身」,「謂名與色」;「何名相續,謂因果性叁世諸行」,這都不是偏于心法的。但『順正理論』卷十二,雖也 [P185] 在說「名色者何?謂即五蘊」,但又假作世親論師的口吻說:「天愛!非汝解種子性;前心俱生思差別故,後心功能差別而起」,它立刻把種子從五蘊轉到心法上。它在批評上座的隨界時,上座明說「是業煩惱所熏六處」,但一轉也就轉到「如何可執言一心具有種種界熏習」?最明白的,像:
「謂業爲先,後色心起中無間斷,名爲相續」(『俱舍論』卷叁十)。「經主于此作如是言:……業相續者,謂業爲先,後後剎那心相續起」(『順正理論』卷五十一)。「經主于此作如是言:……思業爲…
《唯識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